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中望月

鎖定
《江中望月》是唐代詩人盧照鄰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抒發望月懷念遠地親人的情思,首聯寫江上行舟望見月光,中間兩聯描寫夜晚月光鋪灑江面的景象,營造出真假難辨的境界,尾聯遙想親我之思,顯示出詩人深長相思之情。此詩為相思曲,寄情於景,自然流暢,靈動有韻。
作品名稱
江中望月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盧照鄰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江中望月作品原文

江中望月
江水向涔陽,澄澄寫月光
鏡圓珠溜澈,弦滿箭波長
沉鈎搖兔影,浮桂動丹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1] 

江中望月註釋譯文

江中望月詞句註釋

⑴涔陽:古代洲渚名。《楚辭·九歌·湘君》:“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地在今湖北荊江分洪區以西,地處南平、石首二縣與湖南津市交界地帶。
⑵澄澄:水清澈的樣子。寫:同“瀉”,即傾注。
⑶溜澈:光滑清澈。
⑷弦:滿月。陰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陰曆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弦滿,即不缺,為圓月。箭波:形容江水流動迅速有如飛箭。《慎子》:“河下龍門,流駛行箭。”
⑸沉鈎:沉到水裏的船槳。兔影:即月影。相傳月亮中有玉兔。
⑹浮桂:浮動的船。桂,桂木船。丹芳:紅色的桂木放出的香氣。
⑺延照:廣照,普照。
⑻沾裳:浸濕、浸染,指淚水打濕了衣裳。 [1]  [2]  [3]  [4-5] 

江中望月白話譯文

江水舒緩地朝着涔陽流去,水清見底,月光如水與江水一起流淌。
圓圓的月亮掛在中天,既照出水面晶瑩的水珠,又映出水面細長的波紋。
不停地划槳使得水中的月影輕輕晃動,漂行的桂木紅船散發出清新的幽香。
在這月光朗照的相思之夜,想那千里之外的妻子也如我一樣淚水打濕了衣裳。 [2] 

江中望月創作背景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盧照鄰離開四川趕赴洛陽,坐船順長江而下,途經襄陽。此詩敍述船駛離三峽後,剛進入湖北管轄地時遇見的美妙夜景。 [5] 

江中望月作品鑑賞

江中望月整體賞析

這首詩抒發望月懷念遠地親人的情思。前兩句起總領全詩的作用,旨在引出月光,“澄澄寫月光”一句雖然平鋪直敍,但韻味無窮。“澄澄”寫出月光與江水的澄澈,“寫”字則將月光普照千里的氣勢展示了出來,並帶有一種動態之美。接下來的四句,詩人以夜晚月光鋪灑江面這一清秀壯麗的景色為背景,營造出一種真假難辨的境界。詩人先後將月亮比作鏡子、滿弓,運用比喻和想象的表現手法,將夜空中的明月與江水中的月影進行對比,而“珠溜”“箭波”“搖”“動”等字眼,為這幅深沉靜美的月景圖帶來了動感,寫出了月影在江中晃動的清澈、明淨的形象。結尾兩句,詩人想象相隔千里之遙的親人像自己思念他們一樣也在思念着自己,更加顯示出詩人深長的相思之情。此時,詩人已近洛陽,離目的地越來越近,見到親人的渴望越來越迫切,這種心情也在詩句中得到了體現。此詩為相思曲,詩中對月亮進行了描摹,比喻與想象相結合,以動襯靜,寄情於景,自然流暢,靈動有韻。 [3]  [5] 

江中望月名家點評

原泊頭市文化局局長、中國詩詞學會會員範鳳馳《新選唐詩》:這首詩寫江中之月,寫月下之水,抒相思之情。把月光寫得清麗雋秀,把水流寫得舒緩軟蕩,從而透出月景下人的思鄉之情,景物的靜美正襯托出人的思情沉重。全詩寫得沉穩情深,委婉動人,讓讀者在欣賞優美的景物時受到感染。 [2] 

江中望月作者簡介

盧照鄰(約632—695),唐代詩人,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北京市)人,為“初唐四傑”之一。曾任鄧王李元裕府典籤,繼調任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困,辭官,住太白山中。後來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自投潁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因鄧王謀反武則天,受株連入獄,出獄後身染惡疾,生活十分艱辛,常靠乞藥乞錢為生,故他的詩多憂苦憤激之辭。其作品對當時的詩歌創作有一定影響。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幽憂子集》。 [6] 
參考資料
  • 1.    孫建軍.全唐詩選注.北京:線裝書局,2002:169
  • 2.    範鳳馳.新選唐詩.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7-8
  • 3.    任國緒.初唐四傑詩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128-130
  • 4.    周蒙.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1).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89-190
  • 5.    高芸.只為大唐添錦色 初唐四傑詩詞賞析(下).北京:應急管理出版社,2022:214-216
  • 6.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