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廷俊

(明朝官員)

鎖定
人名,在中國自古到今,有很多同名的,下面講述幾個代表性比較強的人物。明朝的浙江的陳廷俊,建立浩大工程的莊園;貴州生的陳廷俊,有長篇小説《情緣》;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的陳廷俊,現在是新安縣北治衞生院副院長。
本    名
陳廷俊
世位
九嶷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諸暨楓橋陳家村
出生地
諸楓橋陳家村
出生日期
1573年
主要成就
長史加四品俸服升中憲大夫

陳廷俊人物簡介

陳廷俊( 1573--?),字世位,號九嶷,明末諸暨楓橋陳家村人。

陳廷俊個人履歷

初為邑諸生,後為貢生,考授為晉王府長史。明崇禎末,降將通天柱,窺太原空虛,以請犒為名,謀乘間竊踞。巡撫戴君恩,庸懦無措,廷俊請伏兵擒之。晉王召撫藩議事,君恩曰:“殺降無以勸來者,犒之便。”廷俊持之堅,君恩曰:“朝命撫而遽殺降,誰任其咎?”廷俊曰:“殺降固罪,擅發國帑以養賊,獨非罪乎?”君恩辭窮,乃從廷俊議,擒通天柱,餘眾悉平。君恩冒功得蔭,廷俊遷左長史加四品俸服升中憲大夫,即辭歸。聞崇禎帝吊死,明亡,憂憤而卒。陳廷俊為陳家村七房人,為陳家村十三世(始祖“遷一公” 陳壽第十二代孫)“鼎百十二公” 陳道全的孫子,由於道全公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後世陳家村人稱其為“七太公”,現陳家村北端有個自然村叫七房,即為其子孫後裔的聚居地,關於七房,還有個美麗動人的傳説---------
明朝末年,楓川之濱、梯山之陽,一片湖蕩沼澤,遍地蘆葦野茭,迎風起舞,野鴨及不知名的鳥類、狐、兔、鼠、獾出沒其間,水中黃鱔泥鰍、河鯽烏鯉、螃蟹蝦米棲息繁衍,秋風一起,蘆花漫天飛舞,一片混沌似北大荒的大煙泡。就是在這樣一片不知名的荒灘,誰會想到,數年之後,將要崛起一座古城堡式的村落,宮殿式的建築,發展成一房大家族,其中不乏有識之士、有用之材,有的官至長史府尹、縣令,人才輩出,子孫繁衍遍佈四方。
北宋靖康年間,“遷一公” 陳壽與父、弟從汴京隨宋室南渡到杭州,任翰林院編修,因與南宋小朝廷權相秦檜政見不同,一氣之下辭官南下,來到楓水之畔、梯山南麓之船坊基落户,子孫繁衍,到明末,已傳至第十三代“鼎字第”道全公,其時,兒孫成羣、家族興旺。道全公有子憲學(廷俊之父,明朝遼東都指揮使司都事,誥贈奉政大夫)、玖學(明鄉飲大賓,修職郎陳廷傑之父,明朝後期軍事著作《七子兵略評註》作者)。因公心有所寄,每至夜闌,北望故園,每當月明星稀之夜,見梯山左畔,蘆蕩之上毫光灼灼,自思此地必風水寶地,將來必有所發,乃囑憲學、玖學:“可於此地建宅居住,將來子孫必能發達。”
二子即命人請精於堪輿之士,擇黃道吉日,定方位,按五行排陰陽,破土動工,大興土木。
其地處低窪,久水利不興,蘆蕩常年積水,何以立基定樁?當時有有識之士獻策:挖土定基,就地取材,使高處成房基,低處成深池。成池塘二十餘畝,深不可測,永不幹涸,名曰“七房大塘”。相傳,此塘自挖成至今數百年來從未乾涸過。楓橋一帶,在“徵天水庫”建成前旱澇不斷,遇旱年時河流斷水,連著名的九里山下泉潭金山嘴、鸕鷀嘴的水也被抗旱水車、肩挑水桶消耗殆盡,然而,七房大塘從未斷過水,僅水位略降低而已,可見其塘之大之深,當時有歌謠曰:“幹了上游金山嘴,還有下游鸕鷀嘴,幹了下游鸕鷀嘴,還有七房大塘水”,每當遇到大旱,四鄉八村來此塘擔水食用或澆灌作物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另據傳雲:此塘初成,有一豬婆龍隱其間,每當夏天雷雨時,就乘機興風作浪,將曬場上的稻穀連曬具一起全部掀入塘中,屢屢為患,後七太公請來有道法師,作法將此妖龍鎮入塘中,此患方絕。究其不幹之因有二:一是其塘大而深,地處低窪,且塘底有泉水,蓄水量足;二是分散的小農個體經濟,沒有大型機械設施,無法引水,所以常年不幹。其塘中,魚蝦鰻鱉數不勝數,魚大如人狀、鱉如一笠帽。有時候,有大魚被捉住,其骨節可用來做煙管或飾品。
七房建宅工程浩大,仿藩王府宮殿建築,立柱九百九,全宅一體,曲折迴廊相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東西花廳,前後書房,亭台樓榭點綴其間,門前立旗杆,有旗杆石,重數千斤,有馬房、廂房,地基下有陰溝排污,設施齊全,房基石板厚一尺、長一丈二、寬二尺餘數,此類石料均從紹興東湖用船運來。
因其時水患嚴重,宅基四周挖護莊河渠,挖起的泥土堆疊成堤埂,四面環水護莊--------西面跨混水江用大石條造成大橋一座,為通十房祠堂大道;東面另有小橋出莊路與化龍橋、萃渙堂、牌坊大路相通;南埂前臨混水江,後靠七房大塘,故兩面均用大石砌堪,底層用松木打樁,數百年後挖出時,木質不變,可見“千年水底松”其言不謬也!埂面種植灌木,以茶樹為主,雜有小竹;後(北)埂遍種喬木,有香樟香椿冬青烏桕、松、酸棗、女貞等,後來綠樹成蔭,呈古木參天之勢,古藤纏繞,人不能行;西埂以竹類居多,雜以喬木、灌木,竹有早、石、油、吉、筧、苦等多類,尤以油竹居多,其竹桿直節平,特韌,其筍味特美為筍中上品,竹為編織之上品; 唯東埂僅少量喬木,如香椿、冬青之類,以示“東面出陽”之故。
建成後的莊園確實氣派,惜哉好景不長,凡數十年後,一場大火,將偌大的莊園焚燒殆盡。據傳説,這場大火乃是天意。七太公晚年居家,這年時近歲底,有一天晚上,有火神祝融託夢給七太公,説臘月三十深夜,必將有大火燒燬該莊園,叫太公早早做好逃命準備。七太公説,我只要吩咐家人好好注意火燭,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火神説,這是天火,是逃不掉的,因為你的這座莊園實在太好了,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超過了你所能承受的福份,由於你以前曾做過善事,所以,先讓你享受這麼長的時間,現在時限已到,玉皇大帝命我來燒燬這座莊園。七太公不信其説,堅持認為,事在人為,只要自己和家人小心謹慎,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為慎重起見,七太公於做夢後的第二天上午,就吩咐家人及一切雜役,年照過,但務必小心火燭,並做好周密的消防措施。一切顯得平靜無事。
到了臘月三十晚上,整個莊園嚴陣以待、如臨大敵,晚飯後,取締一切火燭火種,並將引火之物,一一妥為保管,當晚,除了在廳堂裏點燃一對守歲的紅燭之外,全莊絕無半點星火,氣氛肅穆。太公太婆吩咐各房人員,回房守歲,兩老留在廳堂焐火熜取暖,用長杆煙袋吸煙,一切寂靜井然,料想絕無發生火災之可能。
剛交子時,突見大廳樑上一隻蜘蛛吊絲而下,恰巧落在燭火之上,火苗沿着蛛絲一下竄上房梁,引發樑上木垢、草末,頓時烈焰騰空、火光沖天,各房人等一齊趕將出來手忙腳亂吶喊着要救火,七太公長嘆一聲道:“天意難違!”,命令各色人等不必救火,速速回房取出能帶的細軟浮財,出外躲避。匆忙之中,七太婆去房中拿十八塊金磚,其時火勢已蔓延,金磚又大又沉,無奈將金磚拋入就近井裏............,大火着了三天三夜後自行熄滅,昔日繁華的莊園已成滿目焦土,殘垣斷壁一片廢墟,十八塊金磚卻找不到了,至今不知所終,估計是因為金子很重,密度高,所以越沉越深,已經深深地陷入地底了。
經此浩劫,七太公家家道中落,子孫外出或投親靠友、或另謀生計,留下的則重新在老宅基地上闢基建房,以後分成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等。

陳廷俊歷史評價

若干年後,家道中興,再出貴人,遂重建“襄府”(大型建築名,用來祭祀祖先、集會、會客、儲藏糧食等物品、住人等),現在還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