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爆誕龍

鎖定
爆誕龍是一種發現於晚白堊世早期的中大型阿貝力龍類,體長6.5至8米,其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該屬下目前僅有一種,即模式種諾氏爆誕龍。近期的一些研究結果認為早期的研究低估了爆誕龍的體型,並認為爆誕龍的體長可能能夠達到11米,大於食肉牛龍,是最大的阿貝力龍類。然而後期的研究在估算中考慮了附肢骨數據以後顯示依然是食肉牛龍更大一些。爆誕龍與大型鯊齒龍類南方巨獸龍生活在同一地區。南方巨獸龍是當時的頂級捕食者,而爆誕龍只是次級消費者。
中文名
爆誕龍
拉丁名
Ekrixinatosaurus
模式種
諾氏爆誕龍(Ekrixinatosaurus novasi
分類位置
獸腳類,角鼻龍類,阿貝力龍類,短吻龍類
產    地
阿根廷
時    代
晚白堊世早期,塞諾曼期,距今約1億至9700萬年前
地    層
燭台組(Candeleros Formation)
命名人
豪赫·卡沃(Jorge Calvo),大衞·魯比萊-羅傑斯(David Rubilar-Rogers)和凱倫·摩瑞諾(Karen Moreno)

爆誕龍命名由來

爆誕龍的標本是在太平洋管線公司於Bajo del Añelo進行天然氣管線開鑿時所發現的,因此得名。其屬名是“爆炸”和“誕生”的合成詞。種名是為了紀念古生物學家費南多·諾瓦斯(Fernando Novas)對阿貝力龍類研究所作的貢獻。

爆誕龍形態特徵

目前僅有一件爆誕龍的標本被報道,即正型標本MUCPv-294,是一件保存程度較好的關聯的標本,頭骨保存的骨塊有左右兩側的上頜骨,腦顱,兩側齒骨,一些牙齒。頭後骨骼保存了頸椎,背椎,薦椎,尾椎,脈弧,肋骨,腸骨,恥骨,坐骨近端,完整左股骨和右股骨的遠端,左側脛骨,左側跟骨和距骨,左側腓骨的近端,右側脛骨,一些趾節骨,腳爪骨骼。
爆誕龍具有以下鑑定特徵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分:眶後骨與額骨之間圍成了一個孔洞。頂骨與副枕突之間有一指向後方的骨質粗隆。頸椎在前後向有一定的壓縮。頸椎的神經棘與上骺幾乎一樣高。中後段頸椎的腹面平坦。中後段頸椎具有兩個很寬的孔。中後段頸椎的神經棘前端具有小的氣腔化開口。中段頸椎的神經棘具有小的骨板。脛骨的中段有明顯的膨大。
爆誕龍的上枕骨有一個明顯的後突。副枕骨突的遠端缺失,整體略呈三角形,指向後腹側向。頂骨與額骨。在頂骨與副枕骨突關節的位置有一個粗隆指向後方。額骨呈契狀,背面平坦。兩側額骨的癒合線為一條直線。額骨與眶後骨癒合,且兩者都構成了上顳孔的前邊緣。眶後骨的前突粗壯,並與額骨的圍成一個孔。鱗骨小,且基本呈三角形。副蝶骨的內側壁骨化且與額骨的腹面癒合。上頜骨短且高,發育有一個背腹向較長的上頜孔。上頜骨上發育有16個齒槽。牙齒角窄,且近中脊和遠中脊都具有鋸齒。齒骨較短,腹 [5]  邊緣向腹面凸出,整體在背腹向較淺。齒骨內側面的麥氏軟骨溝在前端較淺,而在向後延伸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和變寬。齒骨的後三分之開始在背腹向變深。第一至第七枚牙齒的齒間板較大,而後面牙齒的齒間板變小。
頸椎椎體的前關節面與水平面之間存在明顯的夾角。椎體兩側有氣孔。爆誕龍的標本保存了一枚完整的中部頸椎。這枚頸椎的神經棘低矮且寬。神經弓在神經棘前的位置發育有骨板和一些小凹陷。上骺非常發達,指向後外側方。神經弓的前面發育有兩個大的氣孔,位於椎孔以上。後關節突發達。
背椎的椎體為雙平型,關節面為圓形,且前關節面比後關節面大。椎體的側面發育有凹陷,內部有氣孔。前部尾椎較為粗大,且椎體為雙凹型。椎體的側面略有凹陷。橫突的腹面具有一道由前向後延伸的脊。中部和後部的尾椎依然呈雙平型,且椎體在前後向有明顯的加長。中部尾椎的椎弓橫突遠端發育有小的前突和後突。
股骨的外側視圖略呈“S”型。股骨頭呈圓形,表面光滑。第四轉子非常發達,指向後內側向。股骨遠端的關節髁指向後方。脛骨短且明顯細於股骨,遠端加寬,和癒合的跟骨與距骨關節。脛骨遠端的距骨升突較小 [1] 
爆誕龍的骨骼輪廓圖 爆誕龍的骨骼輪廓圖
爆誕龍的頭骨輪廓圖 爆誕龍的頭骨輪廓圖

爆誕龍種羣分屬

最新角鼻龍類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爆誕龍屬於阿貝力龍類中的短吻龍類,與蠍獵龍擁有最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瑪君龍亞科的成員親緣關係較遠 [2] 
爆誕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爆誕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爆誕龍體型估計

爆誕龍的定種文章認為它是一種7至8米的肉食性恐龍 [1]  。然而後續的一項研究依據頭骨比例數據認為前期的研究低估了爆誕龍的體型,並認為爆誕龍的體長可以達到11米,大於食肉牛龍,成為最大的阿貝力龍類的有力的種子選手 [3]  。然而,食肉牛龍的頭長與身長的比值小於典型的獸腳類恐龍,因此僅使用頭身比例來衡量兩者的體型是不合適的。在估算中加入附肢骨數據以後顯示食肉牛龍依然大於爆誕龍 [4-5] 

爆誕龍古生態學

爆誕龍與大型鯊齒龍類南方巨獸龍生活於同一地區。過去的一些觀點認為阿貝力龍類是在大型鯊齒龍類滅絕以後才開始大型化的,然而,爆誕龍的體型與晚白堊世末期的很多阿貝力龍類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對早期的推論構成了質疑。該地區還發現過很多大型蜥腳類的化石如屬於泰坦巨龍類的安第斯龍,屬於雷巴奇斯龍類的利邁河龍以及諾普喬椎龍 [6]  。此外,這裏還發現過鳥臀類恐龍。南方巨獸龍是這裏的頂級捕食者,而爆誕龍可能是次級消費者或是食腐動物。
參考資料
  • 1.    Calvo J O, Rubilar-Rogers D, Moreno K. A new abelisauridae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northwest Patagonia[J]. Ameghiniana, 2004, 41(4): 555-563.
  • 2.    Delcourt R. Ceratosaur palaeobiology: new insights on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the southern ruler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1): 1-12.
  • 3.    Juárez Valieri R D, Porfiri J D. New Information on Ekrixinatosaurus novasi Calvo et al 2004, a giant and massively-constructed Abelisauroid from the “Middl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J]. w:] Calvo, JO, Porfiri, JD, González Riga & Dos Santos [red.]" Paleontologia y dinosaurios desde América Latina" Editorial de la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uyo, 2011: 161-169.
  • 4.    Novas F E, Agnolín F L, Ezcurra M D, et al. Evolution of the carnivorous dinosaurs during the Cretaceous: the evidence from Patagonia[J]. Cretaceous Research, 2013, 45: 174-215.
  • 5.    Grillo O N, Delcourt R. Allometry and body length of abelisauroid theropods: Pycnonemosaurus nevesi is the new king[J]. Cretaceous Research, 2017, 69: 71-89.
  • 6.    Leanza H A, Apesteguıa S, Novas F E, et al. Cretaceous terrestrial beds from the Neuquén Basin (Argentina) and their tetrapod assemblages[J]. Cretaceous Research, 2004, 25(1): 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