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退戰

鎖定
《退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裏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取退卻方式以免遭敵打擊的問題。它認為,在敵眾我寡、地形不利,且難以力爭勝的條件下,應當迅速退卻,不與敵人決戰。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實力不受損失。
中文名
退戰
出    處
百戰奇略
解    釋
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取退卻方式
拼    音
tuì zhàn

目錄

退戰作品簡介

本篇《退戰》與前篇《進戰》,是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面,闡明瞭採取進攻和退卻兩種不同作戰方式的主要依據條件,力戒戰爭指導者既要善於“見可則進”,又要善於“知難而退”。敵情和地形條件的不同,作戰方式亦應不同。兩篇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這裏已經包含有“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作戰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退戰作品賞析

退戰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爭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誠如兵法所説:“作戰中確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曹爽奉命率軍討伐蜀國司馬昭徵蜀將軍而隨同前往,穿越駱谷後,進駐於興勢山。蜀將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馬昭提出建議説:“蜀國大將軍費禕如果佔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蜀將費禕果然領兵迅速搶佔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

退戰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法曰:“知難而退。”①
三國魏將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谷④,次於興勢⑤。蜀將王平⑥乘夜襲擊,昭令堅卧不動,平退。昭謂諸將曰:“費禕⑦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禕果馳兵趨三嶺⑧爭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⑨

退戰註釋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孫。字昭伯。魏明帝時,官至武衞將軍。明帝病重之時,拜其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司馬懿受遺詔同輔齊王曹芳。後因與司馬懿爭權被殺。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説,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態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徵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可見,隨爽攻蜀者並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④駱谷:狹谷名。位於今陝西周至縣西南,谷長四百餘里,地勢險要,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
⑤興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興元”,今據史校改。興勢,即興勢山,位於今陝西洋縣北。
⑥王平:蜀將。馬本及各本作“王琳”,《晉書·文帝紀》作“王林”,皆誤。今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和《資治通鑑·魏紀六》校改。
⑦費禕:蜀將。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字文偉。蜀後主時,任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推重,拜為參軍、司馬。亮卒,禕為後軍師。蔣琬秉政後,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
⑧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西南之駱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