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關東
- 拼 音
- guān dōng
- 外文名
- northeast China
- 注 音
- ㄍㄨㄢ ㄉㄨㄙ
關東基本解釋
編輯(1) [northeast China]:舊稱東北三省,以位於山海關之東而得名。亦稱“關外”。
(2) [the east of Hangu pass in ancient china]:指函谷關以東之地。
關東引證解釋
編輯2. 唐代亦指洛陽。唐駱賓王《疇昔篇》:“忽聞驛使發關東,傳道天波萬里通。”陳熙晉注:“顯慶二年,置東都。則天改為神都。唐都關內,故以洛城為關東。”唐王勃《春思賦》:“復聞天子幸關東,馳道煙塵萬里紅。”唐劉長卿《獄中聞收東京有赦》詩:“傳聞闕下降絲綸,為報關東滅虜塵。”
5.清及近代以來,泛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今東北三省大部地區)。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史稱“闖關東”。
關東基本概念
編輯潼關東面山峯連接,崖絕谷深,只有一條小道通過,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羣山,南下直撲華嶽。作為軍事要隘的潼關,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後,開始剿滅六國的大業。此後歷經戰爭洗禮,仍保留着基本風貌。現留關城周長5公里,北面與東北以夯土為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六處門外,尚有南北兩個水門。 由於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的城磚被拆卸一空,但從斷垣殘壁處,仍可窺當時堡壘之雄姿。
這裏的關東指的是中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關東”,由秦漢時期開始。因為秦國當時就在函谷關以西,因此以秦國為中心,就有了“關東”地區。這一戰略重地並沒有因為秦統一天下而荒廢,甚至在中國曆次王朝更迭的戰鬥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注意,這個“關東”與自明朝開始稱謂的山海關以東的“關東”是不同的;並且這兩個“關東”與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稱謂的“關東”也不相同。)
- 參考資料
-
- 1.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