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誨

鎖定
陳誨(?-962年),字巨訓,小字阿鐵,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將領。 [2]  [43-44] 
陳誨早年效力於閩國,以驍勇著稱,閩國滅亡後歸順南唐,被拜為劍州刺史,並在保大四年(946年)、保大八年(950年)兩次隨軍攻打福州,第二次福州之戰中曾率水軍一夜突進七百里,於福州城外大破吳越水軍,在主將查文徽大敗的情況下全軍撤回了劍州,因此被拜為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加侍中。他鎮守建州十餘年,被南唐倚為重鎮,累授至同平章事。鎮守期間,積極舉薦儒學人才,享有良好的政績聲譽。後主李煜登基後,因病請求解除鎮守的職務。 [37]  [43-44] 
建隆三年(962年),卒於江寧(今江蘇南京)。 [43-44] 
巨訓
所處時代
南唐
出生地
建州建安
逝世日期
962年8月 [1] 
主要成就
鎮守建州十餘年,被倚為重鎮
本    名
陳誨
官    職
忠義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爵    位
閩國公(追封)
諡    號
忠烈

陳誨人物生平

陳誨早年經歷

陳誨年輕時矯捷有勇力,在閩國建州刺史王延政麾下為將領,人稱陳鐵。 [5]  他在軍中與林仁肇齊名。 [35] 
永隆二年(940年),閩國皇帝王延羲因與王延政兄弟失和,遣統軍使潘師逵領兵攻打建州。王延政募集勇士千餘人,夜襲閩軍大營。陳誨時為戰棹都頭,在亂軍中斬殺潘師逵。閩軍大潰。王延政乘勝奪取永平、順昌二城。建州自此兵威大盛。 [7] 

陳誨歸順南唐

保大二年(944年)末,南唐發兵攻打閩國。王延政此時已是閩國皇帝,領兵堅守建州,但最終於次年(945年)八月城破而降。閩國至此滅亡。 [8]  陳誨在守城期間曾數次擊敗唐軍 [4]  ,城破後為唐軍先鋒王建封所擒獲,被王建封下令處死。他在即將行刑之時猛然掙脱束縛,起身便跑,結果卻跑進了唐軍主帥查文徽的營中。數十人都沒能追上。查文徽大為駭異,於是赦免了陳誨,任命為戰棹指揮使,統領舊部。 [9]  南唐後升建州為永安軍 [12]  ,設劍州(治今福建南平),以陳誨為劍州刺史。 [13] 
閩國雖已滅亡,但國都福州卻為舊將李仁達所割據。南唐遂於保大四年(946年)發兵攻打福州。李仁達堅守不降,又向吳越國稱臣乞援,最終在吳越軍的支援下於次年(947年)擊退了唐軍。 [10]  唐軍“諸營皆潰,死者萬計”,拋棄輜重不可勝計。陳誨當時亦在福州前線,在唐軍敗退時率部殿後。他沿路收回唐軍所棄金帛二十萬,安然返回了劍州。 [11]  福州從此歸吳越所有。

陳誨攻打福州

保大七年(949年),查文徽被任命為永安軍留後。吳越遣諜者潛入建州境內,散佈福州大亂的謠言。查文徽信以為真,欲趁機立功,遂於次年(950年)二月再次攻打福州。 [15]  陳誨領水師沿閩江南下,由劍州直驅福州。當時恰在大雨之後,江水暴漲,唐軍戰艦順流而行,一夜突進七百里,直抵福州城下,與吳越水軍相遇。陳誨當即在江中進行水戰,並親率兵士潛入水下,鑿沉了吳越樓船,由此大破吳越水軍,擒獲其將馬先進、葉仁安。 [16]  侯官戍將鄭彥華率部歸降陳誨,被署為軍校。 [17] 
陳誨隨後得知福州城內並未發生變故,忙遣人聯絡城中的故舊,探聽消息。而查文徽此時亦親率步騎,進抵城下。 [18]  福州守將吳程遣人出城迎降。 [19]  陳誨對查文徽道:“閩人不可輕信,還是先紮營整軍,等我從故舊處探聽到城中的確切消息,再做打算。”查文徽卻道:“遇事一旦猶豫不決就容易生出變故,乘機據城才是上策。”他不顧勸阻,當即便引兵入城。 [20] 
陳誨預料到查文徽此去必敗,於是在江邊豎旗鳴鼓,整軍戒備。 [21]  而查文徽果然中了吳程的詐降計,一入城中便陷入吳越軍的埋伏。唐軍大敗,查文徽及行軍司馬楊文憲等三十餘人被俘 [22]  ,“將士死者萬人”。 [23]  陳誨在城外聞敗,遂率部撤走,帶着整建制的軍隊退回了劍州。 [24]  他隨後命人將此前擒獲的馬先進、葉仁安獻俘於金陵(南唐國都,在今江蘇南京)。 [25] 

陳誨建節永安

南唐兩次攻福州,皆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但陳誨於戰事中的表現卻非常出色,“在兵間獨有功”,一時號為名將。南唐遂於保大八年(950年)四月任命陳誨為永安軍節度使 [26]  ,兼侍中,鎮守建州,後又拜其為使相,加授同平章事。 [27] 
顯德三年(956年),後周南征南唐,圍攻壽州(治今安徽壽縣)。南唐到閩地募兵。陳誨於是命兒子陳德誠領兵趕赴壽州前線 [28]  。唐軍諸將雖屢為周軍所敗,但陳德誠所部數千精兵“出入堅敵,未嘗少挫鋒鋭”,被南唐賜名為百勝軍。 [29]  當時,後周還命吳越國出兵助戰。而陳誨卻在南台江(在今福建福州南)大破福州的吳越軍,擒獲馬進、姚章等將,牽制了吳越國的兵力。 [30]  他經此一役,軍聲大震,被南唐委以南方之事。南唐後來還特意改永安軍為忠義軍,以陳誨為忠義軍節度使。 [31] 

陳誨晚年及病逝

陳誨在建州十餘年,雄踞一方,被南唐倚為重鎮。 [32]  其宗族在閩地號為盛族,諸子皆仕至高官,“當世榮焉”。 [33]  後來,陳誨因病請辭,被召回金陵。後主李煜親自到他府中探視,並以其弟劍州刺史陳謙為忠義軍留後,繼續鎮守建州。 [3] 
建隆三年(962年),陳誨在金陵病逝,追封閩國公,諡號忠烈。 [34] 

陳誨主要影響

閩國時期:陳誨在閩國期間,參與了王延政與王延羲兄弟之間的內戰,協助王延政抵抗王延羲所遣的討伐軍隊,在亂軍中斬殺敵軍主將潘師逵。 [7]  他在王延政成為閩國皇帝后,又協助王延政固守建州城,抵抗南唐軍隊,數次擊敗唐軍。 [9] 
南唐時期:陳誨在歸順南唐後,兩次參與了南唐攻打福州的戰役,曾率水軍一夜突進七百里,於福州城外大破吳越國水軍,最後在唐軍主力大敗之時帶着整建制的軍隊退回了劍州。 [11]  [16]  [24]  他在成為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之後,鎮守建州十餘年,在南台江大破吳越國,又遣子北上支援壽州前線,在南唐與後周的戰爭中立下了大功。 [29]  [30]  [31] 

陳誨軼事典故

陳誨阿鐵

陳誨天生體質矯健,出生幾個月便能站立行走,因此被父親取小名為阿鐵。 [6] 

陳誨嗜鴿

陳誨非常喜歡吃鴿子,為此養了一千多隻鴿子,後來由劍州調任建州,這些鴿子竟全都提前一個月便已飛去了建州。他在建州有一次早衙點卯,一隻受了傷的鴿子突然飛來,掉落在他的懷中。陳誨不由大為傷感,從此不再吃鴿子。 [36] 

陳誨歷史評價

陸游:唐兵兩取福州,皆大敗塗地,誨在兵間皆有功,號名將。 [40] 
吳任臣:孟堅、陳誨、林仁肇,皆閩故將也,先後歸唐,行間效力,豈非所云楚才晉用邪?然誨以功名顯,堅以血戰亡,而仁肇傾心謀國,反用間死。夫固有幸不幸哉! [38] 
陳鱣:堅、誨、仁肇,皆閩之故將,先後來歸,效功軍旅。或以疆場效命,或以忠義善終,或以反間致死,而全歸則一也。 [41] 

陳誨人際關係

弟弟:陳謙,曾任劍州刺史,後接替陳誨擔任忠義軍節度使。 [3]  [14] 
兒子:陳德誠,曾領和州刺史,後接替叔父陳謙擔任忠義軍節度使。 [14] 

陳誨史料索引

南唐書·卷十二》(馬令著) [39] 
《南唐書·卷十二·列傳第九》(陸游著) [40] 
十國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 [37] 
續唐書·卷五十二·諸臣傳》 [42] 
參考資料
  • 1.    《十國春秋》卷17《南唐後主本紀》載:“建隆三年秋七月,建州陳誨卒。禮部尚書潘承佑卒。以宣州何敬洙為左武衞上將軍,封芮國公。改朱匡業鎮江州,以林仁肇為寧國軍節度使。”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該年七月公曆為962年8月3日至9月1日。除七月三十日外,七月其餘時間公曆均在8月。而根據前後行文來看,陳誨顯然不是在七月三十日去世,故此其去世時間表述為962年8月。
  • 2.    《續唐書》卷52《陳誨傳》:陳誨,字巨訓,建安人。
  • 3.    《馬氏南唐書》卷12《陳誨傳》:在鎮十年,以疾求罷,乃以其弟劍州刺史謙為留後,召誨還都。疾甚,後主親往視之。
  • 4.    《馬氏南唐書》卷12《陳誨傳》:建州被圍,誨數出挑戰,唐兵多苦之。
  • 5.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及長,矯捷有勇力,時人呼為陳鐵。事閩富沙王為將。
  • 6.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始生數月,足脛能履,父異之,因小字阿鐵。
  • 7.    《十國春秋》卷92《閩景宗本紀》:永隆二年春正月,王與弟建州刺史延政有隙。二月,遣統軍使潘師逵、吳行真將兵四萬擊延政。……三月丁丑,延政募敢死士千餘人,夜涉水,潛入師逵壘,因風縱火,城上鼓譟應之,戰棹都頭陳誨殺師逵,眾遂大潰。戊寅,復引兵攻行真寨,建人未涉水,行真及將士先遁走,死者萬人。延政乘勝取永平、順昌二城。自是建州兵始盛。
  • 8.    《十國春秋》卷92《閩天德帝本紀》:天德二年冬十二月,唐以洪州營屯都虞候邊鎬為行營招討諸軍都虞候,將兵同樞密副使查文徽、翰林待詔臧循入寇。……天德三年春正月,臣民共迎帝歸長樂府。帝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發南都侍衞及兩軍甲士萬五千人,詣建州以拒唐。八月,唐兵圍建州久,建人離心。……丁亥,唐先鋒橋道使王建封先登,建州城陷。帝出降。
  • 9.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保大初,元宗遣將攻建州,傅其城,誨數出挑戰。先鋒橋使王建封克外郛,擒誨,將斬之,已解衣伏鑕,忽脱身絕馳,追者數十百輩,莫能及,自歸於大將查文徽。文徽駭異,用為戰棹指揮使,領故部曲。
  • 10.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三年夏五月,李仁達以福州來附,詔以仁達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賜名弘義。四年秋八月,陳覺擅發汀、建、撫、信州兵趣福州,帝遂命王崇文、魏岑、馮延魯攻福州,克其外郭。李弘義改名達,稱臣於吳越以乞師。五年三月己亥,吳越救福州兵自海道至,我師與之戰,敗績,諸營皆潰。
  • 11.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已而從攻福州,馮延魯敗走,諸營皆潰,死者萬計,委軍實戎器不可勝計,誨獨殿後,收所棄金帛二十萬以歸。
  • 12.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三年八月丁亥,克建州,執閩主王延政歸金陵,拜羽林大將軍。升建州為永安軍。九月,詔以延平津立劍州,以建州之劍浦、汀州之沙縣隸焉。
  • 13.    《十國春秋》卷29《盧珖傳》:置劍州於延平津,以陳誨為刺史。
  • 14.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附子德誠傳》:德誠少好學,才兼文武,有能詩名。……拜和州刺史,有政績。後與叔父謙繼領建州節旄,世稱其有父風雲。
  • 15.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七年八月,以永安軍節度使王崇文鎮廬州,以諫議大夫查文徽為永安軍節度留後。八年二月甲申,福州遣諜者詣永安留後查文徽,告吳越戍卒作亂,殺李弘義,棄城去。文徽信其言,襲福州。
  • 16.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文徽鎮建州,誨為劍州刺史。諜者告吳越戍兵棄褔州遁歸,文徽暗而貪功,即率誨俱進。誨以戰艦入閩江,適秋雨,水暴漲,一夕七百里抵城下,與吳越水軍遇,遂戰於江中。誨素善水,沒入江,鑿吳越樓船,沉之,仍以木作蛟龍形湧於江面。吳越兵驚潰,乃大呼擊之.禽其將馬先進、葉仁安。
  • 17.    《十國春秋》卷30《鄭彥華傳》:劍州刺史陳誨以水軍攻閩,彥華適出屯候官,會吳越兵被誨敗,彥華遂以本部降誨。誨與語,奇之,署軍校。
  • 18.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始知福州未常有變。城中多誨親故,方遣間使招之,文徽勒步騎繼至。
  • 19.    《十國春秋》卷26《查文徽傳》:久之文徽以步騎至,吳越知威武軍吳程陽令數百人出迎,而設伏西門以待。
  • 20.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福州偽迎,文徽傳令入城,誨以所聞告,且曰:“僕,閩產也,豈不能料閩人之情。閩人謨信,(閩音以無信為謨信。)未可速進。宜先立寨整眾,俟所招親故來,得其實,徐圖之。”文徽曰:“狐疑且生變,乘機據城,上策也。”麾兵遽入。
  • 21.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誨料為必敗,植旗嗚鼓,列兵江干以須之。
  • 22.    《十國春秋》卷81《吳越忠懿王世家》:知威武軍吳程、指揮使潘審燔令閩人詐降,遂生擒文徽及唐行軍判官楊文憲等三十餘人於城下,斬馘萬計。
  • 23.    《十國春秋》卷26《查文徽傳》:誨以為未可速進,文徽曰:“疑則生變。”傳令徑入其城。陷伏中,大敗墮馬,被執送杭州,將士死者萬人。
  • 24.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文徽入,果被執。誨全軍還劍州,獻先進於金陵,釋彥華等,用為將。
  • 25.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別將劍州刺史陳誨以戰棹敗福州兵,執吳越將馬先進、葉仁安等,俘於西都。
  • 26.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八年夏四月,以陳誨為永安軍節度使。
  • 27.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褔州兩交兵,皆大敗塗地,誨在兵間獨有功,號名將,遂遷永安軍節度使,兼侍中。(《江南野史》雲:後累至同平章事。)
  • 28.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周兵入淮南,誨遣子德誠率鎮兵赴難。
  • 29.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附子德誠傳》:周師南侵,元宗遣潘承祐詣泉、建召募驍勇,承祐奏言陳誨子德誠有材略可用,因命德誠引卒數千赴壽春。時諸將戰多不利,惟德誠出入堅敵,未嘗少挫鋒鋭,班師日,特旌其軍曰“百勝”以榮之。
  • 30.    《十國春秋》卷81《吳越忠懿王世家》:顯德三年春正月,周主東征,詔王以國兵分路進討。夏五月丙申,福州兵與唐永安軍節度使陳誨戰於南台江,我師敗績,指揮使馬進、姚章等被執。
  • 31.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常破福州兵於南台江,軍聲大震。由是朝廷委以南方,而名其軍曰“忠義”。
  • 32.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訓兵積穀,隱然為大鎮。誨在鎮十餘年,多薦舉儒學,甄升將校,時議多之。
  • 33.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閩之亂,士民幾殲,惟誨之宗族益盛,諸子悉至顯官,當世榮焉。
  • 34.    《十國春秋》卷24《陳誨傳》:後主初,引疾求罷,乃以其弟謙為留後,召誨還都。建隆三年七月卒,封閩國公,諡忠烈。
  • 35.    《十國春秋》卷24《林仁肇傳》:事閩為裨將,與陳鐵齊名,軍中謂之林虎子。
  • 36.    《南唐近事》(不分卷):陳誨嗜鴿,馴養千餘隻。誨自南劍牧拜建州觀察使,去郡前一月,羣鴿先之富沙,舊所無孑遺矣。又嘗因早衙,有一鴿投誨之懷袖中,為鷹鸇所擊故也。誨感之,自是不復食鴿矣。
  • 37.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335-337
  • 38.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340-341
  • 39.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345
  • 40.    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5:5557-5558
  • 41.    [清]陳鱣.續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462
  • 42.    [清]陳鱣.續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460-461
  • 43.    王者悦主編;莊樹藩,姜守鵬,安楓等副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第392頁
  • 44.    陳德誠與南雁  .新平陽報[引用日期2023-09-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