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靈(拼音:lí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 [2]  。靈本是楚方言中對跳舞降神的巫的專稱,引申又可指神靈。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化為精靈,所以靈又指與死人有關的,如:靈堂。又可指善,引申之又可指聰明、通曉事理。還有靈活、靈巧,如靈敏、機靈、心靈手巧等意思。
中文名
拼    音
líng
繁    體
部    首
彐、火
五    筆
VOU [12] 
倉    頡
SMF [12] 
鄭    碼
XBUO [12] 
筆    順
橫折、橫、橫、點、撇、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900) [1] 
平水韻
下平九青 [4]  [15] 
異    體
孁、霊、霛(其餘見擴展圖冊)
筆畫數
3+4,4+3(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7075
四角碼
1780₉
造字法
形聲字
注音字母
ㄌㄧㄥˊ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形聲字。繁體的靈始見於春秋金文(圖1),上部是,霝是“”的古字,意為降雨,此處為聲旁,一説霝寓指降臨;下部是示,指祭台,與“靈”字本義“事神”有關,本義為跳舞降神的巫。戰國文字、《説文解字》小篆寫作“𤫊”(圖3),上部是聲旁“霝”,下部改從“玉”。“靈”為什麼會以“玉”作為表意符號,《説文》作了這樣的解釋:“靈巫,以玉事神。”意思是説:巫者是用玉來與神靈相溝通的。這一點與“禮”的古文相似。在古人心目中,“玉”是最能獲得神靈好感的物品,所以它也就自然地成為祭祀討好鬼神的常物。秦代文字中“𤫊”字已出現“靈”這一或體,下部為“”,表示通過舞蹈來祈求神降臨的巫。 [18] 
“靈”(靈)的本義指古代跳舞降神的巫,戰國時代楚國人就是把這種巫稱為“靈”的,例如屈原《九歌》中就有“靈偃蹇兮姣服”這樣的詩句,意思是:降神的女巫們身着美麗的服裝翩翩起舞。
由於迷信的人認為巫能通神,並認為是神的化身,所以“靈”以後又引申指神。《九歌·湘夫人》中有“靈之來兮如雲”的詩句,“靈”就是神仙。因此,“神”和“靈”這兩個同義語素可以組合在一起,合稱“神靈”;向神佛求助叫“乞靈”,比喻乞求不可靠的幫助。
“靈”由神又引申為神異、靈異。神異的光輝稱為“靈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上説:“璽潛漢水,伏於淵泉,輝景燭耀,靈光徹天。”大意是説玉璽雖深藏在水底,但它神異的光輝卻穿透水面,直射天空。“靈”由神異的意義又引申指有效,靈驗。如靈驗而有效的藥稱為“靈丹妙藥”。
“靈”還用來指人的精神、靈魂,並多指人死後的靈魂。從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人死後是不會再有靈魂存在,但古往今來一些人總還認為人的精神可以脱離肉體而獨立存在,並認為這是很神異的事情,所以語言中就出現了像幽靈、亡靈、英靈,在天之靈之類的詞語。這些詞語的感情色彩不盡相同,“幽靈”“亡靈”指一般人死後的靈魂,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英靈”、“在天之靈”是稱受崇敬的人死後的靈魂,感情色彩是褒義的。由此引申,凡有關死者及殯葬事宜的都可稱為“靈”。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木稱“靈柩(jiù)”,人死後暫設的供奉的牌位稱“靈牌”或“靈位”,守在靈柩或靈位旁叫“守靈”,等等。
人為萬物之長,在於人聰明、有智慧,所以“靈”又引申指聰明、機敏。像靈活、靈巧、靈便、靈敏、機靈的“靈”都是這個意思。形容一個人聰明能幹常説“心靈手巧”,表現一個人好運氣到來時心靈也變得靈巧了,常説“福至心靈”。聰明機敏的特性、氣質也稱為“靈性”。不僅人有靈性,許多動物也是有靈性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詩中有這樣兩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靈犀”,是指有靈性的犀牛,古人認為犀牛是靈獸,它的角上有白紋,從角尖通向頭腦,感應靈敏。“心有靈犀一點通”後來成為一條成語,原是用來比喻戀愛的男女雙方心心相印,後又用來比喻彼此心領神會,心意相通。 [19] 
簡化字的“靈”大約出現於宋代,是會意字,從彐,從火,“”的篆文為手的象形,“火”為火焰。合起來表示火上烤手微温之意。後來與“靈”通用,成為“靈”的俗字。由於簡體靈極少在典籍中使用,故漢字簡化時被用作“靈”的簡化字。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指巫。
witch
戰國·屈原《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神仙;鬼怪。
god
《詩經·大雅·生民》:“不坼不副,無災無害,以赫厥靈。”
神靈; 精靈;靈槎
〈文言〉天;天帝。
god
漢·王褒《九懷·思忠》:“登九靈兮遊神,靜女歌兮微晨。”

魂靈。
soul;
spirit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公子城﹞曰:‘平公之靈,尚輔相餘!’”
幽靈;英靈;在天之靈
〈文言〉精神;感情。
spirit;
intelligence
晉·成公綏《嘯賦》:“玄妙足以通神悟靈。”
葉聖陶《搭班子》:“這歌聲是愛的化身,是靈的表現。”

〈文言〉靈氣;精氣。

南朝宋·謝莊《月賦》:“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文言〉有靈性者;有神靈者。

《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文言〉指聖賢,明哲。

唐·韓愈《復志賦》:“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

靈柩或關於死人的。
coffin
老舍《四世同堂》二十:“廟裏能停靈,可不收沒有棺材的死屍!”
靈車;靈位;守靈
〈文言〉福氣,福分。
happiness
後漢書·王允傳》:“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

〈文言〉政令,法令。
laws;
decree
《尚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

〈文言〉車廂上的窗欞。

《左傳·定公九年》:“﹝陽虎﹞載葱靈,寢於其中而逃。”

(Líng)姓氏用字。



形容詞
有效驗;效力高。
accurate
管子·五行》:“然則神筮不靈,神龜不卜。”
老殘遊記》第四回:“你老不信,試試我的話,靈不靈?”
靈丹妙藥
神奇,靈異。

《漢書·敍傳上》:“及其長而多靈,有異於眾。”

聰明,通曉事理。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機靈;心靈手巧
〈文言〉聖明。

漢·劉向《説苑·修文》:“積恩為愛,積愛為仁,積仁為靈。”

敏捷;反應迅速。
nimble;
sharp
老人眼睛耳朵不那麼靈了。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三》:“舞霓裳而骨節皆靈,掩鮫綃而丰神獨迥。”
靈敏;靈活;靈便
〈文言〉善,美好。
fine
晉·潘岳《藉田賦》:“夫孝者,天地之性,人之所由靈也。”
〈文言〉通“零”。零落。

漢·班固《幽通賦》:“形氣發於根柢兮,柯葉匯而靈茂。”

[5-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一上】【玉部】郎丁切(líng)
𩆜巫。以玉事神。從玉霝聲。
靈,𤫊或從巫。
【註釋】①𩆜巫:《楚辭·九歌》王逸注:“靈,巫也,楚人名巫為靈。”連言之則為靈巫。 [8] 

説文解字注

【卷一上】【玉部】
“巫也”注:各本巫上有靈字,乃復舉篆文之未刪者也。許君原書,篆文之下以𣜩複寫其字,後人剛之,時有未盡。此因巫下脱也字。以靈巫為句,失之,今補也字。屈賦《九歌》:靈偃蹇兮皎服,又靈連蜷兮既留。又思靈保兮賢姱。王注皆雲:靈,巫也。楚人名巫為靈,許亦當雲巫也無疑矣。引伸之義如《諡法》曰極知鬼事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曾子曰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毛公曰神之精明者稱靈。皆是也。
“以玉事神”注:依《韻會》無也字。
“從王”注: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從玉。
“霝聲”注:郎丁切。十一部。 [9] 

廣韻

郎丁切,平青來 ‖霝聲耕部(líng)
靈,神也。善也。巫也。寵也。福也。亦州名,漢北郡富平縣地,赫連勃勃之果園也,後魏置靈州,取靈武縣名為之。又姓,《風俗通》雲:“齊靈公之後,或雲宋公子靈圍龜之後。”晉有餓者靈輒。郎丁切。八十七。
郎丁切,平青來 ‖ 靈聲耕部(líng)
靈,《字類》雲:“小熱皃。” [16]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靈;部外筆畫:3
《廣韻》郎丁切,音靈。《字類》:小熱貌。 又《正字通》:俗靈字。 [10] 
【戌集中】【雨字部】靈;部外筆畫:16
古文:霛、𩆮、𧨈、𩄀、𢩙
《唐韻》《集韻》《韻會》竝郎丁切,音鈴。《玉篇》:神靈也。《大戴禮》: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書·泰誓》:惟人萬物之靈。傳:靈,神也。《詩·大雅》:以赫厥靈。
又《大雅·靈台傳》:神之精明者稱靈。
又《詩·鄘風》:靈雨既零。箋:靈,善也。
又《廣韻》:福也。
又《廣韻》:巫也。《楚辭·九歌》:思靈保兮賢姱。
又靈氛,古之善佔者。屈原《離騷》:欲從靈氛之吉占兮。
又《周禮·地官·鼓人》:以靈鼓鼓社祭。注:靈鼓,六面鼓也。
又《禮·檀弓》:塗車芻靈。注:芻靈,束茅為人。
又《左傳·定九年》:載葱靈。注:葱靈,輺車名。
又《楚辭·天問》:曜靈安臧。注:曜靈,日也。
又揚雄《羽獵賦》:上獵三靈之旒。注:如淳曰:三靈,日月星垂象之應也。
又《廣韻》:寵也。
又《禮·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爾雅·釋魚》:二曰靈龜。注:即今觜蠵龜。一名靈蠵,能鳴。《史記·龜筴傳》:下有伏靈,上有兔絲。
又《諡(諡)法》:亂而不損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
又州名。《史記·匈奴傳》:丁靈。注:魏略雲:丁靈,在康居北。《後漢·西羌傳》:擊零昌於靈州。《韻會》:魏武置靈州,取靈武縣名。
又姓。《廣韻》:風俗通雲:齊靈公之後。或雲宋公子靈圉龜之後。
又葉靈年切,音連。《道藏歌》:冥化自有數,我眞法自然。妙曲發空洞,宮商結仙靈。
《説文》:本作𤫊。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❶上部是“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❷“彐”小“火”大。❸“彐”居上居中,中間短橫左端不超出上下橫筆,右端不與豎相接。❹“火”,短撇起筆於橫中線;長撇從田字格中心左側起筆,長撇和捺收筆持平。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靈(靈)
高本漢系統

l
ieŋ
王力系統
l
ieŋ
董同龢系統
l
ieŋ
周法高系統
l
李方桂系統
l
ing
西漢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ieŋ
王力系統

l
ieŋ
董同龢系統

l
ieŋ
周法高系統

l
iɛŋ
李方桂系統

l
ieng
陳新雄系統

l
ieŋ
(參考資料:漢典 [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靈、靈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郎丁切
lieŋ
集韻
𤫊(靈)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郎丁切
l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盧經切

增韻

平聲




盧經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l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離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離呈切
l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li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e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iɛn
13
陽平
文讀
liɒŋ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l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i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ɪŋ
21
陽平
文讀
lɛŋ
21
陽平
白讀
粵語
陽江
lɪ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ɪŋ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i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liaŋ
22
陰去
文讀
leiŋ
21
上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3-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4
  • 3.    靈的音韻方言  .漢典
  • 4.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338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349-4350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47-74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2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6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75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1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70-1371
  • 12.      .漢典[引用日期2015-10-0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1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16]
  • 15.    平水韻 九青 靈  .搜韻[引用日期2023-09-22]
  • 16.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5-196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0
  • 18.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337-338
  • 19.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57-25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