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拼音:jì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説文解字》篆文,形聲字,古字形從金竟聲,本義指可以經反射而映照出物體形象的金屬製品。在現代漢語中,“鏡”亦可指各種光學儀器,如顯微鏡、望遠鏡等。
[2]
- 中文名
- 鏡
- 拼 音
- jìng
- 繁 體
- 鏡
- 部 首
- 釒
- 五 筆
- QUJQ
- 倉 頡
- OPYTU
- 鄭 碼
- PSKR
- 筆 順
- 撇、橫、橫、橫、豎提、點、橫、點、撇、橫、豎、橫折、橫、橫、撇、豎彎鈎
鏡文字源流
編輯形聲字。篆文寫作圖1,左部是“金”字,這是形旁,最早的鏡子用金屬磨製,尤以銅製居多,所以“鏡”的意符是金;右邊的“竟”字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説文解字》説:“鏡,景也。”“景”是“影”的古字,段玉裁解釋説“景”是光線的意思,金屬遇光可反射物象,是為鏡的原理。“鏡”字的本義就是“鏡子”。
鏡子之所以能照見人影,是因為它的表面光滑、潔淨。所以“鏡”字又可以引申為形容詞明淨、潔淨。唐代詩人杜牧在《長安秋望》這首詩中説:“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意思是,深秋季節,萬物都披上了一層白霜,明淨的天空連一絲白雲也沒有。鏡子雖然能照出物體的形象,而且絲毫不差,但鏡中的影像畢竟不是真實的事物。所以又有“水中月,鏡中花”的説法,用來比喻虛幻而不可捉摸的事物。後來引申為成語“鏡花水月”。
[6-7]
鏡詳細釋義
編輯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鏡子;用來映照形象的器具。 | mirror | 《莊子·天下》:“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木蘭詩》:“當窗理雲鬢,掛鏡帖花黃。” (掛:一作“對”) | 明鏡;銅鏡 |
利用光學原理製成的用以改善視力或做光學實驗用的器具。 | lense; glass; scope | 徐珂《清稗類鈔·物品·寒暑表千里鏡》:“千里鏡於方匣上布鏡四,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外之影。” | ||
喻指平面光亮明淨之物。 | 盧照鄰《江中望月》詩:“鏡圓珠溜徹,弦滿箭波長。” 韓愈《寒食日出遊》詩:“宋玉庭邊不見人,輕浪參差魚動鏡。” | |||
喻指洞達世情、清正高潔的人。 | 《宋書·謝莊傳》:“以易限之鑑,鏡難原之才,使國罔遺授,野無滯器,其可得乎?” 韓愈《別知賦》:“物何深而不鏡,理何隱而不抽。” | |||
馬兩目中央的旋毛。 | 顏延之《赭白馬賦》:“雙瞳夾鏡,兩權協月。” | |||
形容詞 | 光亮,明淨。 | clear |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凡造物由水土,故江東宜紗綾、宣紙者,鏡水之故也。” | |
動詞 | 映,照。 | mirror | 《墨子·非攻中》:“鏡於水,見面之容。”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 |
照耀。 | 《北齊書·邢劭傳》:“仰惟高祖·孝文皇帝稟聖自天,道鏡古今。” 江淹《拜中書郎謝表》:“榮鬱兩臨,恩儆交鏡。” | |||
借鑑;鑑戒。 | 《墨子·非攻中》:“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張祜《洛陽感寓》詩:“須知此事堪為鏡,莫遣黃金漫作堆。” | |||
明察。 | perceive | 《淮南子·齊俗訓》:“五帝三王……抱大聖之心,以鏡萬物之情。” | ||
通“獍”。傳説中的惡獸。 | 元稹《與史館韓侍郎書》:“是以理平則為公為卿為鵷為鷺,世變則為蛇為豕為鏡為梟者,十恆八九焉。”一本作“獍”。 |
鏡古籍釋義
編輯鏡説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居慶切(jìnɡ)
鏡説文解字注
景也。
段注: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謂之鏡。此以疊韻為訓也。鏡亦曰鑑,雙聲字也。
從金,竟聲。
鏡廣韻
居慶切,去映見 ‖竟聲陽部(jìnɡ)
鏡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鏡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居慶切。音竟。《説文》:取景之器也。《玉篇》:鑑也。《釋名》:鏡,景也。言有光景也。《前漢·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又明也。《前漢·衞姬傳》:深説經義,明鏡聖法。
又石鏡,山名。《潯陽記》:石鏡山之東,一圓石縣厓,明淨照人見形。
又石名。《述異記》: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
又破鏡,獸名。《前漢·郊祀志》:人有言,古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注:祠祭以解罪求福,梟鳥食母,破鏡似貙食父,黃帝欲絕其類,故使百吏祠皆用之。
又姓。《姓苑》:漢河內令鏡斂,後唐同光中媵臣鏡新磨。
鏡字形書法
編輯鏡字形對比
鏡書寫演示
“釒”的第二筆是短橫,末筆㇙(豎提)一筆寫成。“釒”窄“竟”寬,頂部“釒”低底部“竟”低。“釒”第三筆橫起筆橫中線。“竟”,“立”主體居右上格;第三筆點在豎中線;末筆橫從“釒”側起筆,與“釒”首橫持平;“日”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日”下撇筆撇尖伸向“釒”下,乚(豎彎鈎)底部與撇尖持平。
[3]
鏡書法欣賞
鏡音韻集成
編輯鏡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i̯ăŋ | |
王力系統 | 陽 | k | iaŋ | |
董同龢系統 | 陽 | k | jăŋ | |
周法高系統 | 陽 | k | iaŋ | |
李方桂系統 | 陽 | k | jiangh | |
西漢 | 陽 | |||
魏 | 耕 | jieng | ||
晉 | 耕 | j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北魏後期北齊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齊梁陳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 | i̯ɐ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k | ǐɐ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 | jɐ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 | ia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 | jɐng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k | ǐaŋ |
鏡韻書集成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鏡 | 敬 | 梗 | 去聲 | 四十三映 | 見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居慶切 | kjɐŋ | |
集韻 | 敬 | 梗 | 去聲 | 四十三映 | 見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居慶切 | kiaŋ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勁 | 居慶切 | |||||||||
增韻 | 去聲 | 敬 | 居慶切 | |||||||||
中原音韻 | 敬 | 去聲 | 庚青 | 見 | 全清 | kiəŋ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庚青 | 葉經去聲 | |||||||||
洪武正韻 | 敬 | 去聲 | 十八敬 | 見 | 古 | 全清 | 居慶切 | kiəŋ | ||||
分韻撮要 | 敬 | 陰去 | 第七英影應益 | 見 |
鏡方言集匯
編輯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發音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ɕiŋ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ɕiŋ | 21 | 去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ɕiŋ | 5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ɕin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ɕin | 1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ɕin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ɕiŋ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tɕiŋ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tɕin | 412 | 陰去 | |
吳語 | 温州 | tɕiaŋ | 42 | 陰去 | |
湘語 | 長沙 | tɕin | 45 | 陰去 | |
湘語 | 雙峯 | tɕiɛn | 35 | 陰去 | 文讀 |
湘語 | 雙峯 | tɕiɒŋ | 35 | 陰去 | 白讀 |
贛語 | 南昌 | tɕin | 45 | 陰去 | 文讀 |
贛語 | 南昌 | tɕiaŋ | 45 | 陰去 | 白讀 |
客家話 | 梅縣 | kiaŋ | 52 | 去聲 | |
粵語 | 廣州 | kɛŋ | 33 | 陰去 | |
粵語 | 陽江 | kiŋ | 24 | 陰去 |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kɪŋ | 11 | 陰去 | 文讀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kĩã | 11 | 陰去 | 白讀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kĩã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keiŋ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kiaŋ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kiaŋ | 22 | 陰去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19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72
- 4. 鏡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5. 平水韻 二十四敬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9]
- 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625
- 7.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197-19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9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222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09.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26.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2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308.
- 14. “鏡”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