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流

(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鎖定
鐵流,漢族,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中國當代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齊魯文化名家、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市作家協會主席、青島市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  [39] 
1967年10月,出生于山東莒縣。1998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2年2月,出版紀實文學《中國驅逐艦備忘錄》。2007年11月,發表報告文學《支書與他的村莊:中國城中村失地農民生存報告》。2014年1月,出版報告文學作品《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8月,憑藉報告文學《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2015年10月,發表報告文學《一個村莊的抗戰血書》。2016年6月,出版報告文學作品《見證:中國鄉村紅色羣落傳奇》。2019年9月11日,發表報告文學《“萊西經驗”誕生記》。2021年5月,發表紀實文學《靠山》;10月,發表長篇紀實文學《烈火芳菲》。 [1] 
中文名
鐵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莒縣
出生日期
1967年10月
畢業院校
解放軍藝術學院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靠山
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
主要成就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鐵流人物經歷

1967年10月,出生于山東莒縣。1984年,應徵入伍,歷任煙台某部戰士,青島北海艦隊某部炊事員、無線電員、汽車駕駛員、倉庫保管員、分隊長,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1998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 
1999年6月,出版報告文學作品《槌下硝煙:中國拍賣全景寫真》。 [3]  2002年2月,出版紀實文學作品《中國驅逐艦備忘錄》,記述了中國驅逐艦部隊從20世紀50年代成立至今一個個浸透着汗水和熱血的故事。 [4]  2005年8月,出版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中國本色:關於一個大型國有企業紅色文化的思考》。 [5]  2006年,作在《報告文學》第8期發表報告文學《一箇中國士兵與他的模擬戰場》。 [33] 
2007年11月,報告文學作品《支書與他的村莊:中國城中村失地農民生存報告》發表於《中國作家·紀實》第11期,通過對一個城中村的解剖,反映了村支書高新敏帶領全村村民,在失去土地的情況下,面對着種種矛盾困惑和糾葛,成功完成自救,並最終從鄉村融入城市的艱難心路歷程。 [7]  2008年,在《報告文學》第1期發表長篇報告文學《藍色暢想》。 [33]  2011年2月,發表中篇小説《槐香》,講述了一位擁軍愛軍的紅嫂不幸的人生。 [33] 
2012年,報告文學作品《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發表於《中國作家·紀實》第11期,系全面追蹤中國民辦教育發展歷程、全景式反映中國民辦教育現狀的首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 [8]  2014年1月,出版報告文學作品《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 [10] 
2014年8月,《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11]  2015年10月,報告文學作品《一個村莊的抗戰血書》發表於《人民文學》2015年第10期,以發生在1941年山東莒南縣淵子崖村農民自發而慘烈的史詩性抗戰事蹟為藍本,謳歌了一羣樸實的鄉民保家衞國的豪邁氣概。 [13] 
2016年6月,出版報告文學作品《見證:中國鄉村紅色羣落傳奇》,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農村老黨員的生平事蹟; [12]  6月27日,改編自《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的歷史劇情片《大火種》上映,由苗月執導,白威陳瑾等主演。 [31] 
2017年3月,根據一個村莊的抗戰血書》改編的電影《淵子崖保衞戰》上映,由谷錦雲執導,高天黃薇等主演。 [32]  2019年3月22日,報告文學作品《代村人的好日子》發表於《光明日報》; [17]  9月11日,報告文學作品《“萊西經驗”誕生記》刊登於《人民日報》。 [14] 
2021年5月,紀實文學作品《靠山》發表於《當代》2021年3期,記述了戰爭年代尤其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羣眾踴躍支前的動人場面,還原了眾多支持革命的百姓形象; [15]  10月,長篇紀實文學《烈火芳菲》發表於《江南》2021年第5期,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基礎,譜寫了一段段膠東乳孃的動人篇章。 [18] 
2022年1月,與趙方新合著紀實文學《東方母親》發表於《解放軍文藝》2022年第1期; [20]  3月9日,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21] 
2023年7月,當選為青島市作家協會第六屆理事會主席。 [39] 

鐵流主要作品

鐵流出版圖書

名稱
類別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一個世紀之交的話題:中國“標王”的背後》
(與洪濤合著) [2] 
報告文學
1997年10月
作家出版社
7-5063-1265-4
《槌下硝煙:中國拍賣全景寫真》 [3] 
報告文學
1999年6月
中國青年出版社
7-5006-3408-0
紀實文學
2002年2月
解放軍出版社
7-5065-4168-8
報告文學
2008年9月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978-7-5033-2158-0
(與徐錦庚合著) [9] 
報告文學
2013年3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6860-5
《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
(與徐錦庚合著) [10] 
報告文學
2014年1月
山東文藝出版社
978-7-5329-4469-9
(與紀紅建合著) [12] 
報告文學
2016年6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1667-6
靠山 [16] 
紀實文學
2021年6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6535-3
烈火芳菲 [19] 
(與趙方新合著)
紀實文學
2022年1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山東文藝出版社
978-7-5302-2175-4

鐵流小説作品

名稱
類別
發表時間
發表刊物
《槐香》
中篇小説
2011年2月
山東文學》2011年第2期
《北京文學·中篇小説月報》2011年第3期 [33] 

鐵流創作特點

鐵流主題思想

農村題材
作為跨越城鄉、親歷城鄉變遷的作家,鐵流的報告文學創作都市性與鄉土性交融,聚焦“交叉地帶”的突出矛盾,攫取城鄉變遷中的真實素材,書寫時代發展過程中的深刻問題。鐵流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作家,後因求學和工作,有數十年城市生活經歷。他“對農村、對農民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深情”,“現在農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可是比起城裏的生活還差得很遠。每一次回老家,面對着還不富裕的父老鄉親,心裏很沉重。這些年,我到過很多地方採訪,讓我感到沉重的是,農村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城市的擴展為村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村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更不應該盤剝他們”。他的很多作品包括《支書與他的村莊》《“萊西經驗”誕生記》《代村人的好日子》等,都是關注農村的變化,尤其是關注自己的家鄉山東。
鐵流的報告文學創作,起發於長久感知,落筆於理性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他發現了問題,於是走進問題中央,探索它、揭示它。在1960年代初的報告文學大討論時,報告文學的一些特性就已被確定,比如反映問題。所謂“及時反映”,更重要的是指作者是否及時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及時地抓住生活中最新的東西,及時地答覆了讀者的要求。《支書與他的村莊》首次發表是2007年。鐵流經過幾年的採訪,觀察了全國許多城中村。越是強烈的心靈衝擊越激發出報告文學作家的社會責任。當目光在大城市的光鮮亮麗與城中村的破舊雜亂中反覆切換,與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作家內心經歷着茫然與無措,但鐵流作為報告文學作家,又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他選擇將心裏一肚子的話説出來。《支書與他的村莊》不滿足於反映問題,而是將“高新敏”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書寫出來。達翁村農民與中國其他地區的農民一樣,土地是他們的生命,當被城市包圍茫然不知所措時,高新敏的辦法是——沒有地種了,就種商業。作品以人寫事、以事明理,是鐵流具有代表的探索發現式報告文學。 [22] 
教育題材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運用跨越現實與歷史邊界的敍事策略,是鐵流報告文學創作的突破。作品直面中國民辦教育中錯綜複雜的矛盾,一方面有優秀民辦教育創辦者篳路藍縷的辦學功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民辦教育中的害羣之馬和短視小人。面對着這個複雜的寫作對象,創作難度不言而喻。鐵流與合作者徐錦庚花費三年時間,深入中國民辦教育的腹地,調查走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創作沒有就事論事,就採訪素材進行堆砌,而是緊緊圍繞“教育”的本質,考察以“民辦”為形式的教育在中國的歷史、現狀、問題和可能。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關注教育題材,且是在此之前鮮少受文學關注的民辦教育題材,它的重要性在開篇就被亮明——“中國的1997年,砸破了沉寂多年的教育堅冰,也由此改變了無數國人的命運”,在1999年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中國民辦教育快速壯大,它的價值在於“讓那些名落孫山,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能走進公辦大學的學子們,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另一半天地”。出生于山東的鐵流想到了中國教育的先行者孔子,這位聖人率先打破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河,作家由此追溯中國民辦教育的源頭,以此順流而下,細數了創辦復旦公學的馬相伯、在天津創辦南開大學張伯苓嚴修廈門大學的創辦者陳嘉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再放眼世界,他看到了“美國人口僅為我國的20%左右,但其高等學校4000多所,而我國僅有2000來所,美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有1450萬人,而我國僅有500多萬人”。這種寫法,近乎於學術研究中的國內外研究文獻整理,加上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的論證,不得不令人信服其所敍對象的重要和必要。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確實做了充分的調查,更道出了優秀民辦高校的精華。 [22] 
紅色題材
紅色題材是鐵流報告文學的一個主要題材。在《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中,鐵流通過實地採訪山東廣饒縣劉集村、延集村等相關當事人,廣泛涉獵史料,發現了山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發掘出了魯北平原一段珍貴的革命往事,尤其是對早期加入共產黨、參與大革命的眾多人物的考證、挖掘與深入描寫,豐富了魯北革命歷史或者山東黨史的內容,努力還原歷史的本真面目,鮮活記錄中華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地區、一段歷史的政治革命的風雲際會,塑造了一批為了農民解放、國家新生而流血犧牲的共產黨人形象。從這個角度上説,《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在革命歷史和中共黨史的書寫與開掘上功勞存焉,是對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一段歷史的可貴敍述與復原。 [34]  而在《靠山》中,作者全景呈現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羣眾踴躍支前的動人場面,是一部向建黨百年獻禮的飽滿厚重之作。《靠山》用大量豐富與生動的感人事例,在兩個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即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艱苦奮鬥、前赴後繼;人民羣眾為了民族解放眾志成城、同心勠力。這種同心同德的前行、同舟共濟的奮鬥,能夠克服一切障礙,能夠戰勝一切敵人。作品由一個個出於歷史事實的典型事例,寫出了黨和人民、人民軍隊與人民羣眾、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最為真切的血肉聯繫,至為真誠的命運與共,揭示出以革命史為主線的中國近現代史的真諦所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所在。這對於人們回望黨史、認識歷史、增強自信等,都有十分強烈又深具説服力的現實意義。 [35] 

鐵流藝術特色

創作風格
鐵流的報告文學創作有明確的目的性,就是要通過作品的探索來守住歷史、對鏡現實、啓迪人心。《“萊西經驗”誕生記》堅持了鐵式報告文學“發現—探索”的風格,同時棄長取短、以小寫大,衝破了報告文學厚大深重的屏障,作品輕巧暢快。作家把自己退到後頭,讓獲得“改革先鋒”獎章的周明金,作為農村基層黨建“萊西經驗”的實踐者和創新者站出來,道出自己的故事。作品的精巧就在於,當讀者還在饒有興趣地聽着“萊西經驗”的誕生故事時,“萊西經驗”也不知不覺地流入腦中。“萊西經驗”的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萊西經驗”提出到現在將近30年過去了,在新時代依舊有新的生命力。《代村人的好日子》以報告文學的方式,生動、具象地描繪了“萊西經驗”的內涵。《代村人的好日子》是一篇很接地氣的短篇報告文學,充滿了煙火氣兒和人情味兒。鐵流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細節——當時自身經濟條件已經不錯的王傳喜要幹村支書,父親知道後很是不理解,但王傳喜的兩句實在話,讓早已感同身受的父親再次深刻意識到貧窮的本質問題,從而默認了兒子的舉動。《代村人的好日子》與《“萊西經驗”誕生記》可以看成鐵流對“萊西經驗”書寫的姐妹篇,前者以一個個典型的人物和故事具體詮釋新時代的“萊西經驗”,後者則是以一個人物周明金為線索溯源“萊西經驗”的初心和使命。鐵流在兩篇作品中將原生態的表達一以貫之,他善於抓取人物最精髓的畫面,用地道的語言還原故事,這使得他的報告文學作品保留了山東農村的原汁原味兒。 [22] 
還原歷史
報告文學是典型的意識形態實踐方式,歸根到底是用歷史的方式演繹思想,報告文學的責任不是告知人而是影響人,所以報告文學創作要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時代、對得起人民。《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是一個敍述歷史的作品,如何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係,如何還原歷史,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第一個難題。與老搭檔徐錦庚的再次合作,鐵流他們積累了《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的經驗,前期採訪、整理、收集時間長達一年。因為有了對非虛構性的追求和堅守——事實真實的靠近,以及情感真實的堅持,關於“現場”的矛盾得以解決,作品實現了文本在場和情感真摯。《國家記憶》最終呈現出各部分銜接無縫、結構合理、敍事引人入勝的狀態。它採用讓親歷者自己發聲的方式走進歷史真實,作家們的傾聽、記錄、組織和文學傳達,使得作品跨越了歷史邊界,將讀者帶進現場。這部“國家記憶”的近百位口述者們是作家的寫作對象,其中包括當年參加過《共產黨宣言》學習、至今仍健在的革命老人,以及戰爭中倖存下來的其他老人,有的都近百歲了。對報告文學創作者來説,他們做的也是歷史搶救工作。 [22] 
共情寫法
實現共情是鐵流報告文學創作的抓手。鐵流曾説,寫作《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時他幾度流淚。要讓打動他內心的東西引發讀者同情,一定要清楚那個力量的核心是什麼。作品開始於兩位世紀老人的對話,1975年全國人代會期間,北京人民大會堂休息室裏的周恩來與陳望道坐在一起,病中消瘦的周恩來緊握陳望道的手説到那本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找不到它,始終是我的一塊心病。於是,追尋這本偉大著作的傳奇歷程被開啓。作家用了雙關的寫法,一方面是寫《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之路,一方面他將通過作品帶領讀者一同走一遍《共產黨宣言》首譯本的找尋之路。鐵流通過兩條線索的同步敍述,一步步逼近探索,最後發現,人物力量的源泉原來就是《共產黨宣言》中寫到的共產黨崇高的理想與使命。 [22] 
縱橫結構
鐵流的報告文學較好地處理了縱橫結構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報告文學,為了追求一種所謂的大氣魄,總是在自己的文章中大打“歷史牌”,鋪陳羅列歷史,好顯得文章有容乃大。但這些文章的“歷史”描寫,往往不具備文本生命力,僅僅只是文章的一絲可有可無的點綴和花邊,其作用無非是嚇唬讀者而已。如此一來,文章的時間縱向就缺乏必要的長度,尤其是長篇報告文學,缺乏一種必要的宏闊感。而在敍事方面,許多報告文學作品的故事排列並無嚴謹的邏輯順序,往往善於平行羅列眾多聳人聽聞或者饒有趣味的段子,只是讓文章在某一敍事點上變得臃腫不堪,卻使得文章內容的縱深捉襟見肘。而鐵流的報告文學注意並規避了這個問題。在處理時間縱向問題上,他同樣將歷史引入他的敍述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引用的歷史高度參與了敍事的進程,甚至成為敍事的對象和內容。《中國驅逐艦備忘錄》一書,便將歷史(時間)作為主要線索,統攝全篇。在《中國民辦教育調查》一書中,鐵流也並不是單純地聚焦改革開放以來的民辦教育歷史,而是從民國的教育開始追溯,經過十七年直到改革開放,將民辦教育放在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教育的大歷史中進行觀照,因而能寫出民辦教育的重大戰略意義,氣魄足大。而在故事情節的橫向編排上,鐵流則取捨有度,彰顯了方家手筆之妙。鐵流的報告文學事例數量很少,卻非常典型,一個是一個,都是從採訪的眾多事例中篩選出來的最具有敍事説服力的“這一個”,讓故事服務於敍事,而不是讓故事本身躍出敍事系統,妥善處理了文章內部的結構問題。 [23] 
人物刻畫
鐵流善於寫“人”。人物刻畫的技術和效果,是衡量一個小説家的最重要的指標,對報告文學家而言也是如此。文學就是“人”學,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承載着文本的全部價值,將人物寫透了,文章的價值會自動發光。然而,鑑於報告文學的文體特殊性,寫人成為最具考驗性的一個環節。因為如何寫“人”,直接關係到紀實與虛構的關係。在一些報告文學作品中,人們常常看到人物在那裏喋喋不休地進行着心理對話,讀完之後不禁讓人捧腹——心理描寫幾乎是報告文學的禁忌,因為心理描寫過多,容易削減人物與事件的真實性。而真實性,是報告文學文體特徵的重要方面。而且,通過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是一種相當討巧的手法,以人物的靜滯的理念活動代替敍事動態進程,本身就體現了作家敍事才能上的膽怯和無能,這種手法,也早已為高明的作家摒棄。而鐵流在報告文學中寫人的辦法是直接的:敍事即寫人。他完全拋棄了心理描寫和側面描寫這些拙劣而省勁的技巧,而是始終將人物刻畫作為敍事的中心,將人物與事件緊緊捆綁在一起,在流暢而有效的敍事進程中刻畫人物。這種手法並不高明,但是真正貫徹起來——即讓所有的事件圍繞着主人公而展開,讓主人公活躍在幾乎所有的情節中——是很難的。鐵流的寫作,將敍事和寫人澆鑄在一起,敍事為了寫人,寫人構成了敍事,敍事是寫人的空間,寫人是敍事的靈魂。在《第一艇長》中,鐵流就運用了這種手法,全文篇幅不大且相當緊湊,緊緊圍繞第一艇長所經歷的各個大小事件展開敍事。由於艦艇軍事題材本來精彩,對第一艇長形象的刻畫和塑造更是有利,於是,在一次次動人心絃的軍事任務的敍述中,在不知不覺間,一個素質過硬、視死如歸、愛艇如命、國家至上的艇長形象便躍然紙上了。沒有枝枝杈杈,敍事的有效性令人驚訝,這就是敍事與寫人高度契合所產生的效果,也是鐵流報告文學最值得稱道的一筆。 [23] 

鐵流獲獎記錄

文學類
  • 2022-4    2021年度“中國好書”主題出版類圖書    《靠山》[38]     (獲獎)    
  • 2022-1    第二十三屆《當代》文學拉力賽2021年度總冠軍致敬“建黨百年”作品    《靠山》[24]     (獲獎)    
  • 2019-11    “中國有聲”——70年70部•優秀有聲閲讀文學作品    《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28]     (獲獎)    
  • 2014-9-13    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圖書獎    《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30]     (獲獎)    
  • 2014-8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11]     (獲獎)    
  • 2014    2014年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    《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25]     (獲獎)    
  • 2008-9    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    《支書與他的村莊》 [26]     (獲獎)    
  • 2007    首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    《支書和他的村莊》[27]     (獲獎)    
  • 2006-10-19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是誰感動我們”全國短篇報告文學徵文獎    《一箇中國普通士兵和他的模擬戰場》[37]     (獲獎)    

鐵流人物評價

鐵流寫了大量鄉村中支援革命、支持革命、嚮往新生活的女性,寫她們的病痛,她們的熱情,她們的苦樂,她們的偉大奉獻,非常讓人敬佩。(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評) [29] 
報告文學是“七分採訪,三分寫作”,鐵流採訪上千人,實地考察了每一個他筆下的人物,已經去世的,就採訪他們的後人,接觸到他們後來的人生故事。英雄的精神與革命的精神是代代相傳的,像雄偉的山脈一樣綿延不斷。(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評) [29] 
鐵流是當代報告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繼承了幾代報告文學作家關切現實、書寫時代的強烈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其對現實的感知與思考,往往能夠緊抓時代脈搏,真切反映了生活中值得關切的人物與歷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評) [29] 
鐵流作為當代報告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繼承了幾代報告文學人關切現實、書寫時代、強烈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更始終堅守“從心出發”的報告文學創作觀,不斷嘗試文體創新。他的作品跨越城市與鄉村、歷史與現實、文學與時代的時空邊界,逐步形成了鐵流式“發現-探索”的創作風格。(《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評) [22] 
鐵流早期的創作涉及詩歌、散文、小説,後來創作重心轉向報告文學領域,寫出了一大批反映社會進程的精品力作,尤其是近年來,鐵流沉入歷史深處,專注於革命題材,他有着近30年軍旅生涯,同時還是烈士的後代,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血液裏流淌着紅色基因”。這份自我認知讓他天然對革命題材有一種使命感。寫出了震撼人心的《國家記憶:一本〈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奇》《見證:中國鄉村紅色羣落傳奇》和最新的作品《靠山》。(《半島都市報》評)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