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鎖定
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魯庵印泥系20世紀初上海印泥名家張魯庵所創,張魯庵是清末民初上海的印泥大師,也是當時全國篆刻資料最豐富的收藏家之一,他收藏的印譜有《十鐘山房印舉》等四百餘種,其製作技藝別具特色,在上海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獨樹一幟。魯庵印泥的創制與上海書畫的發展休慼相關。著名書畫家吳湖帆、賀天健、高振霄、王福廠等都專門使用這種印泥。用此印泥,即便連續蓋印十方,印文也不走樣。因此,當時魯庵印泥備受江南和上海書畫名家的青睞,名聲大噪。 [7] 
中文名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外文名
LuAn inkpad production techniques
類    型
文化遺產
首創者
張魯庵
所屬地區
上海 ·靜安區
遺產編號
:Ⅷ-134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上海 ·靜安區
符驥良手製印泥 符驥良手製印泥
遺產編號:Ⅷ-134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靜安區
遺產級別: 國家級
傳承譜系:
第一代手工技藝傳人:張魯庵
第二代手工技藝傳人:高式熊 符驥良
第三代手工技藝傳人:符海賢
第四代手工技藝傳人:田非凡 [1]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特點

符制魯庵印泥特點:
1、 具有特定的原材料與配方
2、 具有特定的製作工藝
3、 具有清晰的傳承譜系
4、 泥質純淨,富有彈性、色似紅緞、狀如麪筋、細膩而粘稠度高,熱天不爛、寒天不硬、歷久彌新
5、 印色鮮豔雅麗、質薄勻淨、止口清晰、立體感強、縱使歷歲月沉積、色澤亦古樸典雅、永不褪色
符制魯庵印泥使用注意事項:
  1. 瓷質泥缸,隨用隨蓋,防止灰塵、水分侵入。
  2. 使用前須將印章揩淨,防止其他印泥混入。
  3. 蘸泥手勢輕盈如蜻蜓點水,並審視印面沾泥是否周到,然後墊硬卡紙一層鈐蓋。
  4. 如一年以上不用,當用骨籤翻拌調勻。
符制魯庵印泥是印泥中的珍品,用其鈐蓋印文質感均勻潔淨,着色力,遮蓋力,黏結力強,在室內常温中使用,上石落印乾淨,鈐蓋得心應手,隨時間愈久,印色色澤愈沉靜古雅。用此印泥,即便細元朱文連鈐數十方,印文不走樣,特別是珍貴的篆刻名作在符制魯庵印泥的襯托下才能完整地展現出來。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製作工藝與原材料

魯庵印泥製作中需經過一個自然氧化的過程,其生產主要包括研朱、搓艾、制油三道工序。 [8] 
(1)研朱。是用手工耐心地在瓷缽中將硃砂研細,並將其中的雜質完全去除的過程。用阿拉伯樹膠經多次漂洗,再酸鹼處理,曬乾待用。硃砂須手工研磨300個小時,直至顆粒細若粉塵。
(2)搓艾(揉艾)。是將新鮮艾葉在炎熱的氣温下曬乾後進行搓擦,併除去所有水分、葉綠素等的過程。新艾一斤,可得制艾絨二三錢至一兩。手工揉艾要經過兩個夏天。
(3)制油(曬油)。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蓖麻油中的雜質去除後,再置於三伏天太陽下照曬,經過3—5年天然氧化的過程。曬油的年份越久,油越稠厚。製作魯庵印泥的蓖麻油應經過至少3年以上的照曬。
上海魯庵印泥的製作,主要有三種原材料:硃砂、艾絨、蓖麻油。
原料:硃砂 原料:硃砂
硃砂,化學成分為硫化汞(hgs),天然礦物,無機化合物,是中藥裏的常用藥材。製作魯庵印泥的硃砂要經過精心挑選,一般選用產於四川、雲南的鏡面砂或產於湖南辰州(今沅陵縣一帶)的箭鏃砂,密度為8.1g/cm3,紅色、微透明、有光澤。 [8] 
原料:蓖麻油 原料:蓖麻油
蓖麻油,蓖麻油是製作印泥的最好油劑。其粘結力強,可使油硃容易上印;凝固點低,性能穩定;無腐蝕性,不會破壞艾絨和紙張;稠度高,平衡油硃,使章面清晰;永不幹燥,可使印文永不脱落。主要考量油脂的乾性、粘性和滲透性。 [8] 
原料:艾絨 原料:艾絨
艾絨,艾絨是菊科植物艾草的纖維部分。製作魯庵印泥的艾絨,多選用產於福建漳州(漳州東北的郭坑)的漳州艾。艾絨在整個印泥中起到的是“襯胎”的作用,使油硃有依託而不會板結。葉艾,生長在海洋性氣候中,既要陽光充足又要地面潮濕,才能長出好的艾葉。經水將幹艾葉提煉而成艾絨,一寸以上可用。主要考量其彈拉力的強度和吸取色漿能力的大小。 [8] 
魯庵印泥 魯庵印泥
魯庵印泥色澤鮮豔雅麗,色似紅緞,歷久不變;不用任何添加物,確保泥質純淨、細膩而有光澤,富彈性,稠如麪筋,狀如絲絨,質地薄而勻淨,印色遮蓋率高,容易上石。隨時間愈久,色澤愈沉靜古雅,印文質感均勻潔淨,着色力,遮蓋力,黏結力強。 [8]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張魯庵其人趣事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3張)
張魯庵(1901—1962)名咀英,字炎夫,號幼蕉,齋名望雲草堂,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是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在印學領域才華出眾,有多重編著行世;又以善制印泥名馳遐邇。其時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聞,兩岐並峙,曾有“南張北徐”之雅譽。
魯庵先生治印在民國20年(1931年),始學趙叔儒及西泠諸家,後乃以鄧完白氏為依歸,嘗以重金購得鄧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寵之備至。魯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鄧完白山人印譜》兩卷(民國21年影印)、《魯庵印選》、《魯庵印譜》。另輯有《寄黟山人印存》、《橫雲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鍾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譜》等。魯庵先生與餘杭褚德彝(字禮堂)哲嗣保衡曾輯禮堂遺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遺印》兩冊,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寶。他癖嗜歷代名家印譜,廣收博集,積有四百餘家,可謂集印譜之大成,頗少可與之抗衡者。其藏書中尤足珍者,有傳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韞櫝而藏鮮肯出示。另從事歷代印章實物之收藏,日積月累得四千餘方,其中有少見之何雪漁先輩印章二十方,魯庵先生特拓為專集;所藏“放情詩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孫舊物。其收藏數量之多,品味之高,罕有匹敵者,時稱“海內第一家”。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張魯庵求字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3張)
張同泰的第五代傳人張魯庵實在不應該是個生意人,他對做生意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種情況在他娶了當時的杭州才女陸獻芹後,更加明顯了。那陸小姐詩詞歌賦無一不通,在做姑娘時就被人稱為小李清照。洞房花燭夜,小兩口打趣,張魯庵對妻子説,你要做得了李清照,我就做得了趙明誠!真沒想到小兩口的這句戲言,竟影響了張魯庵的一生。
原來,張魯庵從小酷愛金石篆刻,成人後更樂此不疲。他不僅自己的篆刻達到相當高的造詣,還收藏了大量的印譜和印章。因此,他很早就成為西泠印社的社員了。平時店裏生意由可靠的人打理,自己更多的時候是住在上海的。
隨着清朝的崩潰,我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形成並發展起來了,像張魯庵他們也有了一些新的商業意識。那時,張同泰正經歷着又一次改建,張魯庵在藥店新的大門頂上做了一個大象和萬年青的浮雕,並因此而認定張同泰的“萬象”商標。在改建這個大門時,張魯庵有個想法,他想,祖上創下張同泰這塊金字招牌是多麼不容易,因此,他一定要真正地做幾個大金字掛在大門兩邊,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張魯庵想了想,覺得這幾個字只有請前不久認識併成為好朋友的四川內江人張大千來寫了。不過想想他只不過比自己大兩三歲,儘管有才,名氣也有一點了,但他畢竟才二三十歲,把他的字掛在大門上,心裏總是不甘。但是,他還是把自己的想法跟張大千説了。
那張大千倒也有自知之明,他説,我的字怎麼掛得上去?事情也的確會有陰錯陽差,要是知道日後就是這個張大千會成為一位名滿全球的一代大師,那時即使他的字功力還差一點,張魯庵也會一口咬定請他寫了,可哪裏就能知道他的“日後”了呢?當時,張大千説,你這幾個字啊,我看非請此人來寫莫屬。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曾熙……
作為西泠印社的社員,張魯庵當然知道曾熙這個如雷貫耳的人物。他是湖南衡陽人,晚年號農髯,大清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經主講石鼓書院。清朝崩潰後,這個進士的仕途是沒指望了,石鼓書院也不再存在。到了晚年這麼一個學富五車的大學究竟淪落到上海在街頭靠賣字餬口的地步。他是年輕的張大千出川后拜的第一位名師。在那個時代,要説書法,曾熙的確是數一數二的人物。而且,他的字還特別適合做店堂的招牌。
“成啊,曾老既然在賣字了,無非是錢的問題,這好辦,他要多高的價,我照付就是!”張同泰年輕的老闆果然是財大氣粗,他大手一揮這麼説。
張大千笑了:“你不知道,曾老先生雖然在賣字,可他的怪脾氣也是出了名的。他一生有幾樣不寫:比方他從來不給人寫墓碑,説那會給他帶來晦氣;他也從來不給人寫商店的招牌,説這會使他染上銅臭;他還不給達官貴人寫阿諛奉承歌功頌德的碑記文字,説以免到老了還讓人説自己在拍馬屁……你這幾個招牌字,他是斷然不肯寫的。這個釘子我可不敢去碰……”
張魯庵也笑了:“你不肯去我去。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你就等着看我求到曾老先生的墨寶吧!”
別説,曾熙老先生賣字的湖南會館離張魯庵在上海的住所並不遠,那一天,張魯庵很快找到那個地方了。大冷的天,老先生坐在會館一間四壁通風的小房間裏,咳得像只老蝦一樣蜷着身子。那淒涼的光景讓張魯庵眼淚也看出來了。他沒有驚動老先生,悄悄地回來了。
第二天,張魯庵讓家裏的老媽子用川貝雪梨紅酒加冰糖,燉了滾燙的一罐,他用一塊棉帕兒包了,雙手捧着,送到湖南會館來了。當時曾老先生正咳作一團,張魯庵把那一罐火燙的川貝雪梨紅酒擺到他面前時,老先生着實吃了一驚。張魯庵對曾老先生説,他是他的門生張大千的朋友,受張大千之託,來看望先生的。他家裏是開藥房的,這些東西在我家裏都是現成的。快喝吧,喝下去咳得就會好一些。以後,他説他會天天來看先生,直到先生不咳為止。第二天,張魯庵捧着川貝雪梨來時,還帶來了一件皮袍子……這以後,還真的每天一罐川貝雪梨,直到老先生一聲也不咳了。這老頭兒是個人精,他不咳了,説話順暢了,那話也就出來了:“你小子對我這麼好,必定是有求於我。你要是客廳裏寫個中堂,寫副對聯,我這就開始磨墨。不過,你們做生意、開藥房的,肯定是要我給你寫招牌字,這我可要把話説到頭裏,你快打消這個念頭。老髯翁可不能把一世清白為這幾罐川貝雪梨和一件皮袍子染污了……這店鋪的招牌,你就是殺老髯的頭,老髯也是斷然不寫的!”
張魯庵暗暗叫苦,天,他竟把話在前頭封死了。不過,張魯庵雖然沒有提要求,他還是隔三岔五地來。他見曾熙用的印泥暗淡無光,這天,他竟帶來一盒印泥。老頭子打開一試,他那雙老邁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原來,張魯庵這個西泠印社的社員,多年來,就像他的祖上研究川貝枇杷膏羊膽丸和賽空青眼藥一樣,反覆研究印泥的配方。用心血凝聚成一種特殊的印泥。這種印泥那種硃紅的顏色極為豔麗、還不滲不化,而且永不褪色,被圈內人稱為“魯庵印泥”,當作寶貝一樣來收藏。這種印泥被炒得比黃金還貴。當時北京有個從皇宮裏出來的製造印泥高手叫做徐正庵,他做的印泥堪稱天下第一。張魯庵的印泥出來後,書畫界購用印泥,就有“南張北徐”的説法了,説這兩人的印泥難分伯仲。當時曾熙這個行家一見那印泥的顏色,立刻識別出來了,他用發抖的聲音説:“這可是魯庵印泥啊……”
“在下正是張魯庵,西泠印社的同道。有道是寶劍送英雄,名花送美人,這樣的印泥,只有老先生才配使用,這盒印泥,就送老先生了……”
這時,曾熙激動得兩隻手都亂抖了。那沒牙的嘴裏“這、這、這可是比金子還貴的東西……”半天他也不知道説什麼。最後,他望着張同泰的老闆,一咬牙説:“説吧,你要老朽寫什麼?除了招牌字,寫多少張都行……”
接着,兩人面對面坐下來。曾熙老人傾過上半身,他掏出了心裏話:“小兄弟,我是賣字的,我也知道,在這上海灘,我只要肯寫店鋪的招牌,銀子會滾滾而來。可是,這樣,你到了南京路,一眼看去,就全是我曾熙的字了。字這東西,最怕的就是濫,而字一多,不管你寫得多麼好,多了勢必就濫,濫了就會被人罵,我老頭子落個死了都被人罵幹什麼?老朽又不是沒有見過銀子的?家裏銀子多得好打牆,只不過安一張三尺牀。老頭子用不了許多銀子了。所以,這寫招牌字的口子斷不能開,我今天寫了張同泰的招牌,那李同泰、王同泰也會來找我,我就沒法子跟人家説話了……”
到這時,張魯庵也説話了:“我不要老先生寫招牌,我只求老先生寫一箇中堂。那是一首詩,一百多年前,我的祖上張梅隻身從慈溪馬經村來到杭州,創下這樣一份家業,他寫過一首示兒詩,我想把他寫下來,裝裱好,張掛在家裏,以告誡後人……”
“成,我寫。”曾熙回答得很乾脆。
於是,一張小紙片遞到曾熙老先生手裏,上面果真有一首詩:
慈溪馬經一張梅,
認同歧黃頭不回。
只求庶民得康泰,
道德掛心終不悔。
地無南北皆求索,
精心製藥心不虧。
我材化得燭灰去,
民眾口碑當墳碑。
曾熙把那張小紙一扔,笑了:“狗屁不通,連平仄都不順!”
張魯庵又把紙推了回去:“我這個祖宗書是讀得少了點,可他兒子張耐仙就不一樣了,二十掛零就考取了舉人……”
“舉人值個屁,我還是見過西太后的進士哩,不照樣落得街頭賣字?”不過,他還是接過了那張紙,“我們把它改得通順一點怎麼樣?”
“不能改,一個字都不能改!一改就不是我祖宗的示兒詩了。你寫明是張梅的詩,也就不會有人笑曾老你啊!不過,平心而論,這首詩雖然做得不好,可是我老祖宗的一腔真情,不是躍然紙上了嗎?”
曾熙開始寫了,不過嘴裏還在嘀嘀咕咕。什麼一個平仄都不懂的人,卻那麼會賺錢,掙的銀子好打牆,而你學富五車,卻要餓死街頭,這世道……
最後,賣字人按規矩落了款,用新得的魯庵印泥打上了那個“回雁峯下老髯”的大印。張魯庵歡歡喜喜地收下了。
三個月後,翻修一新的杭州張同泰大門兩邊,就出現兩塊拋光得光芒四射的銅牌,上面“張同泰道地藥材”十四個大金字展現在世人面前。邊上原先還有曾熙的落款。人們端詳着那字,發現它果然是大家手筆,它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奧妙。連張大千也來看了,發現它果然是老師的手筆,頓時驚異不已。他問張魯庵用什麼法子得到先生的招牌字,張魯庵笑着,出示了所謂的老祖宗的那首示兒詩。果然,那平仄不通的八句詩的前七句,每一句都嵌着一個字……
據説,第二年的年底,張大千把曾熙接回杭州過年,在張同泰的大門口,老先生見到了這兩塊銅牌牌,老人頓時大發脾氣。最後,張同泰的老闆跟他達成妥協,張魯庵當場把落款拿了下來,老人才肯罷休。所以,後世人們在張同泰大門口再看見這兩塊銅牌牌,會發現,它是沒有落款的。至於張魯庵偽造的平仄不通的老祖宗示兒詩,他儘管沒有掛出來,但他顯然已經把那些詩句刻印在自己心裏,他是把民眾口碑當作自己的墳碑了。解放後,他第一個把自己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到了晚年,他還把自己收藏的無價之寶全部的印章印譜捐給西泠印社。他是西泠印社自從成立以來,捐贈私人收藏品最多、最好的一位……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符驥良其人趣事

符驥良(1926-2011)號雪之、白果、銑之,以“語石樓”、“白果廠”、“梵怡堂”顏其居。出生於江蘇江陰,就讀於南菁中學,1948年畢業於中國新聞專科學校。1956年入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得王福廠、張魯庵之益尤多,任秘書長張魯庵之助理,亦師亦友。雪之先生是位風雅之士,與翰墨金石結緣,以文會友,數十年轉藝多師,苦學自研。身居鬧市,耕耘不輟,埋首於斗室之中,有刀如筆,精於篆刻,尤擅刻銅、刻紫砂,其篆刻上及秦漢,下至明清當代諸家,而於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用力最勤。有筆如刀,擅長書法,篆書一如其印,尤擅隸書,筆勢灑脱清雋,結體精密藴秀。又以鈐拓、印泥製作稱譽於世,他先後著有《篆刻器用常識》、刻有《雪之印存》四卷,出版《驥良印存》,編校及鈐拓《趙之謙印譜》、《魯迅先生筆名印譜》、《潘伯鷹自用印譜》、《長征印譜》、《吳昌碩印譜》後,又為錢君陶鈐拓了《黃牧甫印譜》、《君陶印存》、《長征印譜》、《西泠勝蹟印譜》、《玄隱廬印錄》、《錢刻朱屺瞻印存》、《無倦苦齋印存》等數百部印譜。併為《故宮藏寶錄》、《上海博物館藏寶錄》、《南京博物館藏寶錄》等書寫篆書部分,為《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文藝生活小百科》、《書法篆刻實用辭典》、《文藝鑑賞大成》、《國寶大觀》等辭書擔任編委及撰寫有關項目。曾任上海市美協海墨畫會副會長、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東方書畫院畫師、上海市紡織書畫協會顧問、銅城書畫研究院高級藝術顧問、上海炎黃書畫會一級畫師、靜安書法協會顧問、香梅畫苑特級畫師。盡得張魯庵印泥技藝精髓與製作秘方,2008年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符驥良先生與翰墨金石結緣,尤以手製印泥見長,上世紀五十年代,擔任 “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秘書長張魯庵先生之助理,亦師亦友。張魯庵名錫成,字咀英。浙江慈溪人,是印章、印譜收藏大家又是印泥製作大師,他收藏了自秦漢以來歷代名家印章1500餘方,印譜490餘部,有“海內第一家”之稱。其研製的“魯庵印泥”更名聞中外,其時,全國各地著名的書畫家紛紛求索“魯庵印泥”,魯庵先生體弱多病,為應來求印泥者之需,囑驥良先生握杵代勞,聆聽探討,故不知覺中盡得印泥製作之法,終得“魯庵印泥”衣缽。魯庵先生謝世後,驥良先生傳承其精華而有所心得,也有所改進。很多書畫家如張大千吳湖帆劉海粟沙孟海豐子愷王福庵陳巨來啓功錢君陶、富華、唐雲、程十發、朱屺瞻來楚生王個簃白蕉亞明錢瘦鐵陸抑非、黃雲、葉選平、沈鵬蘇淵雷等都轉向符氏索求印泥。“文革”期間,張大千更是委託澳大利亞駐上海領事館來求索印泥的,稱其為“驥良印泥”;來楚生用了印泥後,贈其“驥良印泥”印章一方及書畫摺扇一柄;唐雲贊符老所制印泥為“魯庵後第一,近之漳州、西泠皆不及也。”高式熊還特意揮毫書寫了《符制魯庵印泥緣起》,將符驥良的印泥定名為“符制魯庵印泥”。上海市博物館複製宋、元時代的絹本著名書畫,採購了多種印泥,可就是很難落印,經求助於他,他為之特製了四兩。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清純和諧子愷畫

在1967年之前,我對豐子愷先生的畫作及文章知之甚少,直到文革中期,有一知友託我將一軸豐老畫的“西湖湖濱畫”售給朵雲軒,我打開一看,使我驚奇萬分,這是一幅五尺中堂,畫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杭州湖濱的全景,山水人物、亭台樓閣、花卉翎毛一統俱全,設色深沉,不作渲染,氣象萬千。
1973年仲春,按照既約時間,我與錢君陶先生在復興公園一處花圃廊檐下相見,這是我倆在文革中的“例行公事”,每星期四相會一次,下雨順延,相互交給對方印章、拓片和交代藝事。這次我將他上次囑咐的,劉海粟先生所需要的一缸印泥(一缸者約四兩)交給了他。君陶説豐老作畫,亦要印泥,要我亦支持一缸,我當然也義不容辭應允了,但亦欲求豐老墨寶,能在斗室中掛上看看以解愁悶。
隔一星期,在復興公園老地方,君陶遞給我一箇舊信封説,這是豐老之作,希望我喜歡,我接過信封,真是欣喜莫名,夢想成真。
回到家中,將信封裏的畫抽出放在牀上攤開:畫面中央置一半桌,桌上放一酒盅,兩碟酒菜,兩旁各坐一人,農民打扮,一人擎酒杯欲飲,另一人手夾捲煙,煙霧嫋嫋,上面掛一鳥籠,鳥正鳴着,整個畫面是農民家中豐收後一派好客、悠閒、快樂的生活氣息,這種撲面而來的氣息,能將久受壓抑、煩愁的人帶入另一個境界,那就是純樸的、和諧的、無慮無憂的,人們所向往的美的境界,此畫筆墨雖不多但已夠人叫絕,接着豐老在右上角題了“好友好酒好鳥好音”八個大字,那才是教人真正感到絕透、樂透、美透,古人説:“畫龍點睛”是也。
這是一幅清純、和諧、好客的畫;可是在文革年代,這幅畫被曲解為拉幫結派的,屬於所謂四舊作品,怎能在我斗室中懸掛呢!那還了得!我馬上把畫掩卷,深藏起來。在一次會面時我把不能懸掛的情況對君陶説了。大約過了兩星期,出人意料之外的,君陶又遞給我一箇舊信封説,豐老重新畫了一張並配一副對聯,大概可以掛了。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大事記

2006年前,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部門與符驥良接觸,瞭解到印泥大師張魯庵的藝術成就,準備向上海市文化局展開項目推薦與申報工作。
2006年,錄製申報專題片,張魯庵之子張永敏,張魯庵之友高式熊,張魯庵傳人符驥良,悉數受邀接受採訪。
2007年6月,國家文化部特派手工技藝評審專家到滬,對上海魯庵印泥手工製作技藝項目進行現場論證;同月,本項目入選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0月,制定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2011年“上海魯庵印泥製作技藝”五年保護規劃綱要。
2008年6月,上海魯庵印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月,推薦高式熊、符驥良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符驥良摯友沈鵬題簽《國寶魯庵印泥》、《符制魯庵印泥》。高式熊還特意揮毫書寫了《符制魯庵印泥緣起》,將符驥良的印泥定名為“符制魯庵印泥”。
2009年2月,符驥良先生由其子符海賢先生陪同,攜帶其親手製作的國寶“魯庵印泥”赴北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嵐清、劉延東等領導的高度讚賞和關懷,並叮囑老人要將此技藝發揚並傳承下去。
2009年6月,命名高式熊、符驥良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撰《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邀請符驥良先生親身拍攝《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專題片》。
2011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代表性傳承人符驥良先生謝世。其子符海賢整理父親符驥良先生早年在杭州西泠印社傳授印泥製作的講座錄音,捐於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並致力於系統性的傳承與推廣這項人類文明的特殊瑰寶。
2012年5月,邀請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創始人,86歲高齡的老畫師富華先生作《魯庵印泥與中國畫》講座,向市民推廣普及魯庵印泥知識。
2012年7月,符海賢攜其父早年製作的魯庵印泥參加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上海朵雲軒拍賣行承辦的上海首屆“非遺”精品拍賣會。估價數千元的三盒印泥最終以2萬元、3萬元和4.5萬元成交,平均價值每克印泥達到300元人民幣的天價,成為全場最大黑馬。對此,“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副館長蔣善勇毫不驚訝。他説,解放前魯庵印泥就有“一兩印泥一兩金”的説法,符驥良製做的魯庵印泥從不公開售賣,多用以高端書畫家互相饋贈。
2012年9月,受邀參加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2012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積極推動魯庵印泥的普及工作。
2012年12月,西泠印社舉辦的2012年秋季拍賣會上,現當代篆刻名家、印泥製作大師符驥良手拓,符制魯庵印泥鈐印的一部《黃牧甫印譜》小冊,以1萬元底價起拍,最終成交價高達12萬元。
2013年1月,國寶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傳習所揭牌儀式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符驥良之子符海賢先生參加,並捐贈了沈鵬題簽《國寶魯庵印泥》書法原跡。
2013年6月符海賢經上海市非遺有關部門認定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並頒發證書。
2013年9月在靜安區文化局和教育局推動下,國寶魯庵印泥傳習所和百年名校上海五四中學聯姻,在校內設立了“魯庵印泥傳習工坊“,使非遺走進了校園。由符海賢親自授課講解。 [2] 
2013年6月符海賢上海市非遺有關部門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並頒發證書。
2016年3月17日為響應文化部提倡的“非遺進教材”號召,在上海五四中學召開了“魯庵印泥製作技藝“校本教材研討會,上海市文廣局非遺處、上海市校外聯、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上海市收藏家協會、上海市靜安區文史館、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五四中學等多位領導與會討論並積極給出意見和建議。該書即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2] 
2016年3月22日魯庵印泥獲邀參加上海灘大美術館舉行的“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精品邀請展”,展覽匯聚了來自全國57個非遺保護單位及傳承人提供的200餘件工藝類精品。本次展覽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指導,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和穆益林帛畫藝術館共同策劃、舉辦。符海賢先生親手製作的硃砂、朱磦、和合三款印泥以及印泥衍生品印譜和藏印票參與展出。展覽持續將近一個月,廣受好評。 [3] 
2016年4月22日魯庵印泥受邀參加為期5天的首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古代藝術國際博覽會,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匯聚了來自世界多國多地及中國內地的眾多非遺精品,本次“盛”展,“盛”況空前,符海賢先生親手製作的硃砂、朱磦印泥一經展出吸引目光無數,並進行符制魯庵印泥實物半成品製作演示。 [4] 
2016年4月24日,由符海賢先生親手製作的魯庵印泥參加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上海拍賣行承辦的上海第二屆“非遺”精品拍賣會。估價5000元的兩盒印泥最終以31000元和32000元成交,平均價值每克印泥達到300元人民幣的天價,成為全場落槌溢價最多的拍品,再續多年前拍賣神話。再度印證“一兩印泥一兩金”的説法。
2017年10月25日符海賢田非凡受聘成為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大師工作室特聘講師,向院內師生教授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5] 
2018年6月“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培計劃優秀成果展(上海高校專題)在文旅部非遺司恭王府博物館開幕,田非凡製作的魯庵印泥作品代表華東師範大學參加,受到項兆倫部長稱讚。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