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酹江月·淮城感興

鎖定
《酹江月·淮城感興》是南宋詞人張紹文創作的一首詞。作者來到淮河岸邊的一座小城,登高北望,痛感故都淪沒,中原未復,不禁悲憤滿懷。他認為雖然邊關暫時平靜無事,但戰爭並未結束,失地尚待收復,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感到不滿,又對自己壯志難展感到不平。全詞以設問句提出問題,以生動的比喻闡明問題,以迴旋往復的曲調表達感情,詞意揚抑交替,加強了藝術感染力。
作品名稱
酹江月·淮城感興
作    者
張紹文
創作年代
南宋
出    處
《江湖後集》
作品體裁

酹江月·淮城感興作品原文

酹江月·淮城感興
舉杯呼月,問神京何在?淮山隱隱。撫劍頻看勳業事,惟有孤忠挺挺。宮闕腥羶,衣冠淪沒,天地憑誰整?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
雖是幕府文書,玉關烽火,暫送平安信。滿地干戈猶未戢,畢竟中原誰定?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風長嘯,夜深霜露淒冷 [1] 

酹江月·淮城感興註釋譯文

酹江月·淮城感興詞句註釋

⑴酹(lèi)江月:詞牌名,即“念奴嬌”。以蘇軾念奴嬌·中秋》為正體,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⑵淮城:淮水邊的城市,疑指壽州(今安徽壽縣),漢代淮南王劉長劉安父子曾在此建都,宋代屬淮南西路。一説江蘇淮安。
⑶舉杯呼月:語出唐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呼,問。
⑷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
⑸淮山:指八公山,位於壽山附近。相傳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同登此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成仙。隱隱:朦朧悽迷的樣子。
撫劍:按劍。
孤忠:忠心耿耿卻得不到支持。挺挺:正直的樣子。
⑻宮闕腥羶(shān):指汴京陷落敵手,一片污穢。宮闕,古時帝王所居宮門有雙闕,故稱宮殿為宮闕,此指汴京皇宮。腥羶,穢惡的氣味,亦特指羊身上的惡味。金人為遊牧民族,食羊,故云。
⑼衣冠淪沒:指故國衣冠文物蕩然無存。衣冠,古代士以上的人戴冠,衣冠連稱,謂士以上的服裝。後引申指世族、士紳,也用來象徵文明傳統。
⑽天地:代表國家。憑:依靠。
⑾一枰(píng)棋壞:喻指戰爭失利,中原淪陷。枰,原指棋盤,此以棋局喻時局。
⑿著(zhāo)數:一作“着數”,下棋落子的路數。宜緊:慎重考慮。
⒀幕府文書:指前方軍事長官所發出的公文。幕府,將帥在外的營帳。
⒁玉關烽火:代指前線的戰報。玉關,即玉門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漢唐時曾為邊關,故多代指邊關前線。烽火,古代邊塞設烽火台來傳遞信號,白天放煙(稱烽),夜間放火(稱燧),合稱烽燧。如邊境無事,每日初夜亦放煙傳信,稱作“平安火”,此指後者。
⒂戢(jí):收藏,引申為止息。這句是説戰爭還沒結束。
⒃畢竟:到底。
⒄“拂拭”句:借到月中拂拭山河影指整頓中原山河。山河影,月中陰影。宋何薳春渚紀聞》七《辨月中影》:“王荊公言:‘月中彷彿有物,乃山河影也。’”
⒅“夜深”句:明指深夜氣温下降,暗喻時代氛圍淒涼。 [2]  [3-5] 

酹江月·淮城感興白話譯文

舉起酒杯,呼問明月,故都汴京究在何處?可月色朦朧,唯見淮山影影幢幢。我撫拭利劍,頻頻相看,胸中激盪着建立功勳的豪情,然而空懷一腔抱負,徒有忠心耿耿。皇室宮殿充斥着腥羶之氣,京城的衣冠文物也已蕩然無存。中原失地,誰去收復,誰去重整?國家大事猶如弈棋,棋成劣勢,應付的策略招數更要小心謹慎。
雖然前方傳來通報戰事的文書,玉關的烽火不息,暫時總是説時局平靜。滿地戰火煙塵尚未平息,淪陷的中原誰能平定?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駕霧騰雲,上天驅除籠罩山河的陰影。我心中不平高呼長嘯,夜色沉沉,寒風陣陣,霜重露冷。 [2]  [6] 

酹江月·淮城感興創作背景

因作者生平不詳,很難確定此詞作於何時。考《全宋詞》將張紹文詞編在朱埴之後,朱埴乃寶祐四年(1256)第一甲第十六人,則此時距宋室南渡已有百年。端平元年(1234)蒙古滅金後,矛頭轉向南宋。淮水是當時對峙的前線,作者在淮水邊的城市目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在積弱中坐銷歲月,遙想久未收復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寫下了這首詞。 [1]  [7] 

酹江月·淮城感興作品鑑賞

酹江月·淮城感興文學賞析

《酹江月》即《念奴嬌》,音節高亢激切,適宜抒寫豪壯和惆悵的感情。圍繞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負,開篇三個問句,起語不凡。“舉杯呼月”,仿效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的浪漫奇情,而將五言詩句縮成四言,更加精煉和剛勁有力。作者舉杯高聲問明月:“神京何在?”問月的舉動本身已充分表現了滿腔受壓抑之情無人傾訴。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欽俘死異域,多年來和戰紛紜,至今仍是故土久違。作者的悲憤之情,溢於言表。在高問“神京何在”這種高昂激越的句子之後接上“淮山隱隱”,悽迷之情寓於悽迷之景。“撫劍頻看勳業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頻看”與“惟有”突出問題的嚴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頻”字是描述愛國志士為恢復中原這個“勳業”,與在朝的昏君佞臣苟安偷生,悉成對比;“惟有”二字是點睛之筆,志士仁人為恢復中原,頻頻“看劍”,而報國無門。詞的第一小段就表現出了語氣和詞意的跌宕起伏。“宮闕腥羶,衣冠淪沒”,作者直用事實來設問,自汴京失守後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蕩然無存,面對佔領者肆意橫行,作者悲憤填膺,發出正氣凜然的一聲高問:“天地憑誰整?”此句一出,詞的意境升高,作者的這個“誰”,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千千萬萬愛國志士。作者清醒地認識到時局已壞,危機四伏,行將一發而不可收拾。所以,他大聲疾呼:“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將岌岌可危的時局比作形勢不妙的棋局。棋局不好,必須出“手筋”,出“勝負手”,絲毫不容緩懈。這一比喻鮮明生動,正是對當時苟且偷安的執政者的當頭棒喝。
詞的上片用“問神京何在?”“天地憑誰整?”將政治形勢與任務擺出,並以救棋局為例生動地説明應採取緊急措施。下片則針對存在的問題,發出第三問:“畢竟中原誰定?”這是作者“感興”的頂點,同時表明自己的態度與苦悶。“雖”“暫”,都是點睛之筆,揭露南宋朝廷醉生夢死,不圖匡復。“幕府文書”,指前方軍事長官所發出的公文;“玉關烽火”,代指前線軍中的訊息。現在雖都“暫送平安信”,前方暫告平靜無事,但干戈未止,戰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窺伺江南,這種安寧只是一種假象,是火山爆發前的安寧。然而,當朝權貴不理睬收復失地的主張,不啓用抗戰人才,反而壓制民氣,因此,作者在“滿地干戈猶未戢”之後發出“畢竟中原誰定”之問,其聲頗帶悲悒氣氛,流露出一個愛國者為國家生死存亡的憂愁,同時也暗含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表面上,“畢竟中原誰定”一句與上片的“天地憑誰整”文義略同,但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在“天地憑誰整”基礎上的詞意遞進,加深思想感情。“定”字是重筆,給朝廷指出嚴峻的現實:如果南宋不恢復失去神京和中原,就會讓蒙古人佔領。“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山河影,傳説月中陰影原是地上山河之影。這裏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現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強烈願望。最後兩句則另換意境,亦照應首句。儘管作者幻想“飄然直上”,去掃除陰霾,但無法擺脱污濁可憎的現實的羈束。由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不禁使人鬱悒侘傺,迸發的感情受到壓抑,於是“倚風長嘯”,傾吐悲憤怨氣。“夜深霜露悽緊”則透露出嚴酷的時代氛圍,結尾仍是扣人心絃的。
從藝術特點上來看,這首詞像是一篇用詞的形式來寫的政治論文。語言方面,以設問句提出問題,以生動的比喻闡明問題,不施脂粉,但言簡意賅,如壯士彈劍,散逸豪邁倜儻之氣。前人寫詞大多先求有精彩的開頭,承接比較和緩,換片時再求突起,通常這樣能使詞顯得有波瀾,有起伏,避免平鋪直敍。這首詞作者卻另闢蹊徑,不是採用大起大伏的筆勢,而是將懸河瀉水般的感情用一揚一抑、小起小伏,迴旋往復的曲調表達出來。以詞調本身中因輕重、長短、高低相間而產生的節奏,配以詞意上的揚抑交替,加強了藝術感染力。 [1]  [7] 

酹江月·淮城感興名家點評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喻朝剛分類兩宋絕妙好詞》:詞人以下棋為喻,希望當權者趕快採取對策,尋求出奇制勝的“着數”,只有這樣才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詞語樸實,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 [5]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歐明俊豪放詞三百首》:詞人清醒地看到暫時平安的表象背後危機四伏的現實,希望統治者抓緊時機,起用抗戰人才,挽救國家頹勢,澄清中原,重整河山。詞中議論風生,頗具遠見卓識。 [8] 

酹江月·淮城感興作者簡介

張紹文,字庶成,南徐(今江蘇鎮江)人。張榘之子。《江湖後集》卷十四載其詞四首。 [1] 
參考資料
  • 1.    夏承燾,唐圭璋,繆鉞,葉嘉瑩等撰寫. 宋詞鑑賞辭典 5[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1923-1925.
  • 2.    劉揚忠等主編. 唐宋詞精華分卷[M]. 北京:朝華出版社, 1991:1196-1197.
  • 3.    馬興榮,劉乃昌,劉繼才主編. 全宋詞 廣選·新注·集評 5[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7:18-19.
  • 4.    谷聞編注. 豪放詞[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4:337.
  • 5.    喻朝剛,周航主編. 分類兩宋絕妙好詞[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54-155.
  • 6.    郭彥全編著. 歷代詞今譯[M].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325-326.
  • 7.    王步高主編. 愛國詩詞鑑賞辭典[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505-507.
  • 8.    歐明俊編著. 豪放詞三百首[M]. 成都:巴蜀書社, 200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