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元寺雙塔

鎖定
開元寺雙塔,中國古代佛塔。位於福建泉州西街開元寺,東塔名鎮國,西塔名仁壽,聳立於東西廣場,相距約200米。東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為木塔,宋寶慶三年(1227)改建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為石塔。高48.24米, 塔基須彌座上有浮雕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門龕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細,神態生動。西塔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 (916),初為木塔。北宋時改建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為石塔。高44.06米,雙塔均仿樓閣式木塔結構,八角五級,巍峨壯麗,為石塔建築的珍品
中文名
開元寺雙塔
類    型
中國古代佛塔
地    點
福建泉州市西街開元寺
建成時間
唐鹹通六年(865)

開元寺雙塔歷史背景

開元寺雙塔 開元寺雙塔
東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為木塔,宋寶慶三年(1227)改建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為石塔。高48.24米, 塔基須彌座上有浮雕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門龕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細,神態生動。西塔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 (916),初為木塔。北宋時改建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為石塔。高44.06米,雙塔均仿樓閣式木塔結構,八角五級,巍峨壯麗,為石塔建築的珍品
開元寺雙塔
開元寺雙塔(5張)
東西塔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座豐碑,是民族文化與海外文化融合的傑作。

開元寺雙塔景點

開元寺雙塔東西塔

0
位於泉州開元寺內東西兩側,二塔相距約200米。東側的叫鎮國塔,俗稱東塔,是唐咸亨年間(公元670一673年)文偁禪師主持建造的。開始是一座木塔,用來安放佛舍利的,後因遇災重建,改為石塔。該塔是一座純用花崗岩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塔心粗壯結實,用橫樑斗拱與外壁相連結,具有極強的抗地震和抗颱風能力。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石雕工藝精湛古樸。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護神像,身份、服裝、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突出。須彌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釋迦成佛連續故事圖像,每幅主題集中,人物故事刻畫細緻,引人入勝。瑞士人戴蜜傲、德國人艾克合著的《刺桐雙塔》(1935年出版)一書,對每幅圖像內容都作了詳細説明。如第三十幅“鬥勇金毛”下解釋曰:“‘金毛’是獅子的名稱,站在左邊的勇力士,顯然是一個馴獅的人,或可稱為角鬥者,他身穿西方服裝。”並且每幅圖像都有主題刻字。如第一幅題是“童子求偈”,第二幅為“青衣獻花”,等等。圖刻簡練,內容鮮明,充分表現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藝的藝術成就。

開元寺雙塔仁壽塔

開元寺雙塔 開元寺雙塔
西側叫仁壽塔,俗稱西塔。五代梁貞明朝年間,閩王王審知在閩大建寺廟,相傳王審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一個僧人對他説:聽説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請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審知大怒,命令手下將他推出去斬了,可是砍掉了他的頭,身子卻跳起來幾尺高。夢醒之後,王審知感到震驚,便急忙在泉州選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運到泉州。從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動工興建,到十二月建成。該塔一共七級,號稱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為仁壽塔。後因遭災重建,改為石塔。

開元寺雙塔文物保護

2016年7月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福建省文物局《關於報送開元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蹟)雙塔防滲漏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閩文物字〔2016〕212號)。批覆如下:
一、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二、對該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如下:
(一)方案應明確除勾縫灰脱落處外,是否涉及水泥砂漿勾縫鬆動或完好的區域,是否涉及蠣殼灰鬆動的區域。水泥砂漿勾縫清除如無把握,可暫緩實施,如擬實施,應補充詳細的工藝説明,避免損傷文物本體。
(二)建議根據灰縫周邊砌體的材料和顏色,在勾縫灰中適當添加灰色,使其外觀更為協調。
(三)應比對早期勾縫樣式及其風化情況,注意勾縫與砌體邊緣的進退關係。
(四)該工程對施工人員要求較高,應做好施工企業與人員的篩選、培訓,確保工程質量;腳手架搭設應注意對塔體及構件的防護;施工中應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重要構件。
(五)除勾縫修繕外,建議在現有勘察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石質文物科技保護專項工作,待條件成熟後編制方案另行報批。建議結合本次工程開展部分前期勘察和試驗。
三、請你局指導有關單位,根據上述意見對所報方案進行修改、完善,經你局核准後實施。施工中應加強監督和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文物、人員安全。
四、請你局指導相關單位加強工程記錄和資料收集,以促進砌體勾縫類文物修繕工程的標準化與水平提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