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逄安

鎖定
逄安,字少子,琅琊郡東莞(今山東沂水)人。新朝末年起兵,與樊崇聯合,他們在泰山、北海一帶進行鬥爭,屢破新莽軍。劉盆子稱帝之後,任左大司馬。後率軍攻漢中延岑,先勝後敗,奔還長安。赤眉軍被劉秀擊敗後,投降被赦,安置在洛陽,後與樊崇圖謀出逃,被殺。
本    名
逄安
少子
所處時代
新朝末年、東漢初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琅琊郡東莞
逝世日期
27年
主要成就
參與創建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
官    職
左大司馬

逄安人物生平

逄安投身赤眉

王莽末年,民不堪命,天下大亂,天鳳五年(公元18年),琅琊郡(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莒縣人人樊崇聚集100名饑民在莒縣(今山東省沂莒縣)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在樊崇的影響下,逄安與東海郡的徐宣、謝祿楊音分別聚眾響應,共有數萬之眾,他們合兵一處,投奔樊崇,共推樊崇為帥,號稱“赤眉軍”。 [1] 

逄安轉戰四方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逄安等人投靠樊崇之後,先隨樊崇率領部隊在泰山整頓一個時期,又殺回莒地,攻縣城未下,轉戰姑幕(今諸城西部)。天鳳六年(公元19年)赤眉軍大敗田況統領的官兵,殲敵萬人,隨之乘勝重返泰山,後又到東海郡的南城(今棗莊市北)屯駐休整。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命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10萬大軍前往鎮壓。赤眉軍與官兵相遇成昌(今山東東平西),展開激戰,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王匡逃跑,廉丹被殺。隨後赤眉軍橫掃山東、河南一帶。 [2] 
這時劉玄的“更始”政權在洛陽建立,派使招撫樊崇。樊崇與徐宣、逄安、謝祿、楊音等二十多人跟着使者去洛陽覲見劉玄,都被封為列侯。由於受到劉玄的歧視與排斥,樊崇、徐宣等人乘劉玄遷都長安之機,潛回軍營。 [3]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軍大軍西進。進入潁川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攻佔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南下宛縣(今河南南陽市);一部由徐宣、謝祿等率領,攻拔陽翟(今河南禹縣),西至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 [4]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為了攻佔長安,赤眉軍分兵兩路,分別從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和陸渾關(今河南宜陽東南)向關中進軍。劉玄得報,急命定國上公王匡、將軍成丹守武關,抗威將軍劉均守備河東、弘農。不久,樊崇、逢安打破了武關,穿越了秦嶺北上,進入弘農郡。徐宣、謝祿、楊音等人也進軍弘農,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兩路會師,在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閿鄉(今河南閿鄉東南)連敗更始軍。 [5] 

逄安位列三公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軍進抵華陰(今陝西華陰東),立劉盆子為帝,建元建世。大封百官居,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將領中自將軍楊音以下都封為列卿。 [6]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九月,逄安等人隨樊崇率軍攻破長安,推翻更始政權。

逄安杜陵之敗

赤眉軍在推翻更始帝劉玄僅四個月後,因糧食補給困難,不得不暫棄長安,向隴(今甘肅莊浪東南)就食。建武二年(公元26年)九月,又因隗囂的襲擊及大雪阻擋,回軍再入長安。而此時更始政權的宛王劉賜命令李寶、延岑率部進駐右扶風,屯紮在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伺機覬覦長安。逄安以左大司馬身份帶領十餘萬人馬進攻劉賜、李寶、延岑聯軍,延岑與李寶合兵在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與攔截逄安,雙方激戰,逄安將延岑、李寶打得大敗而逃,殲敵數萬,延岑收拾散卒退走。突圍不成的李寶被迫投降逄安,但他秘密派人告訴延岑回軍再戰,他將做內應。於是延岑回軍再戰,逄安帶領本部人馬空營迎擊。當逄安戰疲欲回營休息時,見營中盡樹白旗,部下士卒見此大亂,奪路回走,延岑趁機追擊,赤眉軍死傷十餘萬,逄安僅與數千人退回長安。 [7-8] 

逄安投降劉秀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連環畫《得隴望蜀》插圖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主力20餘萬人終因補給斷絕,棄長安東歸。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崤底(崤山谷地)被劉秀的大將馮異所敗,樊崇率餘部10幾萬人折向東南,又被劉秀親率重兵包圍於宜陽,赤眉諸將忽遇大軍,驚震得不知如何是好,被迫投降。 [9] 
劉秀下令將樊崇、徐宣、逄安、楊音、謝祿等三十餘位赤眉首領之罪全部赦免,將他們全部安置在洛陽定居。還賞賜給他們每人一處宅院,良田二頃。 [10] 

逄安謀叛被殺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天,樊崇、逄安密謀逃出洛陽,召集舊部東山再起。事泄被處死。 [11] 

逄安人物評價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天禍人國,延安盜起,揭竿嚮應,所在縱橫,亦猶樊崇弄兵於莒而逄安、徐宣引眾相附,韓拔陵聚黨於沃野而二夏、豳、涼叛者蜂發。此雖同惡相濟,實繁有徒,良亦鋌而走險,短於撫御也。 [12] 

逄安史書記載

後漢書》、《東觀漢記》、《後漢紀》均有事蹟記載。

逄安爭議

在有的史籍記載上,逄安的籍貫也記作東宛,而《漢書·地理志》關於琅邪郡下屬的縣只有東莞縣,沒有東宛縣,所以應是誤筆。 [13]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琅邪人樊崇起兵於莒,觽百餘人,轉入太山,自號三老。時青、徐大飢,寇賊蜂起,觽盜以崇勇猛,皆附之,一歲閒至萬餘人。崇同郡人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人,復引從崇。
  • 2.    《後漢書》共還攻莒,不能下,轉掠至姑幕,因擊王莽探湯侯田況,大破之,殺萬餘人,遂北入青州,所過虜掠。還至太山,留屯南城。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擊之。赤眉遂大破丹、匡軍,殺萬餘人,追至無鹽,廉丹戰死,王匡走。崇又引其兵十餘萬,復還圍莒,數月。赤眉遂寇東海,與王莽沂平大尹戰,敗,死者數千人,乃引去,掠楚、沛、汝南、潁川,還入陳留,攻拔魯城,轉至濮陽。
  • 3.    《後漢書》會更始都洛陽,遣使降崇。崇等聞漢室復興,即留其兵,自將渠帥二十餘人,隨使者至洛陽降更始,皆封為列侯。崇等即未有國邑,而留觽稍有離叛,乃遂亡歸其營。
  • 4.    《後漢書》將兵入潁川,分其觽為二部,崇與逄安為一部,徐宣、謝祿、楊音為一部。崇、安攻拔長社,南擊宛,斬縣令;而宣、祿等亦拔陽翟,引之梁, 擊殺河南太守。
  • 5.    《後漢書》更始二年冬,崇、安自武關,宣等從陸渾關,兩道俱入。三年正月,俱至弘農,與更始諸將連戰克勝,觽遂大集。
  • 6.    《後漢書》徐宣故縣獄吏,能通易經。遂共推宣為丞相,崇御史大夫,逄安左大司馬,謝祿右大司馬,自楊音以下皆為列卿。
  • 7.    《後漢書》漢中賊延岑出散關,屯杜陵,逄安將十餘萬人擊之。
  • 8.    《後漢書》延岑及更始將軍李寶合兵數萬人,與逄安戰於杜陵。岑等大敗,死者萬餘人,寶 遂降安,而延岑收散卒走。寶乃密使人謂岑曰:“子努力還戰,吾當於內反之, 表裏合勢,可大破也。”岑即還挑戰,安等空營擊之,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 立己幡旗。安等戰疲還營,見旗幟皆白,大驚亂走,自投川穀,死者十餘萬,逄 安與數千人脱歸長安。
  • 9.    樊崇起義  .山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4-08-23]
  • 10.    《後漢書》乃令各與妻子居洛陽,賜宅人一區,田二頃。
  • 11.    《後漢書》其夏,樊崇、逄安謀反,誅死。
  • 12.    明史記事本末  .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8-23]
  • 13.    《後漢紀》按範書劉盆子傳注引東觀記曰:“‘逄’音龐。安字少子,東莞人也。”又漢書地理志琅邪郡只有東莞縣,無東宛,故據改。又“逄”原誤作“逢”,據黃本逕改。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