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
- 漢紀
- 作品別名
- 前漢紀
- 作 者
- 荀悦
- 創作年代
- 東漢獻帝劉協執政時期
- 文學體裁
- 編年體史書
- 字 數
- 約18萬餘言
- 卷 數
- 共30卷
- 類 別
- 記述西漢歷史的史書
漢紀簡介
編輯《漢紀》,共30卷,約18萬餘言,為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是中國第一部編年斷代體史書。作者為東漢的荀悦,漢獻帝時常苦班固的《漢書》文繁難省,於建安三年(198年)命荀悦依編年體左傳體例,刪略《漢書》改編撰寫。經過三年悉心抄撰,於建安五年(200年)成書。時人稱美此書“辭約事詳,論辨多美”,“省約易習,有便於用”(《後漢書·荀悦傳》),後人袁宏稱“才智經綸,足為佳史”(《後漢紀》序)。近人梁啓超謂“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二章)。本書成後,推動了往後編年體史著述的發展。張璠、袁宏等人都相繼撰寫出了編年體斷代史。唐代史論家劉知幾把《漢紀》編年體裁擺到與《漢書》的紀傳體同等地位,並説“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以難矣”(《史通》二體)。
[2]
漢紀優點
編輯《漢紀》的所用的史料,絕大多數來自《漢書》,但也稍有增補刪改,自有剪裁,非一味抄襲,可補正《漢書》之誤處。史事記載方面,如諫大夫王仁、侍中王閎的諫疏,為《漢書》所沒有的;內容訂正補充方面,《漢書·高帝紀》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崩,葬萬年”,《漢紀》則作“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葬萬年”,兩者比較查考,顯然《漢書》有誤;關於壺關三老茂,《漢書》無姓,《漢紀》則雲姓令狐;朱雲請尚方劍,《漢書》作“斬馬劍”,《漢紀》乃作“斷馬劍”,據唐代張謂詩“願得上方斷馬劍,斬取朱門公子頭”,證明《漢書》有誤字。
《漢紀》吸收了《漢書》的精華大體,且以年系事條理清晰,頭尾連貫,重點突出,不失為一部前漢簡明大事記,可作研究前漢史的入門書來讀。此外,荀悦立意“勸善懲惡”,除有意通過後漢中興前一代的歷史的評述,探究其成敗得失之機,供漢獻帝及其後繼者們能“有監乎此”,獲得“撥亂反正”,振興漢室的啓示外,並在《漢紀》中撰寫大量論贊,約佔全書二十分之一篇幅,其中不乏佳作。
漢紀現行版本
編輯漢紀四庫提要記載
編輯《漢紀》·三十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漢荀悦撰,悦,字仲豫,潁陰人,獻帝時官秘書監侍中,《後漢書》附見其祖《荀淑傳》。稱獻帝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悦依左氏傳體為《漢紀》三十篇。詞約事詳,論辨多美。張璠《漢記》亦稱其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大行於世。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以悦書為《左傳家》之首。其《二體篇》又稱其歷代寶之,有逾本傳。班、荀二體,角力爭先,其推之甚至。故唐人試士,以悦《紀》與《史》、《漢》為一科。《文獻通考》載宋李燾《跋》曰:悦為此《紀》,固不出班《書》,亦時有所刪潤,而諫大夫王仁、侍中王閎《諫疏》,班《書》皆無之。又稱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書太上皇事及五鳳郊泰畤之月,要皆舍班而從荀。蓋以悦修紀時,固《書》猶未舛訛。又稱其“君蘭”、“君簡”,“端”、“瑞”,“興”、“譽”,“寬”、“竟”諸字與《漢書》互異者,先儒皆兩存之。王銍作《兩漢紀後序》,亦稱荀、袁二《紀》,於朝廷紀綱、禮樂刑政、治亂成敗、忠邪是非之際,指陳論著,每致意焉。反覆辨達,明白條暢,啓告當代,而垂訓無窮。是宋人亦甚重其書也。其中若壺關三老茂,《漢書》無姓,悦書雲姓令狐。朱雲請上方劍,《漢書》作斬馬,悦書乃作斷馬。證以唐張渭詩“願得上方斷馬劍,斬取朱門公子頭”句,知《漢書》字誤。資考證者亦不一。近時顧炎武《日知錄》乃惟取其宣帝賜陳遂璽書一條,及元康三年封海昏侯詔一條,能改正《漢書》三四字。其餘則病其敍事索然無意味,間或首尾不備。其小有不同,皆以班《書》為長,未免抑揚過當。又曰:“紀王莽事自始建國元年以後,則雲其二年、其三年,以至其十五年,以別於正統而盡沒其天鳳、地皇之號云云。其語不置可否。然不曰“盡削”而曰“盡沒”,似反病其疏略者。不知班《書》莽自為傳,自可載其偽號。荀書以漢系編年,豈可以莽紀元哉?是亦非確論,不足為悦病也。是書考李燾所《跋》,自天聖中已無善本。明黃姬水所刊亦間有舛訛。康熙中襄平蔣國祥、蔣國祚與袁宏《後漢紀》合刻,後附《兩漢紀字句異同考》一卷。今用以參校,較舊本稍完善焉。
- 參考資料
-
- 1. 《兩漢紀 》 .豆瓣[引用日期2022-09-20]
- 2. [東漢]荀悦 [東晉]袁宏 撰, 張烈點校.《兩漢紀(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