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仁達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將領)

鎖定
李仁達(?-948年1月26日),又名李弘義、李弘達、李達、李孺贇,光州(今河南潢川)人,五代時期福州割據軍閥。
李仁達原是閩國將領,官至元從都指揮使,在閩國內亂中反覆無常,南唐滅閩之戰時背叛閩帝王延政,兵變佔據福州。他先是擁立卓巖明為帝,繼而殺之自立,稱威武軍節度使,向南唐稱臣,同時又向後晉朝貢,後因不願放棄割據,被唐軍圍困於福州城中,又向吳越國稱臣乞援,最終在吳越軍的支援下擊退唐軍,保住了福州。
天福十二年十二月(948年1月),李仁達在歸附吳越後不久,又在福州圖謀叛亂,被吳越駐軍將領鮑修讓誅殺。
本    名
李仁達
別    名
李弘義 [1] 
李弘達 [2] 
李達 [3] 
李孺贇 [4]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光州
逝世日期
948年1月26日 [5] 
主要成就
割據福州,稱威武軍節度使
所屬政權
閩國→南唐→吳越國

李仁達人物生平

李仁達早年經歷

李仁達初仕閩國,侍奉惠宗王延鈞,擔任元從都指揮使,但十五年間始終未能升遷,乃於景宗王延羲時叛投建州(治今福建建甌)。 [6]  建州刺史王延政當時與王延羲兄弟失和,數年間相互攻伐,於天德元年(943年)在建州稱帝,另建殷國政權。 [7] 
天德二年(944年),拱宸軍使朱文進弒殺王延羲,篡取閩國政權。王延政乃出兵討伐朱文進,攻打福州。 [8]  李仁達此時卻又背叛了王延政,逃回福州。朱文進對李仁達反覆無常的行為非常厭惡,將他送往福清黜居。 [9] 

李仁達割據福州

王延政的討伐行動得到泉州、漳州汀州(治今福建長汀)等地的支持,其所遣軍隊很快便逼近福州。福州城內的閩國舊臣趁機兵變,殺死朱文進,將其首級送往建州王延政處。 [10]  王延政隨即被迎回福州,並不再使用大殷國號,複稱閩國。當時,南唐趁閩國內亂出兵攻打建州 [11]  。王延政遂留侄子王繼昌、鎮遏使黃仁諷鎮守福州,自率大軍回建州抵禦唐軍。 [12]  但南唐隨後又向建州增兵,並在建州北面的赤嶺擊敗閩軍。王延政被迫閉城自守。 [13] 
閩國政區圖,長樂府即福州 閩國政區圖,長樂府即福州
李仁達因此前曾背叛王延政,一直心懷不安 [14]  ,於是趁機聯絡同樣背叛過王延政的著作郎陳繼珣,秘密潛入福州。他們策反了黃仁諷,發動兵變殺死王繼昌,控制了福州。 [15]  李仁達擔心不得擁戴,未敢自立。 [16]  他聲稱神光寺僧人卓巖明有天子相,與陳繼珣、黃仁諷一同擁立卓巖明為帝,自任“判六軍諸衞事”一職 [17]  。時為天德三年(945年)三月。卓巖明遣使向後晉稱藩,並沿用後晉年號,稱天福十年。 [18] 
王延政聞聽福州之變,乃於建州族誅黃仁諷一家,並命部將張漢真領軍討伐卓巖明。卓巖明只會在殿上“噴水灑豆”作法事 [19]  ,全靠黃仁諷力戰,方才擊退建州軍,擒殺張漢真。 [20]  後來,黃仁諷對陳繼珣感慨自己背叛王延政的行為有失“忠信仁義”。李仁達乃聲稱黃仁諷、陳繼珣謀反,將二人誅殺。自此,福州兵權盡歸李仁達。 [21] 
李仁達隨後又於當年五月檢閲兵馬,請卓巖明親臨主持,趁機讓軍士刺殺了卓巖明,取其位而代之。他不敢稱帝,只自稱威武軍留後,向南唐奉表稱藩,並使用南唐的保大年號,同時又遣使向後晉入貢。唐元宗李璟乃以李仁達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承認了他對福州的割據。 [1]  不久,唐軍攻破建州,俘虜王延政,滅亡了閩國。汀州、泉州、漳州等地皆投降南唐。 [22] 

李仁達背叛南唐

保大四年(946年),泉州刺史王繼勳致書李仁達,以同為唐臣,欲與其修好。李仁達卻認為泉州一向隸屬威武軍,不滿王繼勳抗禮,遣其弟李弘通領兵攻打泉州。 [23]  泉州都指揮使留從效趁機取代王繼勳,並領兵擊退李弘通。李璟遂以留從效為泉州刺史,將王繼勳召往金陵(南唐國都,在今江蘇南京),同時將漳州刺史王繼成、汀州刺史許文稹調往淮南。 [24] 
李璟隨後又欲將李仁達也調離福州。樞密使陳覺主動請纓,表示能説服李仁達入朝。 [25]  李璟乃以陳覺為宣諭使,出使福州。但李仁達態度傲慢,使得陳覺始終不敢提及讓其入朝之事。陳覺在回國途中,不甘此行無功而返,於是在劍州(在今福建南平)假傳朝廷詔令,自稱權知福州事,並命建州監軍使馮延魯統領汀州、建州、撫州信州等地軍隊,進攻福州。 [26] 
閩國內戰與南唐吳越略閩 閩國內戰與南唐吳越略閩
少府監魏岑此時正在安撫漳州、泉州,不欲讓陳覺獨享功勞,於是也擅自帶兵與陳覺會師。 [27]  李璟遂於當年八月,以永安節度使王崇文為大將 [28]  ,會合馮延魯、陳覺、魏岑等四面進攻福州。 [29]  李仁達期間曾向後晉稱藩乞援。但後晉僅加拜其為威武節度使、同平章事、知閩國事,並未出兵。 [2]  不久,福州排陣使馬捷引唐軍攻至善化門橋,佔據福州外城。李仁達只得遣使赴杭州,向吳越國稱臣,請求吳越國出兵援助。 [3]  吳越王錢弘佐遣統軍使張筠、趙承泰領兵三萬,由水陸兩路馳救福州。 [30] 
吳越軍很快便進抵福州,自罾浦(在今福建福州東南)南潛入州城,與李仁達共御唐軍。不久,唐軍進據東武門。李仁達抵禦失利,使得福州“內外斷絕,城中益危”。 [31]  但陳覺、馮延魯、魏岑等各自爭功,唐軍得不到統一的指揮,故此久攻福州不下。 [32]  當時,錢弘佐為了解福州之圍,又命將軍餘安領水軍由海路向福州進發。 [33] 
餘安率援軍抵達福州不遠的白蝦浦,因海灘泥濘,又遭到馮延魯部唐軍的弓弩壓制,始終無法登岸。馮延魯欲將吳越軍誘至平地再行剿殺,於是讓所部軍隊後撤,任由吳越軍登岸,結果卻抵擋不住大呼奮擊的吳越軍,只得棄軍而逃。餘眾潰散。 [34]  吳越軍乘勝直進,與城中李仁達等軍合勢,對唐軍兩面夾擊。 [35]  唐軍諸軍盡皆潰敗,福州之圍至此解除 [36]  。時為南唐保大五年(吳越天福十二年,947年)三月。 [37] 

李仁達身死族滅

福州解圍後,李仁達徹底歸附吳越。錢弘佐乃命張筠、餘安班師,並以東南面安撫使鮑修讓領兵駐守福州。不久,錢弘佐病逝。 [38]  其弟錢弘倧繼任吳越王。李仁達以李弘通為福州留後,親自到杭州覲見錢弘倧,被加拜為兼侍中。他擔心被扣留在杭州,又以金筍雜寶等賄賂權臣胡進思,在胡進思的進言下,被錢弘倧放回福州,仍為威武軍節度使。 [39] 
天福十二年十二月(948年1月),李仁達因與鮑修讓不和,計劃襲殺鮑修讓,再以福州投降南唐,結果被鮑修讓察覺。鮑修讓引兵攻入李仁達的府邸,殺死李仁達和李弘通 [40]  ,族滅其家,隨後將李仁達的首級送至杭州。 [5] 

李仁達主要影響

李仁達割據期間的諸國形勢 李仁達割據期間的諸國形勢
李仁達自天福十年(945年)至天福十二年(947年)割據福州,對閩國、南唐、吳越三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 對閩國:李仁達在南唐滅閩之戰期間,背叛王延政,殺死福州守將王繼昌,佔據福州,擁立卓巖明稱帝,使得王延政在抵禦唐軍的同時又對福州用兵,分散了閩國的兵力,加速了閩國的滅亡。 [12]  [18]  [20]  [22] 
  • 對南唐:李仁達在閩國滅亡後,繼續保持對福州的割據,只在名義上向南唐稱臣。他拒絕入朝,被唐軍圍困於福州,歷時八個月,最終在吳越的援助下擊退了唐軍。南唐經福州一敗,死傷兵卒以萬計,折損軍器、糧餉數十萬,以致“國帑為之虛耗”。 [29-30]  [34]  留從效趁機驅逐南唐駐軍,相繼據有泉州、漳州,建立清源軍割據政權。南唐雖攻滅了閩國,但最終僅據有建、汀二州,未能盡得閩地五州。 [41-42] 
  • 對吳越:李仁達依靠吳越援兵擊退了唐軍,遂歸附於吳越。吳越國由此控制了福州,並在誅殺了圖謀叛亂的李仁達後,以丞相吳程為威武軍節度使,將福州徹底納入版圖。 [5]  [38]  此外,李仁達赴杭州入覲,通過賄賂權臣胡進思得以回到福州,繼而卻又在福州謀叛,加劇了錢弘倧與胡進思之間的矛盾,導致錢弘倧最終被胡進思廢黜。 [39]  [5]  [43] 

李仁達歷史評價

吳任臣:李仁達陰陽反覆,所至稱臣,屢變名字,卒殃其身。漢呂布、晉劉牢之,視仁達為近之矣。 [44] 
蔡東藩:兇狡如達,應該至此(指滿門被殺) [45] 
柏楊:劉襲曾警告劉牢之,説:“有一件事絕對不可以做的,就是叛變,你幾年前叛王恭,近些日子叛司馬元顯,現在又要叛桓玄。一個人一連三次謀反,怎麼還能立足天地之間?”而李仁達卻更破紀錄,自九四五年起,兩年之間,叛王繼昌、叛卓嚴明、叛南唐、叛吳越,把叛變當做兒戲,無他,只是太相信自己的智慧謀略。(《柏楊曰·李仁達最後一叛》) [46] 

李仁達軼事典故

李仁達四次改名

李仁達在福州自立後,向南唐稱臣,因與南唐皇族同為李姓,被編入宗室屬籍,賜名李弘義,與李璟的兒子李弘冀李弘茂等同輩。 [1]  他背叛南唐,向後晉稱藩,遂拋棄南唐所賜李弘義之名,改名為李弘達。 [2]  後來又向吳越稱藩,因名字中的“弘”字觸犯吳越王錢弘佐的偏諱,乃改名為李達。 [3]  錢弘倧即位後,召李仁達到杭州覲見,又賜其名為李孺贇。 [4] 
清末小説家蔡東藩在編著《五代史演義》時,對此批註稱:“再四改名,有何益處?” [47] 

李仁達歌謠應驗

閩國初建時,福州一帶曾有歌謠流傳:“風吹楊葉鼓山下,不得錢來兵不罷。”(一雲“風吹楊葉鼓山下,不得錢郎戈不罷。”)後來,李仁達被南唐軍隊圍困在福州。錢弘佐遣吳越軍來援,擒獲唐軍將領楊匡業,解了福州之圍。歌謠遂應驗。 [36]  [35] 

李仁達人際關係

弟弟:李弘通,又名李通、李孺賓,官至福州留後,與李仁達一同被殺。 [4]  [39]  [40] 

李仁達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閩九》 [44] 
五國故事·卷下》 [48]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開運二年五月,丁巳,李仁達大閲戰士,請卓巖明臨視。仁達陰教軍士突前登階,刺殺巖明,仁達陽驚,狼狽而走;軍士共執仁達,使居巖明之坐。仁達乃自稱威武留後,用保大年號,奉表稱藩於唐,亦遣使入貢於晉;並殺巖明之父。唐以仁達為威武節度使、同平章事,賜名弘義,編之屬籍。(胡注:以其同姓也,編之屬籍而賜名弘義,齒於諸子之列。)
  • 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五》:開運三年九月,李弘義自稱威武留後,更名弘達,奉表請命於晉;(胡注:李弘義本名仁達,弘義者唐所賜名也;既叛唐,遂更其名。)甲午,以弘達為威武節度使、同平章事,知閩國事。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五》:開運三年九月,辛丑,福州排陳使馬捷引唐兵自馬牧山拔寨而入,至善化門橋,都指揮使丁彥貞以兵百人拒之。弘達退保善化門,外城再重皆為唐兵所據。弘達更名達,(胡注:弘達更名達,以吳越王名上從弘,避之也。)遣使奉表稱臣,乞師於吳越。
  • 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天福十二年七月,李達以其弟通知福州留後,(胡注:李仁達降唐,唐賜名弘義,編之屬籍。及其叛唐,為唐所攻,求救於吳越,而弘字犯吳越諱,改名為達。其弟先名弘通,亦止名通。)自詣錢唐見吳越王弘倧,弘倧承製加達兼侍中,更其名曰孺贇。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天福十二年十二月,癸巳,威武節度使李孺贇與吳越戍將鮑修讓不協,謀襲殺修讓,復以福州降唐。修讓覺之,引兵攻府第,是日,殺孺贇,夷其族。己酉,鮑修讓傳李孺贇首至錢塘,吳越王弘倧以丞相山陰吳程知威武節度事。
  • 6.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仕惠宗為元從都指揮使,十五年不遷職。景宗之世,叛奔建州。
  • 7.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景宗肆為酗虐,延政數貽書切諫,景宗怒,舉兵相攻,兄弟遂成仇敵。延政以建州開國,自立為帝,國號曰大殷,改永隆五年為天德元年。
  • 8.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天德二年三月,朱文進、連重遇弒其君,文進遂自立為閩王。帝遣統軍使吳成義討之,不克。
  • 9.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軍將朱文進簒立,復叛奔福州,陳取建州之策。文進惡其反覆,黜居福清,鬰鬰不得志。
  • 10.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天德二年十一月,泉州指揮使留從效與王忠順、董思安執泉州刺史黃紹頗,斬之。請皇從子繼勳主軍府事,……帝以繼勳為侍中、領泉州刺史。漳州將程謨殺刺史程文緯,奉皇從子繼成權州事。汀州刺史許文稹齎表來降。十二月,帝復遣統軍使吳成義帥戰艦千艘攻福州。乙未,朱文進遣同平章事李光準來獻國寶。丁酉,南廊承旨林仁翰刺殺連重遇於第,福人復殺文進,迎成義入城,於是函二首送建州。
  • 11.    《十國春秋·卷二十六》:閩主延羲與其兄延政相攻,延政以建州建國,稱殷,而延羲為其將朱文進所殺。元宗欲討文進,文徽以為延政首亂,當先致討。……詔發洪州屯兵,以邊鎬為將,從文徽攻建州。
  • 12.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天德三年春正月,臣民共迎帝歸長樂府。帝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詔以福州為南都,(《八閩通志》及《閩書》皆作東都。)以從子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繼昌督南都內外諸軍事,鎮福州;以飛捷指揮使黃仁諷為鎮遏使,將兵衞之。復國號曰閩,發南都侍衞及兩軍甲士萬五千人,詣建州以拒唐。
  • 13.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天德三年二月,唐查文徽請益兵,……會兵數千入寇,自崇安進屯赤嶺。……我師敗績。帝大懼,嬰城自守,召董思安、王忠順將兵五千來建州,分守要害。
  • 14.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及天德帝得福州,遣從子繼昌守之,仁達不自安。
  • 15.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三月,著作郎陳繼珣、指揮使李仁達合謀潛入南都,説鎮遏使黃仁諷入府,執皇從子繼昌及吳成義殺之。(先是繼珣叛奔福州,為景宗畫策取建州,至是不自安,故仁達要與同謀。)
  • 16.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欲自立,懼眾不附,謬以神光寺僧卓巖明示眾曰:“此非常人。”率諸將吏北面而臣之。
  • 17.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仁達既立巖明,自判六軍諸衞事。
  • 18.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福州之亂,李仁達未敢遽自立,以體明素為眾推重,乃詐言體明在神光寺常寐中有赤虵出入其鼻,異人也。又言其目重瞳子,手垂過膝,真天子相。遂與陳繼珣、黃仁諷等共立為帝,因更名曰巖明。隨解衲衣,被以袞冕,將吏伏地拜之,時天德三年三月己亥也。巖明稱天福十年,遣使稱藩於晉。
  • 19.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天德帝聞之,遣統軍使張漢真將兵致討。巖明無他方略,但作法殿上,噀水撒豆,以召鬼兵為辭。
  • 20.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帝聞之,族仁諷家,命統軍使張漢真將水軍五千,會漳、泉兵討巖明。夏四月,漢真至南都,攻東關,仁諷聞家誅滅,開門力戰,大破我兵。漢真被執,死之。
  • 21.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仁諷從容謂繼珣曰:“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忠信仁義也。吾頃常有功於富沙,中間叛之,非忠也;人以從子託我,而與人殺之,非信也;屬者與建兵戰,所殺皆鄉曲故人,非仁也;棄妻子,使人魚肉之,非義也。此身十沉九浮,死有餘愧!”因拊膺慟哭。繼珣曰:“大丈夫徇功名,何顧妻子!宜置此事,勿以取禍。”仁達聞之,使人告仁諷、繼珣謀反,皆殺之。由是兵權盡歸仁達。
  • 22.    《十國春秋·卷九十二》:八月丁亥,唐先鋒橋道使王建封先登,建州城陷。帝出降。九月許文稹以汀州、皇從子繼勳以泉州、繼成以漳州,皆降唐。
  • 23.    《十國春秋·卷九十四》:明年,繼勳納款於唐,會李弘義為唐威武節度使,繼勳致書修好,弘義以泉州故隸威武軍,怒其抗禮,遣弟弘通治兵相攻。
  • 24.    《十國春秋·卷十六》:保大四年夏五月,李弘義遣弟弘通伐泉州,泉州都指揮使留從效廢王繼勳而代之,攻退福州兵。帝命從效為泉州刺史,召繼勳還金陵。徙漳州刺史王繼成為和州刺史,汀州刺史許文稹為蘄州刺史。
  • 25.    《十國春秋·卷二十六》:諸將欲乘勝遂取福州,樞密使陳覺將自為功,請銜命宣慰召李弘義入朝。
  • 26.    《十國春秋·卷二十六》:時唐兵初得建州,諸將請乘勝取福州,齊丘獨薦覺為宣諭使,俾召李弘義入朝,可不勞寸刃,盡得閩地。元帝意方向覺,遂遣之。既至,弘義倨甚,覺氣折,不敢言。歸至劍州,恥於無功,遂遣使矯詔召弘義。自稱權知福州事,擅興汀、建、撫、信州兵及戍卒,命馮延魯將之,攻福州。
  • 27.    《十國春秋·卷二十六》:覺矯命發兵攻福州,岑方安撫漳、泉,聞覺舉事,恐其專有功,亦擅發兵會覺。
  • 28.    《十國春秋·卷二十二》:建州初平,以崇文為永安軍節度使。福州之役,雖為大將,然罪在陳覺輩。
  • 29.    《十國春秋·卷十六》:保大四年秋八月,陳覺擅發汀、建、撫、信州兵趣福州,帝遂命王崇文、魏岑、馮延魯攻福州,克其外郭。
  • 30.    《十國春秋·卷八十》:開運三年冬十月,閩大亂,李弘達更名達,遣客將徐仁宴、李廷諤等奉表稱臣,乞師於我。……壬午,遣統軍使張筠、趙承泰將兵三萬,水陸救福州。
  • 31.    《十國春秋·卷八十》:開運三年十一月己酉,我兵至福州,自罾浦南潛入州城。唐兵進據東武門,李達與我兵共御之,不利。自是內外斷絕,城中益危。
  • 32.    《十國春秋·卷二十二》:陳覺、馮延魯、魏岑攻福州李弘義,圍之,敗吳越援兵,福州援絕危蹙,且拔矣,而覺、延魯、岑各欲功在己,不相應接,偏裨莫肯用命,故未克。
  • 33.    《十國春秋·卷八十》:四年三月戊戌,王遣將餘安自海道救福州。
  • 34.    《十國春秋·卷二十六》:會吳越將餘安援兵自海道至白蝦浦,將舍舟,而濘淖不可行,方布竹簀登岸,延魯軍中集射之,舟人戢矢如蝟。延魯曰:“弘義不降,恃此援耳。若麾我軍稍退,使吳越兵至平地,盡剿之,城立降矣。”禆將孟堅曰:“援兵已陷死地,將盡力與我戰,勝負未可知。”延魯不聽。頃之,吳越兵至岸,鼓譟奮躍而前,與城中夾擊延魯兵。延魯敗走,堅戰死,諸軍大潰,死者萬計,委軍實戎器數十萬,國帑為之虛耗。
  • 35.    《十國春秋·卷八十》:我兵既登岸,大呼奮擊,延魯不能御,棄眾而走,堅戰死。我師乘勝而進,城中出兵夾擊,大破唐兵,滷其將都指揮使楊匡業、蔡遇等,獲器械數十萬。先有謠曰:“風吹楊葉鼓山下,不得錢郎戈不罷。”至是果驗。
  • 36.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已而與浙兵大敗唐師福州城下。(太祖時,有謠雲:“風吹楊葉鼓山下,不得錢來兵不罷。”至是錢塘兵至,而江南圍解,獲其將楊匡業,乃其應也。)
  • 37.    《十國春秋·卷十六》:五年三月,吳越救福州兵自海道至,我師與之戰,敗績,諸營皆潰。
  • 38.    《十國春秋·卷八十》:安遂引兵入福州,李達舉所部授之,歸附於我。丙午,張筠、餘安班師。王遣東南面安撫使鮑修讓將兵戍福州。六月乙卯,王薨於咸寧院之西堂,年二十。
  • 39.    《十國春秋·卷八十》:天福十二年六月丙寅,即王位於天冊堂。秋七月,閩帥李達來覲,以其弟通為福州留後,王承製加達兼侍中,更其名曰孺贇,賜達弟名曰孺賓。閏月,李孺贇以金筍雜寶賂統軍使胡進思求歸,進思為請,王命孺贇復任福州,親餞於碧波亭。
  • 40.    《十國春秋·卷九十八》:及歸,而與吳越戍將鮑修讓不相協,復謀殺修讓以降唐,修讓勒兵誅孺贇,遂族其家。弟通,知福州留後,亦見殺。
  • 41.    《十國春秋·卷十六》:保大四年冬十月,漳州將贊堯作亂。泉州刺史留從效舉兵逐之,以裨將董思安權知州事。帝即命思安為漳州刺史,……詔改漳州為南州。……五年三月,辛丑,從效還泉州,遣我戍兵而據之。帝不能制。……七年,南州副使留從願鴆殺刺史董思安,據南州以附其弟從效。帝不能問,詔升泉州為清源軍,以從效為節度使。
  • 42.    《十國春秋·卷九十三》:是時,唐元宗遣將討王氏之亂,圍福州,會吳越發兵援文進,於是唐將但克汀、建而歸,福州遂為吳越所有。從效乘機竊其地,乃以兵劫繼勳送江南,自領漳、泉二州留後,唐元宗即以泉州為清源軍,授從效節度使、漳泉等州觀察使。閩中五州之分,自此始也。
  • 43.    《十國春秋·卷八十》: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庚戌,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同指揮使諸温、斜滔等作亂。……進思恃迎立功,干預政事,王惡之,每有僭逾,多所裁抑,進思頗不自安。會李孺贇叛,王以進思建議遣之歸,更加責讓,進思益憤恨。……時王府夜宴將吏,進思疑為圖已,遂統內牙親兵戎服入見,王叱之不退,猝愕入義和院。進思鎖其門,矯稱王命,告中外曰:“驟得風疾,傳位於弟同參相府事弘俶。”因帥諸將士迎弘俶於私第而立焉。
  • 44.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409-1410
  • 45.    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6]
  • 46.    柏楊.柏楊曰(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461
  • 47.    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6]
  • 48.    [宋]佚名《五國故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