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逃(讀táo)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 [2]  本義是逃亡。後又引申為躲避,還引申為離開的意思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táo
部    首
五    筆
iqpv(86版)qipi(98版)
倉    頡
ylmo
鄭    碼
wvrd
筆    順
341534454
字    級
一級字(編號1588) [1] 
平水韻
平聲四豪 [4] 
部外筆畫
6
統一碼
基本區 U+9003
四    角
32301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總筆畫
9
注音字母
ㄊㄠ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 字源演變流程圖
“逃”字最初見於戰國時期文字。戰國時期這個字有兩種寫法(圖1、圖2)。圖2與圖1相比,變得更加的規整。隨後發展到《説文》中的小篆文字時期,字形與戰國時期文字相比變得更加的寬闊,有人説字形變成這樣是為了逃跑,但並沒有確實的資料記載。到漢代文字時期(圖4),字形已接近於現代楷書書寫。後面便沒有很大變化,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逃字是形聲兼會意字,形旁聲旁,表音。字形左邊很像路和腳,意思是逃走;右邊為“兆”,代表字音。同時,“兆”有徵兆的意思,這裏是説人看到危險的徵兆後才會逃離。本意為逃亡。現在,“逃匿”“逃敵”“逃遁”等沿用的都是“逃”的本義。此外,這個詞還可以引申為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如“逃税”。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áo
動詞
逃走,逃跑,迅速離開對自己不利的事物或環境。
run away;escape
許由逃之。——《莊子·外物》
恆侯體痛,使人索 扁鵲,已逃 秦矣。——《韓非子·喻老》
處於逃。——《韓非子·內儲説上》
逃未及遠。——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
脱身以逃。——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逃越;逃犯;逃軍逃兵
逃避,迴避
escape;evade
少則能逃之。——《孫子·謀攻》
今我逃楚, 楚必驕,驕則可與戰矣。——《左傳·襄公十年》
無所逃於天地間。——清·黃宗羲《原君
逃税;逃債;逃學;逃避
藏,隱匿
hide

離開
leave
罷鋤用又廢,戀鄉不忍逃。——唐·司馬札《鋤草怨
叛,離,由於關係破裂而脱離
break away from
醉中往往愛逃禪。——唐·杜甫《飲中八仙歌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徒刀切
亾也。從辵兆聲。 [6] 

説文解字注

亡也。亡逃互訓。
從辵兆聲。徒刀切。二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陶。《説文》:亡也。《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注:謂有罪逃亡之人也。
又《廣韻》:避也,去也。《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注:謂讓位而逃也。《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
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記·高祖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注:音逃。《前漢·燕王澤傳》:跳驅至長安。
又葉田黎切。音題。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集韻》:逃,俗作迯,非是。 [8] 
古文釋義

字形書法

異體字

逃字異體字 逃字異體字 [3]

字形對比

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3]

書寫演示

逃字書寫筆畫 逃字書寫筆畫 [9]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d
au
董同龢系統
ɔ̂ɡ
周法高系統
d
aw
李方桂系統
d
agw
兩漢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u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u
擬音/王力系統

d
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âu
擬音/陳新雄系統

ȡʰ
ɑu [10-11]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徒刀切
dʰɑu
集韻

平聲
𩫚

開口呼
全濁
徒刀切
dɑu
韻略


平聲





徒刀切

增韻


平聲





徒刀切

中原音韻

陽平
蕭豪



次清

tʼɑ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徒勞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濁
徒刀切
d‘du/d‘au

分韻撮要
𡍼

陽平






[11-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