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樓船

(古代大型戰船)

鎖定
樓船,中國古代戰船,因船高首寬,外觀似樓,而得名。因其船大樓高,遠攻近戰皆合宜,故為古代水戰之主力。通過對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銅鼓和銅鉞的分佈區域的研究得知,春秋時期,當時倚江傍海的楚、吳、越、齊、四國,都建立有龐大的“舟師”,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海軍部隊。 [1-2] 
中文名
樓船
工藝特點
重樓式上層建築
起    始
上古時期
典籍記載
《釋名》

目錄

樓船簡介

樓船中國古代戰船,因寬,外觀似,而得名。因其船大樓高,遠攻近戰皆合宜,故為古代水戰之主力。但亦因船隻過高,常致重心不穩,不適遠航,故多隻在內河及沿海的水戰中擔任主力。 [3] 

樓船歷史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兼併戰爭,從遼闊的陸地擴大到浩瀚的江河湖海,水戰的主戰裝備——戰船迅速發展起來。當時倚江傍海的楚、吳、越、齊四國,都建立有龐大的“舟師”,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海軍部隊。《莊子·逍遙遊》裏就記載了春秋晚期吳越間的戰爭,常常是水戰。在各國中,地處長江下游吳國的戰船最為出名。吳國戰船分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幾大類。這是我國有關戰船分類的最早記載。其中大翼“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二丈,客戰士二十六人……凡九十一人”。當時一丈合今2.3米,可知其中的大翼,長度已經達到27米以上。三翼是吳國內河水戰中的利器,大翼是利器之首,船型瘦長,槳手多,速度快,是一種快速戰船。突冒是一種船首裝有衝角的攻擊戰船。樓船體型高大,是水戰中的主力艦。橋船是水戰中的小型戰船,靈活輕快,水戰中常打頭陣。吳國還有君王乘坐的裝飾華麗的樓船,是水戰中的旗艦。 [2]  樓船之名始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之越國,其設有樓船軍。而真正於大戰爭中出現則是於吳國,吳王僚二年(前525年),於吳楚長岸之戰中,吳國即以大型樓船“餘皇”,作為指揮艦
到了西漢時期,樓船開始成為主力戰艦,為主帥所乘,船上可容兵員數十至數百名,因此漢代將軍中有統帥水軍的樓船將軍,水軍亦稱樓船士。在漢武帝發兵滅南越衞滿朝鮮等戰爭中,樓船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漢代,中國的造船技術有了躍升,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之列。比如櫓和舵的率先使用。西漢的樓船因高大壯觀而聞名於世。戰船和民船中都有樓船。一般是根據船隻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樓數層。水軍中的樓船,每一層的四周都建有3尺高的“女(矮) 牆”,以防禦敵人兵器的攻擊。矮牆上開有箭孔和矛穴,士兵可從箭孔、矛穴向敵方射擊和搏鬥。此外,還用硬木做成“戰格”,作為士兵戰鬥的場所。每層樓的四壁還蒙上皮革以加強防護。上甲板以下的艙室為划槳手操作的場所。樓的最上一層頂部豎有幡幟以壯軍威,還設有金、鼓、旗幟用於指揮、聯絡,船體形高大,載兵眾多(大的可達千人) ,兵器和防護設施都很強,能攻善守,宛如水上城堡。此外還有艨艟、鬥艦、斥候、先登、赤馬舟等不同大小、功用的戰船。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派10萬水軍遠征南越,説明了當時水軍戰鬥力的強大。 [2] 
三國南北朝時期,樓船仍普遍運用在水戰中,其中東吳所造的樓船如:“飛雲”、“蓋海”等,皆有五層,可載3,000名士兵。西晉泰始八年(272年)晉武帝王濬益州刺史,並密命其於四川組建樓船,以滅東吳,其所造之船,最大的可載2,000多人,且能在船上馳馬往來。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諸國,設有樓船指揮使一職,閩王王延鈞從子王仁達即曾任此職。至宋代,樓船仍為軍事裝備,但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3] 

樓船用途

除戰爭外,樓船亦被當作一種高級之遊船西漢漢武帝執政之時建有豫章樓船,可以乘載萬人,船上起宮室。新朝東漢初,公孫述盤據漢中之時,即曾經建造用絲帛裝飾的十層赤樓帛蘭船。 [3] 
作戰用的樓船一般分三層,第一層為;第二層為飛廬;最上層為爵室。每層都設有防護女牆,用以防禦敵方射來之弓箭矢石。女牆上開有箭眼,用以發射弓弩。為防禦敵方火攻,船上蒙有皮革,以隔熱。樓船上常遍插旗幡刀槍,以壯聲勢,又使用纖繩等多種設備,以提升其機能。 [3] 

樓船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