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鉞

(清代官員)

鎖定
張鉞,字有虔,號毅亭,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人,雍正二年,中舉人。雍正八年,中進士。後歷任新鄉縣知縣,鄭州知州,懷慶府知府,信陽州知州。 [1] 
中文名
張鉞
國    籍
中國
有虔
毅亭

目錄

張鉞人物履歷

張鉞字有虔,號毅亭,出生於清康熙年間,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今河北省清苑縣)人。張鉞少年即聰穎好學,所做文章、詩詞很受老師喜歡。後參加科舉考試,並考中秀才。雍正二年,張鉞又順利考中舉人,此後,他更加發奮讀書,以求更大的功名。雍正八年,張鉞到京城參加了當年會試,最終考中進士。
不久,張鉞被任命為新鄉縣知縣,從而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任新鄉知縣時,張鉞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得到了民眾的尊敬和擁戴,並引起了上級官員的注意和賞識。
乾隆三年正月,張鉞因在新鄉時頗有政績而被提升為鄭州知州。到任當年,張鉞即重修了鄭州城南門外的熊兒河橋,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的通行。乾隆五年,張鉞又對鄭州城隍廟進行了修復,使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建築再次煥發了青春。
乾隆六年,張鉞奉命由鄭州調往懷慶,升任懷慶府知府。
乾隆八年,張鉞再次被任命為鄭州知州。第二年,張鉞率領民工開挖了鄭州梁家湖舊渠和二郎廟渠等水利設施,方便了當地的灌溉及雨季的泄洪。乾隆十年春天,張鉞先對鄭州天中書院進行了修繕。接着,張鉞對被大水沖垮的熊兒河橋再次進行修復,並吸取上次修橋的經驗,使此橋設計更加合理、美觀。重修之後的熊兒河橋長34米,寬近7米,此後歷經兩百多年,依然堅固。
作為一個文學功底深厚、詩文俱佳的知州,張鉞對鄭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亦功不可沒。他曾主持了《鄭州直隸州志》的編修(後因離任,此書少部分由繼任者董榕、何源洙續編,並於乾隆十三年刊印成書)。全書共十二卷,由張鉞修,毛如詵(鄭州人,康熙五十二年進士)纂。該書輯錄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為後人瞭解清代的鄭州社會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此外,張鉞還創作了《子產祠》、《夕陽樓久廢追次玉谿生原韻二絕》、《過裴晉公墓》等讚頌鄭州名勝的律詩、絕句多首。尤其以他分別為當時的鳳台荷香、古塔晴雲、梅峯遠眺、卦台仙境、龍崗雪霽、圃田春草、海寺晨鐘、汴河新柳等“鄭州八景”創作的系列詩作,最為有名。例如其中的《梅峯遠眺》詩曰:“遠近羣瞻卓筆欣,無心出岫忽升騰。鴿王離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繞上層。”張鉞的這些詩作除了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外,亦極具史料價值。
乾隆十二年七月,張鉞由鄭州調往信陽州任知州。當年曾為信陽名勝雷沼噴雲做詩曰:“鴻鈞通竅處,雷沼在山巔。薄靄初浮水,濃雲已布天。篆絲重疊吐,簇練立空縣。散作崇朝雨,滿山溉茶園。”接着,張鉞又主持編修信陽的地方誌,乾隆十四年,《信陽州志》成書刊印,由張鉞修,萬侯(信陽人,雍正十三年舉人,曾任原武縣教諭)纂。全書共十二卷,敍述了明初至乾隆間的田賦沿革及興衰等情況,言簡意賅,堪稱精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