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霝(讀音為líng)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為雨部,為象形字,最早見於殷代甲骨文。
本義為降雨,後分化出“霖”,又引申為通靈,令,欞 和零四字
中文名
拼    音
líng
部    首
字    碼
U+971D
五    筆
FKKK
倉    頡
MBRRR
出    處
《廣雅 釋言》
解    釋
古同“零”,(雨等)降落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7
Unicode
CJK

基本字義

1降雨。
《説文解字·雨部》:「霝,雨𩂣也。」
清·段玉裁·注:「霝落,雨曰霝𩂣。」
2落、墮。
《廣韻·平聲·青韻》:「霝,落也、墮也。」
3空。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下·釋詁》:「霝,空也。」
疏證:「凡言霝者,皆中空之義。」
4好的、善的。
明·張自烈《正字通·雨部》:「霝,與令通。霝始霝終,即令始令終。」
通「靈」、「令」。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郞丁切,音舲。《説文》雨零也。從雨𠱠,象𩂣形。詩曰:霝雨其濛。○按詩豳風今本作零。《玉篇》落也。《廣韻》墮也。
又與靈通。《石鼓文》霝雨奔𣹳。《詩·衞風》靈雨旣零。作靈。《注》靈,善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