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文侯守信

鎖定
魏文侯守信,是中國古代歷史典故,最早見於《韓非子·外儲説左上》,後經改寫又載於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著名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講的是戰國時期的魏國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約的故事,它告訴我們人要誠實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中文名
魏文侯守信
出    處
資治通鑑·魏文侯書》
作    者
司馬光(北宋)
人    物
魏文侯(戰國?魏)
啓    示
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要講信用。
分    類
守信

魏文侯守信作品原文

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魏文侯守信註釋譯文

魏文侯守信字詞註釋

(1) 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員。
(2)期:約定。
(3)是:這。
(4)雨:動詞,下雨。
(5)左右:指左右的侍衞,官員。
(6)焉之:到什麼地方去,賓語前置句,之,動詞,至;焉,疑問代詞,哪裏。
(7)罷:停止。
(8)會期:會面赴約,去見一見
(9)身:親自
(10) 期:約定
(11)是:這,這個。
(12)乃:於是 [1] 

魏文侯守信文章譯文

魏文侯與管理森林的一個小官約好了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文武百官開懷暢飲,天又下起雨來,文侯準備去赴約。左右官員們説:"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將要到什麼地方去?"文侯説:"我與小官約好了去打獵啊,雖然這裏有樂子,哪能不去赴約呢?"於是文侯前往,親自停止了這次酒宴。

魏文侯守信題解

約定相會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約,應該在事前通知對方,免得人家苦等,這是守信,也是對別人的尊重。有人以為這些是小事,尤其是對待下屬人員,失約似乎不當一回事。魏文侯因為颳起大風,不能與虞人踐約所定的打獵日期,即使左右勸阻,仍堅持趕到虞人那裏取消打獵活動。認真對待雙方約定,這是我們傳統的美德。戰國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國的普遍敬重,從期獵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為人之道了。 [2] 

魏文侯守信啓示

從魏文侯的言語中能看出他是一個很守信用的人,不管有什麼好的事情,他都停下來去赴約。這則短文要告訴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不去做,不能違背約定,做人一定要誠信。
作為一國之君的魏文侯能屈尊與管理山林的小官員説到做到,這種言而有信的做法,實屬難得可貴。魏文侯的這種言而有信的做法是值得學習的。 [1] 

魏文侯守信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鉅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
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左傳》為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但只記載春秋時期的史事),按時間先後敍次史事,往往用追敍和終言的手法,説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敍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魏文侯守信作者

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説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捲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温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眾人所流傳。
參考資料
  • 1.    楊振中.走進文言文: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 2.    王鑌主編.課外文言文.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