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友人入蜀

(唐代李白詩作)

鎖定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中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於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全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入舒緩,尾聯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裏,筆力開闔頓挫,風格清新俊逸,後世譽為“五律正宗”。
作品名稱
送友人入蜀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題    材
送別詩

送友人入蜀作品原文

送友人入蜀
見説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1] 

送友人入蜀註釋譯文

送友人入蜀詞句註釋

⑴見説:唐代俗語,即“聽説”。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蠶叢,傳説中的古代蜀國開國君王。
⑵崎嶇:道路不平狀。
⑶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
⑷雲傍馬頭生:雲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
⑸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即棧道,因是由秦入蜀之路,故稱。
⑹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指人生仕途的榮枯進退。
⑻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西漢蜀郡人,隱居不仕,曾賣卜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 [2-3]  [4] 

送友人入蜀白話譯文

聽説從這裏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着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3] 

送友人入蜀創作背景

這首詩送友人入蜀之處在秦地,當為唐玄宗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詩人當時受到朝廷權貴的排擠。 [3]  [4]  [5] 

送友人入蜀作品鑑賞

送友人入蜀整體賞析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説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説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裏只是平靜地敍述,而且還是“見説”,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
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迴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雲氣依傍着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雲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着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岩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緻,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説,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
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李白瞭解他的朋友是懷着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啓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着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藴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説”“見説”入題,着力虛擬誇説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蜀道難》充滿想象與誇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蜀道難》着意於“難”,寓情於“憂”,詩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復呼再嘆,呼前應後,將蜀道開闢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於“送別”,歸結於“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誇説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説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由險峻奇詭而優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機。全詩起承轉合皆緊貼詩題,敍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4]  [5] 

送友人入蜀名家點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太白此詩,雖陳、杜、沈、宋不能加。 [6] 
明代高棅唐詩正聲》:氣清裁密,五六音節直似戛石鏗絲。 [6]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胡元瑞曰:結句更精。亦真亦幻(“山從”句下)。 [6]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用蜀事貼切。末二句達生之言。 [6]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三、四語佳,第未秀聳。 [6]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説唐詩》:蜀中奇險,太白生於其間,與之相習。尚畏行之難,今送友人入蜀,即以“崎嶇”相告,“山從”二句,是承上“崎嶇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6]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三、四奇,故五、六可平。五、六平,故七、八必奇。太白五律多率易,結語尤甚。如此合作者,集中亦不多得。 [6]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前四句一氣盤旋。 [6]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奇語傳出“不易行”意。“籠秦棧”“繞蜀城”,以所經言之。結用蜀人恰好。 [6]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卷一:此五律正宗也。李夢陽曰:“疊景者意必二,闊大者半必細”,極得詩家微旨,此詩頷聯承接次句,語意奇險,五、六則穠纖矣。頷聯極言蜀道之難,五、六又見風景可樂,以慰征夫,此兩意也。一結翻案,更饒勝致。 [6]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山從”二句,奇景奇情。 [6]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評:三、四警削語,時出句尤異。五、六秀潤矣。“籠”字字法最高。因入蜀即舉及君平,當非硬入。 [6]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曰:起渾雄無跡。又曰:能狀奇險之景,而無艱深刻畫之態(“山從”二句下)。又曰:牢騷語抑遏不露(末二句下)。 [6]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説》:蜀中之棧道峽江,雄奇甲海內,惟李、杜椽筆足以舉之。李詩上句(按指“山從人面起”),言拔地高峯,忽當人而言,見山之奇也。萬山環合,處處生雲,馬前數尺,即不辨徑途,見雲之近也。……以雄奇之筆,狀雄奇之景,是足凌駕有唐矣。 [6] 
近代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一片神骨,而鋒芒不露。 [6] 

送友人入蜀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2
  • 2.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374
  • 3.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8-639
  • 4.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35-136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12-313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80-681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