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肉牛龍

(爬行綱動物)

鎖定
食肉牛龍,是蜥臀目獸腳類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頭部較短較厚,眼睛上方有翼狀的尖角,小而面朝前方的眼睛,具有翼狀突起的脊椎骨、短小的前肢以及背部兩側數排突起的鱗片。身長大約相當於兩輛小轎車相接的長度,前肢短小,後肢長而強壯,長長的脊柱上有翼狀突起,長而矯健的尾巴幫助它保持平衡。 [4]  因頭上長了兩隻角,看上去就像是“牛角”,所以被命名為食肉牛龍。 [5] 
食肉牛龍分佈在南美洲,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4]  其生存環境主要是海岸平原,平原上生長着繁茂的植物,許多河流經由此地注入大海。 [6]  食肉牛龍牙齒和上下頜不是特別硬,但是卻長有致命的利齒,可以用來撕咬獵物。雖然身軀龐大,但是因為後肢格外發達,這就使得食肉牛龍比其他的大型肉食性恐龍行動要靈活敏捷多,能夠在獵物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時候就迅速地撲過去,把獵物抓獲。 [7]  主要食物是體型中等的斯帕里尼龍和南方小貴族龍植食性恐龍。 [6] 
食肉牛龍的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其正模標本相當完整,只有尾巴末端和部分四肢化石缺失。而且在它的化石中發現了食肉牛龍皮膚的痕跡。 [8]  它的發現讓人們看到了南美洲中生代最後的統治者的真實面目,它們代表了阿貝力龍類最終極的進化方向。由於外形獨特,食肉牛龍在大眾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在迪士尼的動畫片《恐龍》和美劇《史前新紀元》中它們都以兇悍掠食者的形象出現。 [9] 
別    名
肉食牛龍,食肉牛龍。
中文學名
牛龍
拉丁學名
carnota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蜥臀目
亞    目
獸腳亞目
阿貝力龍科
亞    科
食肉牛龍亞科
食肉牛龍族
食肉牛龍屬
薩氏食肉牛龍(模式種)
分佈區域
南美洲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
體    長
8米
體    重
3 噸
食    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晚期7200-6700萬年前
辨認要決
公牛角,極短前肢,超長的腿
綽    號
白堊紀獵豹
下    目
角鼻龍下目
食    性
肉食性恐龍
保護現狀
已滅絕

食肉牛龍簡述

食肉牛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1985年發現於阿根廷。它的顱骨完全不同於過去人們所發現的任何恐龍類型。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部較短較厚,非常像牛頭;眼睛小而面朝前方;脊椎骨長有翼狀突起;前肢短小;背部兩側長着數排突起的鱗片。不過,它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長在眼睛上方的一對翼狀尖角。
成年的標誌
食肉牛龍全身上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它頭上的那對尖角,但是這對尖角既不夠大,又不夠硬,所以食肉牛龍不太可能用它作為武器攻擊敵人。古生物學家猜測,這對尖角可能是食肉牛龍成年的標誌,它們隨着食肉牛龍的成長慢慢地長大,當這對角長到一定程度就證明食肉牛龍已經成年了。
佈滿鱗片的皮膚
古生物學家已經找到了食肉牛龍的皮膚印痕化石。從這些化石來看,食肉牛龍的身上覆蓋着密密麻麻的鱗片,這些鱗片像一個個小圓盤,大小、形狀都差不多。另外,在食肉牛龍背部的兩側,還排列着一些半圓錐形鱗片。由此,古生物學家推測,可能所有大型肉食性恐龍的身上都覆蓋着類似的鱗片。 [1] 

食肉牛龍生存年代

食肉牛龍的化石描述圖 食肉牛龍的化石描述圖
食肉牛龍最初被錯誤地認為來自於白堊紀中期,大約與丘布特龍相同時期。食肉牛龍的化石錯誤地被認為發現於Gorro Frigio組,屬於阿爾比階,約1億年前到9000萬年。自從這份研究公佈後,該地層的年代被認為不是很精確,有可能更為年輕。
現在已知來自於白堊紀晚期的坎帕階末期到馬斯特裏赫特階早期。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白堊紀晚期恐龍,除了食肉牛龍以外,另有泰坦巨龍類南極龍普爾塔龍泰坦巨龍內烏肯龍沉重龍柏利連尼龍洛卡龍風神龍博納巨龍拉布拉達龍、與薩爾塔龍禽龍類小頭龍加斯帕里尼龍鴨嘴龍類的南方小貴族龍,可能屬於角龍類南角龍,異特龍類的齒河盜龍,阿貝力龍科的酋爾龍奧卡龍
在2002年,Martinez Lamanna等人公佈一份正確的地層年代,他們提出食肉牛龍的化石來自於La Colonia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到末期的馬斯特裏赫特階,地層年代約7200-6900萬年前。以此計算,食肉牛龍與它們在印度與馬達加斯加的近親,都是生存在白堊紀末期。

食肉牛龍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頭部特寫 頭部特寫
前已發現許多獸腳類恐龍的頭部具有骨質冠飾,有些是縱向的冠飾,例如合踝龍、雙脊龍與冰脊龍,有些則是鼻部的角狀物或隆起,例如原角鼻龍與角鼻龍,食肉牛龍的兩個角不位於鼻部,而是位於額頭上。有理論認為食肉牛龍的頭部可承受大型的力道,例如高速追捕獵物時的衝擊。另一種解釋則是,食肉牛龍的角可能適合用在水平方向的碰撞,而這些碰撞來自於因爭奪領域、求偶、或領導權而發生的物種內打鬥行為。
有研究指出食肉牛龍的行動速度非常快,可以用食肉恐龍中的獵豹來形容,是人們已知的速度最快的食肉龍,速度可達每秒17米(約每小時60公里)。股骨則能承受29G帕斯卡的壓強。食肉牛龍的頭骨堅固,頸部肌肉強壯,多節的薦椎可承受衝擊,使它們適合追捕體型巨大的獵物,如同異特龍。頜部的關節允許嘴部張得更開。雖然頜部肌肉小,牙齒小且呈鋸齒狀,但連接至頭骨的頸部肌肉強壯,彌補咬合時的力量。在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生存着許多蜥腳類恐龍,而大型肉食性恐龍的口鼻部縮短、枕骨上部增強;在白堊紀時期的南美洲,也生存着許多蜥腳類恐龍,使食肉牛龍發生類似的趨同演化。
與體型類似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部小而短、寬;其他一些阿貝力龍科也具有類似的頭部。嘴部具有大量的小型鋸齒狀牙齒,適合撕咬獵物,並咬斷骨頭。短的口鼻部,具有更大的咬合力。科學家研究獸腳類恐龍咬合時的肌肉力學,以及咬合時的上下頜閉合速度,發現食肉牛龍有較快的咬合速度;而角鼻龍與暴龍的咬合速度較慢,但具有更大的咬合力。一些研究則指出,當獸腳類恐龍咬合時,連結上下頜的頜部關節可以減低咬合時的衝擊。
食肉牛龍是種中型的獸腳亞目恐龍,但在阿貝力龍科裏體型較大,在整個獸腳亞目裏也較大。根據唯一已發現個體,食肉牛龍有8米長,頭高3.5米,臀高3米,體重為2500公斤(7.5米的體長估計值過小不現實,8.5米和9米的估計值則幾乎不可能,因為牛龍的頭骨只有60釐米長)。

食肉牛龍頭部

皮膚化石 皮膚化石
與其他體型相似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明顯小,長59釐米,牙齒長度達4釐米。由於嘴巴短,頭短而高,頭骨長度短,加上牙齒小,加上兩隻”耳朵“,所以頭部的大致外觀也與鬥牛犬非常像。
食肉牛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的兩隻短而粗厚的角,以及非常短小的前
肢,上有四指。它的頭顱骨小而厚實,具有許多洞孔,可減輕重量。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頸部較長。胸部厚壯,而尾巴則很細。食肉牛龍的雙眼向着前方,它有着雙眼視覺及深度知覺。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覺器官。
食肉牛龍的頭顱骨高而粗壯,但下頜扁而修長,牙齒長而細弱,可能無法應付大型獵物的掙扎動作。這顯示食肉牛龍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獵食方式。科學家們推算,食肉牛龍的雙眼微微朝前,被認為有着一定程度的雙眼視覺,但並不是很好。推斷被認為是有助於其觀察獵物並快速尋找到獵物並鎖定獵物的位置,然後高速徑直向獵物衝過去,反覆用牙齒撕咬獵物的脖子,採取咬一口後躲開再咬一口的戰術,直到獵物因失血過多而死。此外,食肉牛龍的前肢演化的異常短小。估計是為了減輕阻力。

食肉牛龍錐部

僅發現一個幾乎完整的骨骼,包括有身體的整個右部,以及皮膚痕跡,亦顯示了食肉牛龍沒有羽毛,並不像其他的虛骨龍類。背部與體側的皮膚上,有多列的圓錐形皮內成骨,部分直徑達5釐米,在脊椎骨附近漸大。這使食肉牛龍的外表凹凸不平,類似新生代鱷魚的外表。
頸椎的結構類似現代鳥類,可以做出更快、更準確的動作。後腿長而強壯,脛部結實,踝關節高,與腳趾間的部分延長、纖細,顯示食肉牛龍是種很善奔的動物。
食肉牛龍的薦椎數量相當多,共有8節,可以協助承受碰撞和衝擊。科學家們認為食肉牛龍的角太短而無法用於獵殺上,可能為求偶的展示物,或是物種內的打鬥行為,而薦椎的結構可承受碰撞的力道。

食肉牛龍腿很長

牛龍的腿非常長,是腿比例最長的食肉恐龍之一,所有食肉龍里,牛龍可能只比同體長的矮暴龍矮一點點。
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
雖然牛龍體長只有8米,但是僅股骨長度就有104釐米了,和平均個體的高棘龍幾乎相當了。脛骨儘管不完整,但長度也被認為有1米出頭。牛龍的臀高被估計有3米左右,這個身高數據可以和10米半體長的巨型永川龍、斯基瑪薩龍相當,身高甚至超過了阿貝力龍、爆誕龍、氣腔龍這些體長10米左右的恐龍。
食肉龍腿的劃分標準:
大長腿食肉龍:暴龍科(除特暴龍和諸城暴龍)、食肉牛龍,棘龍
長腿食肉龍:昆卡獵龍奧卡龍、中華盜龍屬、蠻龍屬、始暴龍西雅茨龍特暴龍諸城暴龍、羽王龍、阿巴拉契亞龍角鼻龍南方巨獸龍
短腿食肉龍:巨型永川龍爆誕龍

食肉牛龍前肢

食肉牛龍的前肢極為短小,可與暴龍科相比。前肢有四指,第四指僅由掌骨構成,被認為用來固定獵物。食肉牛龍的前肢/後肢長度比例為14%,艾伯塔龍的前肢/後肢比為20%,似鴕龍為46%,始祖鳥為96%。食肉牛龍的肱骨長28.5釐米,橈骨長7.3釐米,掌骨長3.7釐米;艾伯塔龍的肱骨遏長32.4釐米,橈骨長15.6釐米,掌骨長9.8釐米;懼龍的肱骨長35.7釐米,橈骨長17.1釐米,掌骨長12釐米。由此顯示出食肉牛龍與暴龍科的前肢比例非常類似。食肉牛龍的肱骨/橈骨/掌骨百分比例為72:19:9,而其他前肢小的獸腳類恐龍則為55:27:19左右。大多數獸腳類恐龍的前肢掌心是朝向身體,而食肉牛龍的前肢掌心是略朝後上方,科學家仍不清楚其全部和詳細的功用。

食肉牛龍科屬研究

食肉牛龍根據頭骨特徵

薩氏食肉牛龍的骨架(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薩氏食肉牛龍的骨架(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頭骨比例上,食肉牛龍與阿貝力龍並不相同。但食肉牛龍具有許多阿貝力龍科的特徵,包括:下顳孔大、方骨大、方顴骨與方骨癒合、眶後骨突入於眼眶內、眶前孔縮小、鱗狀骨有個往後的突起、上頜骨的後方有狹窄的突起。在1990年,波拿巴等人根據這些特徵,將食肉牛龍歸類於阿貝力龍科。下頜的齒骨與齒後骨的接觸面很小,形成大的下頜孔。頸椎的神經棘短,頸椎的骨骺高大。食肉牛龍的獨有特徵是顴骨寬、短、高,角從額骨的後背側延伸出來。
另外,食肉牛龍的前肢短小,與北半球的暴龍、特暴龍類似,但它們生存的大陸受到地理上的隔離,而且是不同科的恐龍,所以是平行演化的結果。

食肉牛龍模式種

模式種為薩氏食肉牛龍Carnotaurus sastrei),是唯一已知的種,於1985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e F. Bonaparte)命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La Colonia組。

食肉牛龍近親

牛龍 牛龍
食肉牛龍的近親包括奧卡龍(阿根廷)、瑪君龍(馬達加斯加)及勝王龍(印度),這些恐龍一起被分類在阿貝力龍科下的食肉牛龍亞科之中。其中,食肉牛龍最接近奧卡龍,而兩者均被分類在食肉牛龍族之中。在阿貝力龍科中,食肉牛龍較肌肉龍(阿根廷)、印度鱷龍(印度)、皺褶龍(尼日)更為衍化,而阿貝力龍的分類位置仍有爭議。阿貝力龍科是白堊紀晚期岡瓦那大陸的優勢掠食動物,取代鯊齒龍科在白堊紀早期到中期的生態位,而白堊紀晚期的北半球優勢掠食動物則是暴龍科。

食肉牛龍體形比較

食肉牛龍是大型肉食性恐龍類羣中的成員。這個類羣中包括着最厲害的、最著名的恐龍,如霸王龍和異龍。它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頭,剔肉刀一樣的鋒利牙齒。但是,相對來説發現比較晚的食肉牛龍,頭骨比起霸王龍來要低矮一些,而且在它的眼睛上方長有一對角。
食肉牛龍的身長相當於兩輛小轎車那麼長,可是,和身長比起來,它的前肢就小的可憐了。
食肉牛龍那兩條長而強壯的後腿使它比其它一些大型食肉恐龍靈敏的多。它可以迅速撲向獵物,在獵物還沒反應過來時將它們抓獲。
食肉牛龍和一輛中型貨車一樣重,幾乎和一頭非洲象一樣高,並用兩條後腿奔跑。它的長長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面的重量。從肩部排到臀部的長長的肋骨保護着並支撐着食肉牛龍的內臟。
如果沒有尾巴,食肉牛龍絕不會以高速運動。運動時,食肉牛龍用它那長長的、矯健的尾巴保持平衡。這條尾巴可以使食肉牛龍的頭向前伸,可以捕獲掙扎的獵物。 [2] 

食肉牛龍生存空間

食肉牛龍模型 食肉牛龍模型
La Colonia組被認為過去是個海岸平原,具有沙灘,位於河流注入海洋的環境。在La Colonia組可以發現軟體動物(例如雙殼類)的化石,應該是Kawas海(一個50萬平方公里的遠古海洋)海侵的後果。該地層發現過許多脊椎動物的化石,包括:魚類、烏龜、鱷魚、蛇頸龍類、恐龍、蛇、以及哺乳動物。該地層發現的蛇有蚺科和Madtsoiidae科。烏龜則有側頸龜亞目蛇頸龜科曲頸龜亞目卷角龜科。在La Colonia組發現的海生動物則有:蛇頸龍類雙臼椎龍科的Sulcusuchus。哺乳動物則有Reigitherium bunodontum(首個在南美洲發現的柱齒獸目),以及Argentodites coloniensis(可能屬於Cimolodonta亞目)。
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植物有水生的Paleoazolla與二葉蘋(Regnellidium)。21世紀以來,在該地區發現多種的水生植物,包含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該地還發現蓮科的果實化石,是南美洲已知最早的蓮科植物。

食肉牛龍評價

牛龍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0公里, [3]  是白堊紀時期已知的速度最快的食肉動物,可能也是整個中生代速度最快的食肉動物,同時還是整個中生代速度最快的動物之一,這個速度在它生活的年代絕對可以稱之為風馳電掣了,加上牛龍頭骨高、腿長、個子高(相對自身)、牙齒短、脖子和尾巴都長 [3]  ,樣子和現代獵豹有很多相似之處,也被很多百度貼吧的恐龍愛好者稱之為“白堊紀版的獵豹”,這個給予的稱號足可以完完全全地體現牛龍驚人的速度。
咬合力
薩氏食肉牛龍 薩氏食肉牛龍
雖然食肉牛龍的頭部較為短、小,但研究顯示它們的頭部有良好的力學結構。當食肉牛龍咬合時,不但能產生不錯的咬合力,而且頭骨結構則能承受大的壓強。在2001年,埃米莉·雷菲爾德(Emily Rayfield)等人使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異特龍等獸腳類恐龍的頭顱骨。該研究以電腦斷層掃描,重建出頭骨與下頜的數學模型,發現食肉牛龍的頂骨與額骨之間緊密地癒合,使頭骨可以承受相當高的壓強。位於額頂的兩個角,使頭頂的形狀略顯寬、平,可以承受碰撞。這個有限元分析模型,並將頭部肌肉分解成四個聯結的部分來計算其咬合力,包含:顳肌(Temporalis muscle)、翼肌(Pterygoideus muscle)、下頜收肌(Adductor mandibularis muscle)、下頜內肌(Intramandibular muscle)。該研究估計食肉牛龍的咬合力約為1600公斤(嘴部後段)。當食肉牛龍咬合時,腦顱部位的肌肉大幅地減少來自上頜的應力與形變。食肉牛龍的嘴部開闔幅度大、咬合速度快、牙齒小呈鋸齒狀,並且有聯結頭部與頸部的肌肉羣,顯示它們可能採取撕咬的方式攻擊獵物。
參考資料
  • 1.    龔勳 主編.十萬個恐龍真相·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第90-91頁
  • 2.    食肉牛龍  .中國百科網[引用日期2017-05-10]
  • 3.    盤點史前最奇特恐龍:食肉牛龍長相兇猛 前肢短小  .中國日報.2013-09-05[引用日期2017-03-05]
  • 4.    張忠著,與“恐龍”對話,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06,第137頁
  • 5.    英童書坊編纂中心著,百科大探秘 恐龍時代大探秘,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7.01,第52頁
  • 6.    楊建峯主編,恐龍世界,汕頭大學出版社,2014.10,第379頁
  • 7.    侯海博主編,恐龍百科,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7,第241頁
  • 8.    楊楊編文,恐龍大演化 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1,第174頁
  • 9.    楊建峯主編,恐龍世界,汕頭大學出版社,2014.10,第3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