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鎰

鎖定
陳鎰(1389年-1456年),字有戒,號介庵。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開封(今屬河南)。陳僎的伯父。明朝官員。 [21] 
陳鎰於永樂十年(1412年),中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遷湖廣副使,歷改山東、浙江副使,皆有政聲。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陳鎰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改陝西巡撫,兼督寧夏、延安、綏德邊備。後兩次出鎮陝西。 [21] 
陳鎰於正統九年(1444年),進右都御史,請置靖虜衞、甘肅行省,邊防得以鞏固,軍民愛戴,稱為“黑髯翁真慈父”,為立生祠。正統十年(1445年),陳鎰回掌都察院事。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進左都御史,賑災陝西最力。景泰三年(1452年),加太子太保,與王文共掌都察院,次年,因病致仕。卒於景泰七年(1456年)。陳鎰家世名醫,能文章,著有《介庵集》。 [21] 
別    名
陳僖敏
胡爺爺
黑髯翁
有戒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縣
出生日期
1389年
逝世日期
1456年
主要成就
鎮守陝西十餘年,政績卓著
本    名
陳鎰
官    職
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
追    贈
太保
諡    號
僖敏

陳鎰人物生平

永樂十年(1412年),陳鎰考中進士,後被授予御史,再升任湖廣副使,歷任山東、浙江副使,都很有名聲。 [1] 
明英宗即位後三個月,陳鎰被升為右副都御史,與都督同知鄭銘鎮守陝西。北方饑民多到處流移就食。陳鎰從大名府出來見到他們,便上疏報告了這一情況,英宗下詔免除當地賦税徭役。
正統元年(1436年),陳鎰奏稱陝西因為用兵,百姓苦於供給,國家還派徵物料,請求全部停免。詔令説可以。
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陳鎰以有勞績受到英宗下敕書褒獎,並命他巡視延綏、寧夏邊防。所到之處他都上奏軍民之事,多有興廢。他所轄的六府鬧饑荒,他請求發倉米賑濟。英宗聽從輔臣的請求,整治救荒之政。陳鎰請把救荒之政普遍施行於各個邊區,因此塞上都有糧餉儲蓄。 [2] 
正統六年(1441年)春,因陳鎰長年辛勞在外,英宗命王翱隔年去代替他。
正統七年(1442年),王翱調到遼東,陳鎰便又出去鎮守。當年任滿應當更代,因為陝西人請求留下他,詔令仍讓他留任。當時倉庫儲備充溢,有軍衞的地方足以支用十年,沒有軍衞的地方則可以支用一百年。陳鎰因如果糧食陳腐了棄掉可惜,便請每年春夏之時,撥給官軍做月餉,不再折成錢鈔。英宗聽從了。 [3] 
正統九年(1444年)春,他升為右都御史,仍鎮守陝西。陝西饑荒,陳鎰請減免賦税十分之四,其他的米布兼收。當時瓦剌部的也先逐漸強盛起來,派人授予罕東等衞的都督喃哥等人為平章,還設置了甘肅行省之名。陳鎰上報朝廷,請嚴加戒備。後來,朝廷命他與靖遠的王驥巡視甘肅、寧夏、延綏邊防事務,授權他們相機處理。因為災異頻繁,他提出安撫軍民二十四條建議上奏,多被討論通過實行。 [4] 
陳鎰曾擔心襄陽、漢中一帶流民嘯聚作亂,請命令河南、湖廣、陝西三司官員親自到地區撫卹百姓。此建議得聖旨允許實行,而當事者卻不以為意。王文也繼之極力説有關官員怠慢疏忽,恐怕會留有後患。到成化時期,果然有項忠一場戰事,人們更加懷念陳鎰的話。 [5] 
明英宗被俘時,郕王朱祁鈺監國,陳鎰聯合其他大臣在朝廷上彈劾王振。於是王振的侄兒王山被誅殺。也先將要入侵,因于謙的推薦,陳鎰出京安撫畿內。事態平息後,他被召回,升為左都御史。 [6] 
景泰二年(1451年),陝西饑荒,有一萬餘名軍民一致説:“願得陳公活我!”按察使報告朝廷,代宗於是又命他出鎮陝西。至此陳鎰共三次鎮守陝西,前後十餘年,陝人很愛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陳鎰回朝廷,老百姓總是擋道擁車而泣。他回來時,則歡迎的人羣數百里不絕。他之得軍民之心,前後鎮守陝西的無人可及。 [7] 
景泰三年(1452年),陳鎰被召回,加封為太子太保,與王文一起掌都察院。王文很威嚴,御史們敬之如神靈。陳鎰性格寬恕,對風憲工作貢獻不大,聲望稍損於在陝西之時。 [8] 
景泰四年(1453年)秋,陳鎰因病退休。 [9] 
景泰七年(1456年)三月,陳鎰去世,追贈太保,在為陳鎰商定諡號時,本是要文肅的,後來改為諡僖敏。代宗命有司代為致祭,併為其營造墳墓。 [10-11] 

陳鎰歷史評價

李賢:陳鎰為人忠厚端謹,為都御史,鎮陝西,民賴以安者十餘年,見其美鬚髯,呼為鬍子爺爺。每還,朝必遮道送之,不能捨。及赴鎮,必歡忻鼓舞,迎之數程。或久旱,至必得雨,飢必賑濟,民益戴之。但其心仁恕,流為私恩。同列少之,亦不與較。居台端而激揚之志緩,不失為長者。以疾致仕,識者羨之。 [12] 
王錡:公人物修整,須知點漆。關中累年罹早,自公之往,甘雨隨車。人甚愛公,稱為“黑胡爺爺”。景皇帝朝,文臣為公、孤者幾三十人,惟公一人無削奪貶竄之患,壽考令終,天之福善人從可知也,若其忠鯁在朝廷,恩惠在西陲,自有國傳。
商輅:公性寬恕凝重,豐髯而偉容,在官持大體,略細故,風裁儼然。 [13] 
葉盛:陳僖敏公治陝西,王文少保為按察使,金榮襄為副使,兩人皆僖敏先後保薦入台,然皆互有疑隙,僖敏、金則稍紓。……僖敏屢為文所侮,一不較,金至部正位,在台官上,以僖敏所舉,凡會聚,辭就次席。士論亦以僖敏為寬,而以金為近厚也。 [14] 
孫繼宗:鎰器宇凝重,多髭髯。為人和厚平易,歷官風憲,士論稱許。其屢鎮藩邊,凡屯種、蓄牧、儲蓄以餋兵民者,無不經畫得宜。至於寬逋負、蠲徭役、濟困苦、修廢墜其事尤多,軍民蒙其惠澤,鹹以“胡爺爺”呼之。及其還朝,父老留戀不能釋,己而懸懸望其復來,其得西人之心如此。然在朝廷無所建明雲。 [15] 
唐樞:①都御史陳鎰,寬厚清慎。宣德中,鎮陝西,民賴以安者十餘年。每還朝,必遮道送之,不能捨。及復鎮,歡欣鼓舞,迎之數程。或久旱至則大雨,飢則賑之,人謂流惠太過,而短於激揚,豈知公之存哉?②虎據於林,蛇遊於澤,非鴟鳶之仇,鴟鳶從而號之,以其蓄異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於圃,非烏鵲之馭,烏鵲從而乘之,以其無異心之故也。英國崇倚,陳台留感,郭魏終譽,信無所覬於外,用此道也。 [16] 
項篤壽:鎮陝西,得便宜行事,慈厚寬洪,清慎悉民疾苦,不作聲色,專務安輯。
陳僖敏鎮關中有遺愛,恭襄所至有克敵功,其慎簡營卒,可謂知時務之要者矣。 [17] 
張岱:屈軼之草,不產他階,而惟堯是依,空為當門者所鋤也。故才如陳鎰、魯穆,皆不究其用。 [18] 
查繼佐:以寬仁親民,易見聲績。掌院貴飭綱紀,臨邊貴拔聲靈,而率以長厚裕之,如僖敏蓋誠難也。每底績無一可以為名,則真無一託以為名哉。 [19] 
張廷玉:①鎰性寬恕,少風裁。 [20]  ②熊概以下諸人,強幹者立聲威,愷悌者流惠愛,政績均有可紀。 [20] 
《姑蘇志》:鎰亦竭誠殫力,知無不為,陝人德之,家繪其像,雲旱禱之,則雨病禱之,則瘳蓋事之,如神雲。

陳鎰家族成員

兒子:陳伸,官至刑部照磨。

陳鎰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
參考資料
  • 1.    《明史·陳鎰傳》:永樂十年進士。授御史。遷湖廣副使,歷山東、浙江,皆有聲。
  • 2.    《明史·陳鎰傳》: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與都督同知鄭銘鎮守陝西。北方饑民多流移就食。鎰道出大名見之,疏陳其狀,詔免賦役。正統改元,鎰言陝西用兵,民困供億,派徵物料,乞悉停免。詔可。明年五月,以勞績下敕獎勵,因命巡延綏、寧夏邊。所至條奏軍民便宜,多所廢置。所部六府飢,請發倉振。帝從輔臣請,修荒政。鎰請遍行於各邊,由是塞上鹹有儲蓄。
  • 3.    《明史·陳鎰傳》:帝從輔臣請,修荒政。鎰請遍行於各邊,由是塞上鹹有儲蓄。六年春,以鎰久勞於外,命與王翱歲一更代。七年,翱調遼東,鎰復出鎮。歲滿當代,以陝人乞留,詔仍舊任。時倉儲充溢,有軍衞者足支十年,無者直可支百年。鎰以陳腐委棄可惜,請每歲春夏時,給官軍為月餉,不復折鈔。從之。
  • 4.    《明史·陳鎰傳》:九年春進右都御史,鎮守如故。秦中飢,乞蠲租十之四,其餘米布兼收。時瓦剌也先漸強,遣人授罕東諸衞都督喃哥等為平章,又置甘肅行省名號。鎰以聞,請嚴為之備。已,命與靖遠伯王驥巡視甘肅、寧夏、延綏邊務,聽便宜處置。以災沴頻仍,條上撫安軍民二十四事,多議行。
  • 5.    《明史·陳鎰傳》:鎰嘗恐襄、漢間流民嘯聚為亂,請命河南、湖廣、陝西三司官親至其地撫卹之。得旨允行,而當事者不以為意。王文亦相繼力言有司怠忽,恐遺禍。至成化時,乃有項忠之役,人益思鎰言。
  • 6.    《明史·陳鎰傳》:英宗北狩,景帝監國,鎰合大臣廷論王振。於是振侄王山伏誅。也先將入犯,以于謙薦,出撫畿內。事寧,召還,進左都御史。
  • 7.    《明史·陳鎰傳》:景泰二年,陝西飢,軍民萬餘人,“願得陳公活我。”監司以聞,帝覆命之。鎰至是凡三鎮陝,先後十餘年,陝人戴之若父母。每還朝,必遮道擁車泣。再至,則歡迎數百里不絕。其得軍民心,前後撫陝者莫及也。
  • 8.    《明史· 陳鎰傳》:三年春召還,加太子太保,與王文並掌都察院。文威嚴,諸御史畏之若神。鎰性寬恕,少風裁,譽望損於在陝時。
  • 9.    《明史· 陳鎰傳》:明年秋以疾致仕。
  • 10.    《明史· 陳鎰傳》:卒,贈太保,諡僖敏。
  • 1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四》:訃聞,贈太保,諡僖敏,命有司致祭營葬。
  • 12.    《古穰集·雜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7-14]
  • 13.    《國朝獻徵錄·卷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3]
  • 14.    《水東日記·卷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7-13]
  • 1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四》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7-13]
  • 16.    《國琛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7-13]
  • 17.    《今獻備遺·卷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7-14]
  • 18.    [明]張岱.《石匱論贊》:故宮出版社,2014-08
  • 19.    查繼佐.《明書(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04
  • 20.    明史·卷一百五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21.    李峯,湯鈺林編著.蘇州歷代人物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