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綰

鎖定
鄧綰(1028年-1086年),字文約,成都雙流(今屬四川)人。北宋大臣,文人。 [2] 
鄧綰早年舉進士,為禮部第一,任方員外郎。熙寧三年(1070年),通判寧州。條上時政數十事,以為宋興百年,當事更化。召對,除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同知諫院,獻所著《洪範建極錫福論》,遷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事。五年,擢御史中丞,加龍圖閣待制,遷翰林學士。王安石去位,頗附呂惠卿,及王安石復相,又劾呂惠卿、章惇以取諛安石,神宗謂其奸回,斥知虢州。逾歲,為集賢院學士、知河陽。元豐中,知荊南府,歷知陳、陝、永興、青、鄧諸州軍。元祐元年(1086年),鄧綰卒,年59歲。 [2] 
鄧綰著有《治平文集》三十卷、《翰林制集》十卷、《西垣制集》三卷、奏議二十卷,雜文詩賦五十卷,今已佚。《全宋文》卷一六三四收其文一卷。 [2] 
文約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地
成都府雙流縣
出生日期
1028年
逝世日期
1086年
主要成就
攀附王安石和呂惠卿
主要作品
《治平文集》《翰林制集》《西垣制集》
本    名
鄧綰

鄧綰人物生平

鄧綰諂媚王安石

鄧綰舉進士,為禮部第一。累擢職方員外郎
北宋熙寧三年(1070)冬,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通判。鄧綰上書奉承當政的王安石,還寫信歌頌他,極其佞諛。王安石將鄧綰推薦給宋神宗,驛召對慶州(今甘肅慶陽)有西夏入侵,鄧綰敷陳甚悉。宋神宗問王安石及呂惠卿,以不識對。宋神宗曰:“王安石,今之古人;呂惠卿,賢人也。”鄧綰退見王安石,欣然如素交宰相陳昇之馮京以鄧綰熟練邊事,囑咐王安石致齋,復使鄧綰任寧州知州。鄧綰聞之不樂,誦言:“急召我來,乃使還邪?”有人問:“君今當作何官?”鄧綰説:“不失為館職。”“得無為諫官乎?”鄧綰説:“正自當爾。”次日,果然改任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在京的鄉人皆笑且罵,鄧綰曰:“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同知諫院。獻所著作《洪範建極錫福論》,帝曰:“《洪範》,天人、自然之大法,朕方欲舉而措諸天下,矯革眾敝。卿當堲淫朋比德之人,規以助朕。”鄧綰頓首曰:“敢不力行所學,以奉聖訓。”
熙寧四年(1071),遷侍御史知雜事、判司農寺。司農寺管理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政,王安石藉助鄧綰以威眾。鄧綰罷免呂公著謝景温所置推直官主簿,而提拔蔡確唐坰御史
熙寧五年(1072)春,擢御史中丞,加龍圖閣待制,遷翰林學士。王安石免官後,鄧綰頗附呂惠卿。王安石復任宰相後,鄧綰欲彌前跡,於是告發呂惠卿置田華亭事,呂惠卿出知陳州。又論三司使章惇協濟其奸,出知湖州

鄧綰奸佞被貶

鄧綰考慮王安石失勢,乃上言宜錄王安石子及婿,仍賜第京師。宋神宗以語王安石,王安石曰:“鄧綰為國司直,而為宰臣乞恩澤,極傷國體,當黜。”鄧綰又薦彭汝礪為御史,王安石不悦,遽自劾失舉。宋神宗謂鄧綰操心頗僻,賦性奸回,論事薦人,不循分守,貶官虢州知州。一年後,為集賢院學士、知河陽
元豐年間,以待制荊南陳州陝州,徙永興軍,改青州。奏言歲大稔,鬥粟五七錢。宋神宗知其佞,令提舉官酌市價以聞。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鄧州。
元祐初年,徙揚州言者論其奸,改滁州,未離鄧州而卒,年五十九。 [1] 

鄧綰個人作品

著有《治平文集》30卷、《翰林制集》10卷、《西垣制集》三卷、奏議20卷,雜文詩賦50卷(《宋史·藝文志》七),今已佚。《全宋文》卷1634收其文一卷。事蹟見《宋史》卷329本傳。

鄧綰史料記載

《宋史 卷三百二十九·列傳第八十八》 [1] 

鄧綰親屬成員

長子:鄧洵仁,官至尚書右丞
次子:鄧洵武
參考資料
  • 1.    宋史列傳卷八十八  .幼兒教育網[引用日期2021-05-29]
  • 2.    曾棗莊主編.李文澤,吳洪澤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