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緣型人格障礙

(病症名)

鎖定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以及行為的不穩定為特徵的心理疾病。疾病發病原因複雜,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病理生理、神經生化以及社會心理等方面。目前已發現先天遺傳、兒童期虐待、早期不良環境等對BPD的發病有影響。家系調查顯示,如果家庭中有BPD患者,親屬的患病率高於一般人羣。此病主要是從兒童後期或青春期開始發病,初級醫療服務環境中的患病率約為6%,在精神衞生門診患者中約為10%,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約為20%,整體平均患病率為1.6%。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多樣,包括嚴重的抑鬱焦慮、精神病性特徵、偏執觀念或軀體關注等。此病通過遺傳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兒童期虐待或早期處於不良環境,但這不是一種傳染疾病。
此病的治療難度較大,患者在治療中經常不依從醫囑。儘管如此,克服這些挑戰並針對每個患者的特殊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患者的症狀有可能得到改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依據現有的研究成果,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發現和命名歸功於醫學界對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以及行為的不穩定這一一系列相關疾病症狀的深入研究和發掘。但在全明解析此病的病因和詳細機制這方面,醫學界的研究工作還在進行之中。
中醫病名
邊緣型人格障礙
就診科室
精神科
多發羣體
成年早期人羣,尤其是女性
常見病因
先天遺傳,兒童期虐待,早期不良環境
常見症狀
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問題,自我形象問題,衝動行為,嚴重抑鬱,焦慮,精神病性特徵,偏執觀念或軀體關注
傳染性
是否遺傳

邊緣型人格障礙疾病介紹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的存在是有爭議的,有人否認這一障礙的存在,認為其不是人格障礙的亞型。在中國,因為《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人格障礙沒有這一亞型,所以一段時間內對此疾病的診斷出現困難,在臨牀上常被誤診為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神經症等。ICD-10、DSM-Ⅳ中認為存在這一診斷所代表的障礙,認為其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和情感的不穩定,並有明顯的衝動性的普遍模式,可有自傷行為,也可出現一過性的精神病性症狀,而這種情況應該是在童年或青春期就開始的,不是成年以後才出現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存在一定的難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與其他精神障礙的共病率高,尤其是與情感障礙有較高的伴發率,可高達50%。

邊緣型人格障礙病因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目前有關研究尚未得出明確結論。有關研究多集中在遺傳、病理生理、神經生化、社會心理因素等方面,目前已發現先天遺傳、兒童期虐待、早期不良環境等對該病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顯著影響,家系調查表明,親屬中有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患病率高於一般人羣,而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如在邊緣型人格障礙個體的一級血緣親屬中,該病比普通人要常見5倍。
  • 病理生理因素
大腦發育成熟延遲可能會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而且神經影像學研究結果顯示該病患者可能存在大腦皮質成熟的延遲。感染、中毒、孕期及嬰幼兒期的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蛋白質、脂類和維生素的供應,出生或嬰幼兒時期的腦損傷和病毒感染等是大腦發育不成熟的原因。
  • 神經生化因素
神經遞質是完成腦內信號傳遞的重要載體,其活動的正常與否影響着人們的精神活動。杏仁核過度反應、前額葉抑制降低、前額葉控制的5-羥色胺釋放減少可能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衝動攻擊性閾值較低相關。
  • 社會心理因素
童年的生活經歷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該病的形成可能和遭受的有害環境有關,如撫養者不恰當的懲罰、嬰兒期沒有得到滿足、家庭創傷事件、父母親存在精神疾病等,這種不良環境容易引起嬰兒的自我發展缺陷或者異常發展,使其內心遭遇到多種衝突,反映為兒童瓦解性的依附關係或者焦慮,為了適應這些心理困難,往往會使用原始防禦機制來適應生活,從而又進一步強化了邊緣型人格病理性,久之成年後發展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狀

邊緣型人格障礙屬於人格障礙的一種類型,起病於兒童後期或青春期,主要表現為紊亂的自我身份認同、不穩定快速變化的心境、顯著的分離焦慮、衝突的親密關係、衝動性、應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狀、持久空虛感和厭倦感及自傷自殺行為等。
典型症狀
  • 情緒不穩定,表現為可能在上一刻好爭論,下一刻就變得抑鬱,強烈的憤怒爆發常導致暴力或“行為爆炸”。在衝動行為被人評判或阻止情況下,極易誘發上述表現。
  • 人際關係不穩定,與人關係要麼極好,要麼極壞,幾乎沒有持久的朋友。害怕被拋棄,不能忍受孤獨,瘋狂地尋找伴侶,無論自己是否滿意。這種強烈及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可能會導致連續的情感危機,並可能伴有一連串的自殺威脅或自傷行為。
  • 自我形象、目的及內心的偏好常常是模糊不清或扭曲的,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因而自尊心不足,常有持續空虛感,挫折耐受性低。
  • 行為不計後果,事先進行計劃的能力很差,易衝動。
  • 有時會有短暫的應激性精神病性症狀,但和精神分裂症不同,一般比較輕微,歷時短暫,多頻繁發生真正、想象、被拋棄的恐懼中,可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表現為真實感和個體認同出現偏離所致的人格解體和非真實感,但同時現實檢驗能力又相對保存,也有一些患者出現偏執症狀和分離症狀。

邊緣型人格障礙就醫

當發現患者頻繁處於不穩定狀態如煩躁不安、易激惹、焦慮,並且受困於人際關係如親密關係,有物質濫用、危險駕駛、賭博、自傷等衝動行為時,應及時就醫,家屬也應及時瞭解情況並帶其去精神心理科就醫。

邊緣型人格障礙就診科室

精神心理科

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依據

邊緣型人格障礙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沒有明確的的起病時間,不具備疾病發生髮展的一般過程。患者有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自我意象和情緒,也具有明顯的衝動行為,確診應至少具備以下症狀的五條:
  • 認同紊亂:不穩定自我意象或自我意識明顯而持久。
  • 恐懼被拋棄:瘋狂努力地避免現實或想象中被拋棄。
  • 情緒不穩:由於明顯的情緒反應而出現情緒不穩,比如發作性的煩躁不安、易激惹或焦慮,通常持續幾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 空虛:有長時間的空虛感。
  • 憤怒:出現不適當的強烈憤怒,或難於控制憤怒,比如頻繁發脾氣、經常生氣、反覆出手打人。
  • 衝動:至少兩項潛在自我毀損的衝動行為,比如消費、性、物質濫用、危險駕駛、暴食等。
  • 緊張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模式顯得不穩定而強烈,在理想化與價值否定極端化這兩極中劇烈變化。
  • 反覆自殺:有反覆自殺行為、自殺姿態或威脅,或自殘行為。
  • 發作性偏執:有短暫的與應激相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症狀。

邊緣型人格障礙相關檢查

邊緣型人格障礙主要通過臨牀訪談和測定人格的量表進行評估,具體如下:
  • 臨牀訪談
屬於傳統的經典檢查手段,即通過直接詢問當事人或知情者相關情況而進行人格評估。
  • 評估量表測評
包括人格功能水平量表、DSM-V人格量表等,從身份認同、防禦機制、客體關係的質量、攻擊性和道德價值觀等多個維度根據分數判定患者人格損害程度。

邊緣型人格障礙鑑別診斷

邊緣型人格障礙需要與抑鬱症雙相障礙人格改變、其他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相鑑別,具體如下:
  • 抑鬱或雙相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常和抑鬱症或雙相障礙共病,如果符合診斷標準,兩者都可以被診斷。由於邊緣型人格障礙跨界別的表現可能類似於抑鬱症或雙相障礙的發作,如果沒有明確記錄的起病早、病程持久的行為模式,應避免僅根據跨界別的表現而做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額外診斷。
  • 人格改變
人格改變是由於軀體疾病、精神障礙、顱腦損傷等各種疾病所引起的人格異常,鑑別要點是疾病進程與人格異常症狀出現的先後次序,人格改變均是出現在各種疾病之後,有明確的發病時間,患者疾病之前的人格特徵在正常範圍之內。
  • 其他人格障礙
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等,可能會由於一些共同特徵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相混淆。鑑別的要點在於其他各類人格障礙有更符合的診斷標準,比如偏執型人格障礙也會對微小刺激報以憤怒的反應,但其有相對穩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對缺少自我損害性、衝動性及遭遺棄的顧慮等特徵。
  •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具有幻覺、妄想、言語散亂、行為紊亂或緊張症行為等精神病性症狀,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精神病性症狀往往比較輕微,多發生在頻繁地對真正的或想象被拋棄的恐懼中,通常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現實檢驗能力相對完整,據此可進行鑑別。

邊緣型人格障礙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以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為主要手段,藥物治療僅在伴發抑鬱和短暫精神病時使用,女性患者經前出現抑鬱症狀或抑鬱加重者,可給予碳酸鋰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藥物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常伴有抑鬱、焦慮、人際關係敏感、軀體化反應、偏執、敵對等心理問題,因此,適當配合藥物治療可以減輕某些特定症狀的嚴重程度,但藥物並不能改變人格結構。另外,注意由於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 抗抑鬱藥物
5-HT能抗抑鬱藥物能改善抑鬱、焦慮情緒,也可減少患者對拒絕的敏感性。
  • 抗精神病藥物
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可用於控制憤怒、敵對和短暫的精神病症狀發作。
  • 抗焦慮藥物
常用的抗焦慮藥物是苯二氮䓬類藥物,可用於治療激越和焦慮。
  • 抗癲癇藥物
抗癲癇藥物可以用來控制衝動行為,可以改善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整體功能。
  • 碳酸鋰
鋰鹽對患者的憤怒情緒及自殺症狀可能有效,對反覆發作的抑鬱症也有預防發作的作用。

邊緣型人格障礙其他治療

  • 心理治療
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可採用辨證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移情焦點療法、圖示療法等多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形式上可以是個別治療,也可以是小組治療。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患者看到“全好”或“全壞”這些極端之間的中間地帶,將自我和他人的積極看法與消極看法整合起來,形成更為具體的觀點,以此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矯正不良習慣。
  • 家庭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與父母、配偶等家庭成員關係密切,該病患者的家庭互動往往存在兩種極端,要麼過分強烈的糾纏粘連,要麼過分冷漠和疏離,因此加強正常溝通、改善家庭環境的同時,家屬也有必要進行治療,改變家庭成員間的病態羈絆。

邊緣型人格障礙預後

邊緣型人格障礙病程較長,相關治療有助於偏激、自殺、抑鬱等行為的矯正,但由於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患者的預後欠佳,人格特徵可隨着年齡增長有所緩和,但往往會持續終生。
併發症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容易併發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如表演型、依賴型、反社會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礙,而且由於心理影響,可出現抑鬱或雙相障礙。
參考來源: [1-8] 
參考資料
  • 1.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五版.人民衞生出版社,2010,6 :652-655,665-666.
  • 2.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張道龍譯.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53-656.
  • 3.    (美)布徹,(美)米內克,(美)胡利著,異常心理學第1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32-435.
  • 4.    郝偉,陸林.精神病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205-209.
  • 5.    週會爽.實用精神疾病診治與護理[M].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81-183.
  • 6.    胡佳,仇劍崟.人格障礙診斷與評估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0(8):1143-1147.
  • 7.    董婧.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8):92-95.
  • 8.    章新瓊.全國普通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學類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