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曉燕

(江西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鎖定
雷曉燕,男,漢族,1956年8月生,江西豐城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教授,現為江西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 
中文名
雷曉燕
外文名
Lei Xiaoya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6年8月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學者
主要成就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江西省自然科學一、二等獎獲得者
江西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獲得者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出生地
江西省豐城市

雷曉燕人物履歷

雷曉燕 雷曉燕
1978-1984年,在原上海鐵道大學(現同濟大學)土木系鐵道工程專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習,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86-1989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生學習,獲博士學位;
1991-1994年,奧地利Innsbruck大學訪問學者;
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
1999年,榮獲第四屆“詹天佑人才獎”;
2001年,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客座研究員;
2002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
2005年,被授予江西省勞動模範;
2007年,美國Kentucky大學高級研究員;
2007年10月,擔任華東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 
2010年,獲評“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3] 
2012年2月14日,主持完成的項目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 
2016年1月,任江西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5] 
2016年2月,卸任華東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職務。 [6] 

雷曉燕人物兼職

雷曉燕是“井岡學者”、“贛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選,是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昌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江西省科協常委,江西省鐵道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鐵道學報》、《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編委。 [7] 

雷曉燕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9月,其主持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招標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及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項目等5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8]  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江西省自然科學一、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7項,授權發明專利4項,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項、國家新聞總署首屆“三個一百”自然科學類原創圖書1部,主持通過省部級科研鑑定項目8項。 [7] 
突出貢獻
其主持完成的項目《車輛輪軌誘發的環境振動與噪聲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華東交通大學擔任主持單位,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青島科而泰環境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隔而固(青島)振動控制有限公司等五家合作單位聯合完成。
社會效益
以雷曉燕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科研團隊,結合中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日益嚴重的軌道交通環境振動與噪聲問題,在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重大科技支撐項目的支持下,“產學研”聯合攻關,在車輛輪軌誘發環境振動和噪聲分析理論,構建環境振動與噪聲大型評價預測平台,研發減振降噪關鍵技術、工藝和標準,以及環境振動和噪聲產品的產業化等四個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與裝備。課題組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軟件著作權7項,主編、參編國家和行業標準5部。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深圳等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工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尤其對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等工程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項目直接經濟效益累計2.87億元,間接效益64億元。他先後主持的鐵道部“五千噸重載列車對軌道結構的影響及對策措施”,“曲線鋼軌調邊使用技術條件研究”兩項重大攻關項目,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兩項課題於1996年和2001年通過了部級鑑定,第一次解決了重載列車對軌道結構的影響以及曲線鋼軌調邊等問題。

雷曉燕人物評價

成果評價
其成果“岩土工程接觸問題數值分析方法”被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龍馭球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葛脩潤研究員組成的專家組認為:“大位移接角摩擦理論、消除接觸摩擦單元界面虛假應力振盪現象及三維錨杆單元理論,這三個方面是研究者第一次得到的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撰寫的《鐵路軌道結構數值分析方法》被杜慶華教授認為是:“我國在鐵道工程學科系統介紹用數值方法分析鐵路軌道結構的第一部理論著作”;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科所沈珠江研究員在讀了雷曉燕的另一部專著《岩土工程數值計算》後認為:“該書是第一部深入淺出地介紹岩土工程中的各種數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實用算法的著作,對岩土工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個人評價
雷曉燕獲得博士學位的時候,正是中國高層次科研人才奇缺的時期。那個年代裏國家培養的博士,在一般的高等學府中很少。清華大學每年培養幾百名博士,他們之中能夠到江西省來工作的幾乎沒有,雷曉燕是唯一的,並且這個記錄持續了將近十年。因此,其被學術界廣泛的認為具有貢獻精神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2001年,雷曉燕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從事為期三個月的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合作教授、日本九州工業大學Noda博士認為其有着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淵博的學術知識,對其表示了敬佩之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