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碳

(即碳達峯與碳中和的簡稱)

鎖定
雙碳,即碳達峯與碳中和的簡稱。 [1-2]  [13]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 [13]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市 [4]  [6] 
2021年12月13日,入選“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9] 
2021年12月20日,入選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2021年度十大新詞語 [10] 
2022年1月4日消息,入選《中國名牌》評出的2021年度品牌十大熱詞 [11] 
中文名
雙碳
含    義
碳達峯碳中和
專業人才
碳交易員 [18] 
類    型
碳排放術語

雙碳定義

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3] 

雙碳戰略意義

“雙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於引導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中國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努力兼顧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同步進行。 [11] 

雙碳專業人才

碳交易員 [18] 
碳交易員證書樣本 碳交易員證書樣本

雙碳背景介紹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佈,中國力爭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2]  [11] 
2021年5月26日,碳達峯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 [3]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佈。作為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1”,意見為碳達峯碳中和這項重大工作進行系統謀劃、總體部署 [6] 
2021年10月,《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這兩個重要文件的相繼出台,共同構建了中國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而重點領域和行業的配套政策也將圍繞以上意見及方案陸續出台。 [13] 
2022年8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9部門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併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14] 

雙碳碳市場

2021年7月15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告稱,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將於7月16日(週五)開市。
根據生態環境部測算,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全國碳市場推出後,將成為全球覆蓋温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目前唯一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在市場啓動初期,將只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之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暫時不允許機構和個人參與。
在7月14日舉行的國新辦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稱,發電行業作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是考慮到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同時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後,將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範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温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國碳市場地方試點起步於2011年。當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湖北、深圳七省市啓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2013年起,七個地方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4] 

雙碳專家獻言

侯建國強調,要拿出一張路線圖,解決碳達峯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問題;提出一批新理論,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問題;攻克一批新技術,解決減排增匯的工藝和裝備問題;記好一本收支賬,解決碳源碳匯的監測核算問題。
劉中民看來,在實現碳中和、碳達峯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新技術發展,比如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等。
杜祥琬認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完全可能的。“概括起來説,縱向的發、輸、配、用和源、網、荷、儲協調規劃,橫向多能互補,發展多種類型的商業化的儲能技術,調動各種靈活性資源,建設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完全可能的。”杜祥琬説,它的目的在於安全、可靠、靈活的供電,在極端情況下,包括極端天氣情況下,要保證供電的安全,在常態下確保我們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 [5] 
2021年11月14日,《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1》(《世界能源藍皮書》)發佈會暨“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轉型研討會通過線上視頻會議方式舉行。
黃曉勇教授在作主報告時指出,針對當前國內能源發展形勢,建議一是要建設多元互補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實現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等多種能源於系統之間互補協調。二是要提高能效,注重節能技術的開發、推廣及使用。三是要重視氫能的減碳作用。目前氫作為工業原料在工業部門具有廣泛的運用。未來氫能在中國重工業、重型運輸的脱碳以及電力系統靈活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在於,實現氫能生產的綠色化,減少由天然氣和煤炭制氫的比重。四是建設合理結構的穩定性能源為依託的新型電力系統。在兼顧可靠性與碳中和兩個目標的要求下,解決間歇性電力的比例問題。 [8]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強認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低碳產業深入融合,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12] 
2022年9月2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上,“首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召開。與會院士圍繞廢棄物資源化助推碳達峯碳中和、中國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科技發展成果及雙碳背景下的發展展望、“雙碳”目標下生態環境監測科技發展機遇與挑戰,以及生態環保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等主題做專題報告 [15] 

雙碳認證歷史

2023年8月,山東省梁山港首獲全國內河港口“雙碳”認證(“碳足跡”“碳中和”證書) [21] 

雙碳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
機構名稱
成立時間
杭州“雙碳”研究中心 [7] 
2021年9月15日
成渝雙碳創新共同體 [16] 
2022年11月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 [17] 
2023年3月15日
“雙碳”技術聯合研發中心 [19] 
2023年6月1日
南京林業大學“兩山雙碳”“黨建+”服務戰略聯盟 [20] 
2023年6月2日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