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元寺

(河南省鄭州市開元寺)

鎖定
開元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原址位於鄭州東大街北側,今已無存。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所建,寺內有一古塔名“舍利塔。《管城紀年》中載:“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西京太宮寺僧助緣在開元寺內建一座高大雄偉的舍利塔,又叫開元寺塔。”《鄭州文物志》中記載:“開元寺舍利塔,塔高50多米,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築,後毀為十一層。”
開元寺舍利塔原先每層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盤旋登塔觀景。四周風景幽雅,古柏參天,晴日遙望藍天,浮雲掠塔而過,歷史上素有“古塔晴雲”之稱,是鄭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中文名
開元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
著名景點
舍利塔
始建朝代
唐朝
出土文物
尊勝經幢

開元寺歷史沿革

鄭州開元寺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所建,寺內有一古塔名“舍利塔”。 [1] 
據明嘉靖《鄭州志》記載,鄭州開元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此時的開元寺內尚無開元寺塔。 開元寺塔建成的確鑿年代,為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最後一年,即公元976年。《管城紀年》中載:“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西京太宮寺僧助緣在開元寺內建一座高大雄偉的舍利塔,又叫開元寺塔。”《鄭州文物志》中記載:“開元寺舍利塔,塔高50多米,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築,後毀為十一層。”開元寺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每層四面有門,塔高30多米。
該建制一直保持到明清時期,明嘉靖《鄭州志》説:“開元寺,在州治東,……國朝永樂18年(公元1420年)僧明福重建。”清乾隆年間兩任鄭州知州張鉞多次撰文盛讚鄭州開元寺,鄭州開元寺舍利塔在後來屢次遭受毀壞,又多次修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州張暄曾予倡修。到清光緒年間,塔已是無頂之塔了,1885年又加修繕。
1938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鄭州,釀成鄭州慘案,古塔被炸燬了西半部分,剩下的東半部分岌岌可危,1944年春,日寇再次進犯鄭州,許多人躲入殘塔中,危塔傾倒,死傷無數。許多人前來救助,但進城的日寇逢人便殺,救人者不得不逃散,兩天過後,塔內尚有呼救之聲,其情其景慘不忍睹。 [3] 
1947年,以東大街開元寺為址,建立了河南省立鄭州醫院。1948年鄭州解放後,醫院更名為“鄭州國際和平醫院”,下設三個分院,七年後,該院一分院改稱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1974年,從舍利塔塔基挖掘出碑記、墓室、佛像等石刻後,塔基填土、封實,從此塔跡消失。開元寺舍利塔原來所處的地方,後來被叫作“塔灣”。第一人民醫院西邊有一條小街,名叫“塔灣西路”。小街東200米,是南北走向的“塔灣路”,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開元寺古寺風景

法國人明信片上的開元寺塔 法國人明信片上的開元寺塔
早在唐代,鄭州便已是全國的交通要衝。據史料記載,在唐朝初年,這裏就已是“商賈彙集之處”。鄭州的開元寺,在那時就已聞名全國。
開元寺北有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汴渠)的主幹渠,設有運河灣,景色高雅,後來的“塔灣路”之名就來源於此。開元寺舍利塔,原先每層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盤旋登塔觀景。四周風景幽雅,古柏參天,晴日遙望藍天,浮雲掠塔而過,歷史上素有“古塔晴雲”之稱,是著名的鄭州八景之首。還上過法國人的明信片。

開元寺相關詩文

張鉞詩《詠古塔晴雲》:遠近羣瞻卓筆形,無心出岫忽升騰。鴿王離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繞上層。 [3] 
張鉞詩《古塔晴雲》: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雲。伊孰當年藏舍利,煙嵐雨後色平分。
張鉞贊詩:開元初地闢,雲際湧浮圖。獨立遺千劫,凌空佔一隅。絮粘連不斷,膚合有疑無。背郭炊煙起,常將霽藹俱。
朱炎昭贊詩:閒雲片片度晴暈,縹緲偏從斷塔歸。頹頂疑麻蒼蓋漏,無心亂化白雲飛。

開元寺出土文物

四力士像 四力士像
開元寺寺內建築大雄寶殿及舍利專塔均在抗日戰爭期間毀於日本侵略者的戰火之中,僅存古塔基礎。到了建國後,只剩下了半截殘塔,僅剩的這半截佛塔,也在“文革”時為了修建醫院而徹底煙消雲散了。當時施工時,在開元寺舊址上曾經發現了兩尊精美的力士石刻像。
1974年,文物工者對該寺進行了一次清理發掘,出土有武士、力士、石棺等石刻文物,所有雕刻人物故事生動逼真,並施以彩飾,更加栩栩如生,是一批珍貴的石刻文物。
出土力士像 出土力士像
其中尊勝經幢是唐僖宗中和五年六月十一日,由院主僧文藴、弟子祖源書等所立。幢以青石為料,通高五米多,亭閣式頂,中有華蓋,把幢隔成上下兩截。上截八稜形,每隔一面刻一佛龕,龕內雕坐佛,華蓋各面雕垂幔,獸首連珠,飛天、羽仙、雙首羽人、羽人駕龍、小佛等。下截幢身亦八稜形,高1.65米,徑0.65米,各面刻滿“尊勝陀羅泥經”經文。其中有一個面上篆刻“尊勝幢”三個大字。幢下部有仰蓮座,座下刻壺門,內刻奔馬、獅子等獸。此幢原在市曹院內、後唐明宗天成三年移入開元寺。
經幢高大雄偉、造刑精美華麗,是一件石刻珍品。另有一塊八稜道教經幢,高1.46米,直徑0.57米,唐武宗會昌六年刻立。其上有太原王維慶刻的“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道教經文。1974年與尊勝經幢同時移入鄭州市博物館,由鄭州市博物館保存。
舍利石棺的雕造,最為傳神。棺身兩側高浮雕佛教故事“十大弟子舉哀圖”,表現了佛祖涅槃時眾弟子哀慟的場景。他們或仰天捶胸,或掩面悲泣,或相擁痛哭,或昏厥在地,神態各異,極具表現力。石棺下的須彌座上,雕有吹拉彈唱的十一個伎樂人物,有的彈琴,有的擊鈸,有的吹笙,有的撥琵琶,有的奏箜篌、有的吹排簫……石棺下層棺座四角,雕有負棺力士,弓腰負重,奮力託舉。棺座四面雕有瑞獸,或奔撲向前,或回首張望,或昂首怒吼,動態十足。
“舉哀圖”在唐宋塔基地宮中多有所見,經常出現在金棺、銀槨、石函(石棺)、壁畫上,或雕刻,或繪畫,多與釋迦牟尼像共同出現,僅在弟子數量、配列方式上有些差異。令人意外的是,開元寺“舉哀圖”不見釋迦牟尼涅槃像,僅有十個弟子和護法神獅,再無其他繁縟內容,然而佈局簡潔舒朗,極其生動刻畫出弟子號泣哀慟、神獸悲慼難抑的動人場面。
2010年,國家文物交流中心和河南省文物局應日本有關方面邀請,組織出土文物赴日展出,日本方面點名邀列開元寺石雕。由於這批石雕屬國寶級文物,一般不出國展出,組織方婉言拒絕,但日方再三懇請,組織方考慮再三,報請有關方面批准,最終放行了兩個金剛力士、兩個天王雕像出行,石棺仍深藏館中。2017年,浙江省博物館舉辦隋唐五代佛教文物展,再次點名邀約開元寺石雕,地宮石雕才第一次完整出展,在西子湖畔引起轟動。 [3] 

開元寺重建工程

新開元寺概念圖 新開元寺概念圖
據悉,鄭州將在機場高速、107國道和西南繞城高速所圍區域內,修建開元盛世文化產業園,其中包括消失已久的開元寺。少林寺多方協調,決定重建開元寺,以便於在鄭州市弘法利生。2013年8月1日上午九點半,少林寺方丈赴鄭州開元寺工程重建現場,接受該寺的移交工作。自當日起,鄭州開元寺成為少林寺下院,以弘揚佛法、傳播少林文化為己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