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棘龍

鎖定
高棘龍是一種發現於北美洲的大型肉食性恐龍,體長可達11米,屬於異特龍超科中的鯊齒龍類。其化石主要分佈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懷俄明州和俄克拉何馬州。其牙齒化石在馬里蘭州也有發現,表明這種頂級捕食者曾廣泛分佈於北美大陸。高棘龍屬下只有一種,為阿託卡高棘龍。高棘龍的生存年代為早白堊世的阿普特期至早阿爾布期。高棘龍是當時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捕食者,主要捕食鳥臀類和巨型蜥腳類。
中文名稱
高棘龍 [10] 
拉丁名
Acrocanthosaurus
模式種
阿託卡高棘龍(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分類位置
獸腳類,異特龍超科,鯊齒龍類
產    地
美國德克薩斯州,懷俄明州和俄克拉何馬州
時    代
早白堊世,阿普特期至早阿爾布期,時間大約11300萬年至11000萬年前
地    層
鹿角組(Antlers Formation),雙子山組(Twin Mountains Formation)和克洛夫利組(Cloverly Formation)
命名人
威爾斯.斯托瓦爾和沃恩.蘭斯頓( Willis. Stoval and Wann. Langston,)

高棘龍命名由來

屬名中的“Acrocantho”意為高大的神經棘,用於描述高棘龍高聳的背椎神經棘。種名則強調發現地阿託卡縣。

高棘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截止到目前,一共發現了5具完整度較高的高棘龍標本。
正型標本:OMNH 10146包括了枕骨,額骨,頂骨,左側顴骨,左側淚骨,右側鱗骨,右側眶後骨,右側外翼骨,部分關節骨,9節頸椎,6節背椎,8節沒有關聯的神經棘,2節尾椎,3節頸肋,5節背椎肋骨,1節腹肋,2節前部脈弓,左側烏喙骨,右側和左側恥骨,左側坐骨,右側股骨的遠端,左側脛骨,右側腓骨,腓骨碎片,左側距骨 [1] 
最大的高棘龍頭骨約1.3米。外鼻孔相對於頭骨很小且比較狹長,其邊界完全由前頜骨和鼻骨構成。眶前窗非常大,呈三角形,其長度大約佔據了頭骨眶前長度的二分之一,高度達到了眶前頭骨高度的三分之二。從外側面觀察,眼眶的形狀略呈8字形,背腹向加深,前後向壓縮。下顳孔的略呈梨形。頭骨的外側面較為平坦,並與狹窄的顱頂截然分開。肋骨和鼻骨都具有一道鋒利的脊將兩塊骨頭的外側面和背面隔開。從外側面看,此脊非常直,且略帶有粗糙的骨質紋飾。
鼻骨,淚骨,額骨和眶後骨上沒有角狀的骨質突起,這一點和異特龍,食肉牛龍以及多數暴龍類不同。
前頜骨構成了頭骨較為尖細的吻端,上面具有容納篩神經的小孔。前頜骨後部與上頜骨關節的部分略呈傾斜的凹面,後背側突尖細,與鼻骨相關節。上頜骨的巨大,最大標本的上頜骨長度可以超過82釐米。上頜骨未參與外鼻孔邊緣的構成。
高棘龍具有上頜孔,完全暴露在頭骨的外側面,而它的前上頜孔則位於眶前窩的前腹側角,只有一半暴露在頭骨的外側面,另一半被眶前窩的前腹側緣的骨質脊遮擋。上頜骨具有大概15顆牙齒。上頜骨的前邊緣和緊貼齒列背緣的位置具有粗糙的表面,其餘的部分較為光滑,沒有明顯的紋飾。前上頜孔的腹緣幾乎與外鼻孔和眶前窗的腹緣位於相同的水平線上。上頜骨的後背側突處於鼻骨和眶前窗之間,其末端分裂為兩支與淚骨的前突相關節。鼻骨的長度大約是額骨長度的4倍。
兩側的鼻骨未癒合且鼻骨的背側面較為平坦。鼻骨的腹外側緣有一條淺溝用於和上頜骨相關節。鼻骨也同時和淚骨和前額骨相關節。淚骨的背外側緣形成一條低矮的脊,此脊位於眼眶的前部。淚骨有一個較細的後突,與眶後骨相接。從側面看,淚骨的下突後緣具有兩個凹陷,被一個短的突起隔開。前額骨呈三角形。兩側的額骨幾乎癒合,且背側面平坦。額骨構成了上顳孔的前邊緣。頂骨的背面幾乎與枕骨區垂直。頂骨的後外側翼構成了垂直的上顳孔的後壁。兩側頂骨的中線處沒有矢狀脊。眶後骨的前突向前延申與淚骨和前額骨關節,並加厚形成一骨質結節。眶後骨的後突較短並向腹面彎曲,形成顳孔間隔。
顴骨具有氣腔化構造。顴骨的前段略微凹陷,參與到眶前窩的構成。顴骨的眶後骨突是一個粗壯的略呈三角形的骨板。顴骨的方顴骨突向後延申,並在末端分裂成兩支。鱗骨具備一關節突與方顴骨相關節,之後由方顴骨升突和鱗骨下突共同構成的突起深入到下顳孔中,使下顳孔略呈梨形。上枕骨具有一明顯的脊,這一點和很多鯊齒龍類相似。副枕骨突很寬,但是比較淺,其遠端向下偏轉。方骨整體比較高,後緣略凹陷。方骨具有方骨孔。枕髁比較渾圓。
齒骨相對較長且低矮,並在齒骨聯合處有一非常明顯的腹側突。齒骨的外側面具有很多小孔。齒骨的前段背腹向比較淺,後端開始背腹向加深。夾板骨嵌在隅骨的腹內側緣。前上隅骨孔在前端與一個溝相連接。隅骨是一塊淺的,略微彎曲的骨板。隅骨與齒骨的關節面非常光滑,可能可以相互滑動。
高棘龍頭後骨骼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那高聳的神經棘。其頸椎,背椎,薦椎和近端尾椎的神經棘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高。有時高度能夠達到椎體長度的2.5倍。高棘龍加高的神經棘神經棘棘上可以附着大量的肌肉。高棘龍的頸椎和背椎椎體兩側都有氣孔用以與內部的氣腔化結構相通。而尾椎上的氣孔則要小一點。高棘龍的前肢相對於它龐大的身體來講,比異特龍更為短小,但也更加粗壯。高棘龍的股骨長度大於脛骨,這可能表明它不是一種跑的很快的恐龍 [1] 
歸入標本:OMNH 10147包括了2節背椎椎體,4節沒有關聯的背椎神經棘,13節尾椎,8節背椎肋骨,一節前部脈弓,左右兩側的恥骨,左側股骨的近端,左側脛骨的碎片,左側的第二和第三蹠骨,左側的第三腳趾第一指節骨 [1] 
歸入標本:SMU74646包括了右側顎骨,左側外翼骨,不完整的左側顴骨,不完整的上隅骨,關節骨,前關節骨,夾板骨,兩顆齒骨齒,10節頸椎,13節背椎,5節薦椎,14節尾椎,若干頸椎肋骨和背椎肋骨,腹肋,肩胛骨,恥骨,坐骨,股骨,左第二蹠骨的遠端 [2] 
歸入標本:NCSM 14345是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件高棘龍標本,其體型甚至接近一些霸王龍的標本。該標本保存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肩胛骨和烏喙骨,幾乎完整的前肢和後肢,大多數肋骨和尾椎 [3] 
高棘龍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高棘龍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4張)
歸入標本:UM 20796包括了一節背椎椎體,尾椎神經棘,左右恥骨,右側股骨,右側腓骨的近端 [4] 

高棘龍前肢功能形態學

大多數巨型化的獸腳類恐龍的前肢都非常短小,但是短小不代表沒有用處。高棘龍的前肢十分粗壯,每個手指末端都長有鋒利的大爪子。對於高棘龍前肢的形態功能學研究表明,高棘龍的肱骨活動範圍比較有限,能夠向後方或向外側面轉動至與肩臼窩同一水平面的位置,但是向前的活動角度很小,幾乎沒法活動。高棘龍的手腕關節活動範圍也十分有限,手掌基本只能朝向內側。高棘龍的手部指節骨具有較大的活動範圍,這主要體現在背展角度上,而第三指還具備一定的內收和外展的能力。整體而言,高棘龍無法向前伸出前肢去抓獵物,但是它們的爪子很適合抓捕和固定身高小於它們胸部高度的獵物 [5] 

高棘龍腦顱復原

對於高棘龍頭骨的CT掃描和復原顯示,高棘龍具有比較發達的嗅葉説明它有良好的嗅覺,同時對於內耳半規管的復原顯示,高棘龍在行走時頭部會略微低下,與水平面呈25度夾角 [6] 

高棘龍腳印化石

德克薩斯州玫瑰谷組的岩石發現了許多恐龍腳印化石,其中包括一些屬於大型獸腳類的足跡化石。對比研究顯示這些腳印的的主人很有可能是高棘龍。其中一組腳印除了高棘龍的足跡以外還包括了一些蜥腳類的腳印。隨着腳印的延伸,最終高棘龍的腳印和蜥腳類的腳印重疊了。研究者認為這是高棘龍羣體狩獵蜥腳類恐龍的證據,比如波塞東龍。當然要證實這種假説需要更多的證據 [7] 

高棘龍年齡與壽命

依據OMNH 10146和NCSM 14345推斷,高棘龍成年大約需要12年的時間。這估計未必是準確的,因為在骨重建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年齡的早期生長停滯線可能會丟失掉 [7] 

高棘龍古生態學

與高棘龍生活在同一環境下的恐龍包括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恐爪龍,大型的鳥腳類健龍以及大型蜥腳類波塞東龍和星牙龍。高棘龍是其所處環境中最大的捕食者,主要以巨型蜥腳類和鳥臀類為食。

高棘龍系統發育位置

高棘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高棘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對於高棘龍分類的主流觀點認為它屬於異特龍超科的鯊齒龍科,較昆卡獵龍和始鯊齒龍更進步,比鯊齒龍,南方巨獸龍等更原始 [8] 

高棘龍影視表現

高棘龍登場於紀錄片《遠古巨獸大復活》。在片中,高棘龍成羣捕食比自己體型大的多的蜥腳類波塞東龍,亦會捕食比自己體型小的健龍。同時,影片中認為高棘龍滅絕的原因之一是恐爪龍的出現加大了對幼年高棘龍的威脅,使得高棘龍新生個體死亡率上升,從而使得它們走向滅絕。雖然恐爪龍可能會對幼年的高棘龍造成威脅,就如同很多涉禽都會對幼年的鱷魚造成威脅一樣,但把它作為導致高棘龍滅絕的原因未免有點過度解釋了。此外,較高的新生個體死亡率在大型暴龍類和現生很多動物中很常見 [9] 
參考資料
  • 1.    Stovall J W, Langston W.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Lower Cretaceous Theropoda from Oklahoma[J]. Th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 1950, 43(3): 696-728.
  • 2.    Harris J D. A Reanalysis of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its Phylogenetic Status, and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Based on a New Specimen from Texas: Bulletin 13[M].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998.
  • 3.    Currie P J, Carpenter K. A new specimen of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Theropoda, Dinosaur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Antlers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Aptian) of Oklahoma, USA[J]. Geodiversitas, 2000, 22(2): 207-246.
  • 4.    Michael D D, Melstrom K M, Eddy D R. Paleobiology and geographic range of the large-bodied Cretaceous theropod dinosaur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2, 333: 13-23.
  • 5.    Senter P, Robins J H. Range of motion in the forelimb of the theropod dinosaur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datory behaviour[J]. Journal of Zoology, 2005, 266(3): 307-318.
  • 6.    Eddy D R, Clarke J A. New information on the cranial anatomy of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hylogeny of Allosauroidea (Dinosauria: Theropoda)[J]. PloS one, 2011, 6(3): e17932.
  • 7.    Farlow J O. Acrocanthosaurus and the maker of Comanchean large-theropod footprints[M]//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408. [8] Erickson G M, Currie P J, Inouye B D, et al. Tyrannosaur life tables: an example of nonavian dinosaur population biology[J]. Science, 2006, 313(5784): 213-217.
  • 8.    Zanno L E, Makovicky P J. Neovenatorid theropods are apex predator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1): 1-9.
  • 9.    Erickson G M, Currie P J, Inouye B D, et al. Tyrannosaur life tables: an example of nonavian dinosaur population biology[J]. Science, 2006, 313(5784): 213-217.
  • 10.    Acrocanthosaurus  .Deep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