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忠良

(心理學家)

鎖定
馮忠良(1929年8月14日—2023年1月16日),字仲泊,男,生於江蘇武進。我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心理學博士點開創者,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會長。已公開發表關於教育及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學習心理、智育心理德育心理及改革教學體制等方面文章40餘種,其科研成果曾十餘次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獎勵。其弟子遍佈我國心理學界,在博士生導師心理學界頗有建樹
2023年1月16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馮忠良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 
中文名
馮忠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江蘇武進
出生日期
1929年8月 [1]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16日 [1]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職    業
教師
職    稱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馮忠良人物生平

1929年8月,馮忠良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
1956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並留校任教。曾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心理研究會理事等職。
1990年,被國務院評聘為博士生導師。 [1] 
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貢獻獎,1993年獲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獎。

馮忠良研究理論

馮忠良教授從事教育工作50多年來,在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學習心理、智育心理德育心理與改革教學體制等方面完成了60餘項科學研究,創建了以學生學習規律為主體的教育心理學新體系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的結構-定向教學心理學原理。馮忠良教授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構建學生的能力與品德的心理結構,而要加速能力與品德的構建,則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進行定向培養。這一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三個基礎理論和五個學習規律。三個基礎理論是:教育的系統論觀點與經驗傳遞説,學生學習的接受-構建説,能力與品德的類化經驗説;五個學習規律是:學習動機的激發規律、知識的掌握規律、技能的形成規律、行為規範的接受規律、學習的遷移規律。

馮忠良成就

馮忠良教授的論著深受國內外同行與中小學教師及教育工作者推崇,其科研成果曾十多次獲獎。其中,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2次、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次、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1次、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次。其代表性著作有《學習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智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結構-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上下兩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結構化與定向化教學心理學原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10第二版)。其中,《學習心理學》和《智育心理學》是我國文革後出版的最早兩本心理學學術專著,發行量達百萬冊。《結構-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和《結構化與定向化教學心理學原理》系統闡述了馮忠良教授創立的結構化教學的理論基礎、定向化教學的規律依據,以及據此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改革的執行原則。該理論是國內心理學界和教育界公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理論,具有重大的學術影響,曾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優秀專著獎(1994)、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全國師範院校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1997)、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等各種學術獎項。《教育心理學》則介紹了馮忠良教授創立的教育心理學體系,它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影響的學術專著,也是國內影響最大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之一,曾獲得國家圖書獎(2002)、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並於2006年被批准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馮忠良榮譽

其中,馮忠良教授的成果曾經3次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具體獲獎成果名稱和時間是:能力的類化經驗説(第一屆,1990)、《結構-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屆,1994)、《教育心理學》(第七屆,200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