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路六侍御入朝

鎖定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借聚散離合之情,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寫送別之情,後四句寫別時之景。全詩跌宕起伏,一氣運轉,脈絡貫通,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作品名稱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送路六侍御入朝作品原文

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於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1] 

送路六侍御入朝註釋譯文

送路六侍御入朝詞句註釋

⑴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不可詳考。
⑵童稚:兒童,小孩。四十:一作“三十”。
⑶後會:後相會。
⑷忽漫:忽而,偶然。別筵(yán):餞別的筵席。
⑸不分:猶言不滿、嫌惡的意思。一説不料。一作“不忿”。
⑹生憎:猶言偏憎、最憎的意思。於:一作“如”。
⑺劍南:劍南道,唐朝置,以地區在劍閣之南得名。無賴:無聊。謂情緒因無依託而煩悶。
⑻觸忤(wǔ):冒犯。 [1]  [2]  [3] 

送路六侍御入朝白話譯文

與兒時舊友分別了四十年,此間的杳無音信令我們都感到茫然失落。時間是這樣久,誰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會合?
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
現在我不去讚美桃花秀麗的如錦緞一般,卻反而憎惡柳絮比棉花還要白。
我惱怒劍南的春色無賴,是因為它冒犯了我這個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於我和朋友後會無期,離懷難遣。

送路六侍御入朝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前一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變,避亂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這年正月,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死。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動亂不寧的時局並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暢想,很快就破滅了。當時,杜甫有一些朋友由梓州回長安,他作詩送行,説道:“飄零為客久,衰老羨君還。”(《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帝鄉愁緒外,春色淚痕邊。”(《泛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因寄岑中允參範郎中季明》)自傷留滯,情見於詞。此詩送別童年老友,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2]  [3] 

送路六侍御入朝作品鑑賞

送路六侍御入朝整體賞析

此詩開頭一句,表明路六侍御是杜甫兒時的舊友。作此詩時,杜甫五十一歲,四十年前,他們都在十歲左右,正是竹馬童年。詩人用“童稚情親四十年”完滿地表現出童年夥伴那種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四十年”,在這裏不僅點明分別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時代的友情,並不隨着四十年漫長歲月的遷流而歸於淡忘。正因為如此,下句説,“中間消息兩茫然”。在兵戈滿地,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裏,朋友間失去聯繫,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無從問訊,故有“茫然”之感。而這種心情,彼此間是相同的,所以説“兩茫然”。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的久,沒能想到會有重新相見的一天。所以説“忽漫相逢”。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當故交敍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忽漫相逢是別筵”,在“相逢”和“別筵”之間着一“是”字,使會合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筆力千鈞,直透紙背。
從過去到重逢,聚散離合是這樣的迷離莫測;從分別懸想將來,詩人把感慨集中地寫在“更為後會知何地”這句話裏。這是全詩的主腦。它包涵有下列兩重意思:路六侍御這次離開梓州,回到長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滿腹心事。他設想:“倘若今後能和路六再度相見,這地點又將在哪裏?自己能不能夠也被召還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從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歷程,從這次和路六的聚散離合,詩人懂得了亂世人生,有如飄蓬泛梗,一切都無從説起。這是就空間而言的。從時間方面來説,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四十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相見時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為後會”,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説後會無期,而是以詰問語發出詠歎,體現出他的嚮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寫送別之情,詩人由“過去”想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它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着寫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為後會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峯,劈空飛來。但實際上,“更為後會”,就已逆攝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詩人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後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説,是突接。由於這樣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瀾,把詩人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鬱蒼涼,百端交集。就下文來説,這是在一聯之內的逆挽,也就是顛倒其次序,用上句帶動下句。由於這樣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如果沒有詩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在詩歌藝術上深湛的造詣,也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詩的後四句寫景,另起了一個頭,頸聯和頷聯似乎毫無相干。其實,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髮出來的。尾聯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也就是詩人“別筵”的眼前風光。“桃紅似錦”,“絮白於棉”,這風光是明豔的,而詩偏説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由於後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頸聯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為綰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紐帶,把情景融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詩的整體。全詩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詩句的措辭,脈絡的貫通,則又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2] 

送路六侍御入朝名家點評

範晞文:“不分桃花紅似錦”,“惜君只欲苦死留”……一皆化俗為雅,靈丹點鐵矣。(《對牀夜語》)
王嗣奭:四十年相知,後會不可期,而相逢即別,真不可堪,寫得曲折條達。“桃花”“柳絮”,尋常景物,句頭添兩虛字,桃柳遂為我用。(《杜臆》)
金聖嘆:別四十年而得會,會卻是“別筵”,奇絕事。於“四十年”前插“童稚情親”,於今日後插“更為後會”字,奇絕筆。“桃花紅勝錦,柳絮白於綿”,豈覆成詩?詩在“不忿”、“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筆。固知文貴章法。(《杜詩解》)
吳喬:“童稚情親”篇,只前二聯,詩意已足,後二聯無意,以興完之。義山《蜀中離席》詩,正仿此篇之體。(《圍爐詩話》)
吳喬:(少陵七律)更有異體如“童稚情親”篇,只須前半首,詩意已完,後四句以興足之。去後四句,於義不缺;然不可以其無意而竟去之者,如畫之有空紙,不可以其無樹石人物而竟佔之也。(《答萬季野詩問》)
何焯:結句得體存味。先起“別”字,屈折有力(“更為後會”句下)。(《義門讀書記》)
查慎行:第四句方入題,何等纏綿委婉!(《初白庵詩評》)
仇兆鰲:朱瀚曰:始而相親,繼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別,此一定步驟也。能反覆照應,便覺神彩飛動。及細按之:“後會”無期,應“消息茫然”;“忽漫相逢”,應“重雅情親”;“無賴”,即花“錦”絮“綿”;“觸忤”,即“不分”“生憎”。脈理之精密如此。(《杜詩詳註》)
楊倫: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難,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氣滾注,只如説話,而渾成不可及。無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為後會”二句下)。(《杜詩鏡銓》)
譚宗:忽倒提一句,以出“送”義,有勢得情,此雖運筆之妙,而構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近體秋陽》)
李鍈:第三句插入“後會”,再轉到“別筵”,便覺活脱流轉,化盡板滯之氣。(《詩法易簡錄》)
紀昀: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來。(《瀛奎律髓匯評》)
許印芳:中四句皆用虛字裝頭,亦是一病。(《瀛奎律髓匯評》)
高步瀛:吳曰:起四句幾跌幾斷,第三句倒插一語尤奇。四句入題有神。五、六以下尤為凌空倒影之筆。“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寫愁也。五、六、七三句轉為第八句,鋪寫作勢,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別筵”,旋即撇開,至末始倒煞“酒邊”、“愁人”等字,神光離合,極排闔縱橫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橫絕古今,專在離奇變化,如此等篇,尤宜尋討。(《唐宋詩舉要》) [4] 

送路六侍御入朝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7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45-546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42-643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175-1176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