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民賬本

鎖定
《農民賬本》是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永祿。
書    名
農民賬本
作    者
侯永祿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10月
頁    數
490 頁
定    價
33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簡裝
ISBN
978-7-02-009490-5

農民賬本內容簡介

農民賬本 農民賬本
選取了侯永祿自1948年到2004年57年間記錄的部分家用賬。除了“前言”和“後記”,《農民賬本》一書的主體部分按年代順序排列,每年度的具體內容分為三個方面:(1)本年度的家用賬;(2)本年度家用賬的有關照片;(3)本年度的家用賬説明。每年的家用賬後面,附有侯永祿6個子女侯引玲、侯勝天、侯西玲、侯豐勝侯萬勝、侯爭勝撰寫的“家用賬説明”。“家用賬説明”裏包括:當年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主要是國內農業方面的狀況;當年陝西合陽縣的政治經濟形勢,主要是路井地區的經濟狀況;當年家庭的變化與現狀,主要是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經濟狀況。一部《農民賬本》,記錄了渭北高原上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走過的悲喜交雜、苦樂相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一個封建、閉塞、後的關中農村怎麼樣一步步走向文明、開放和繁榮,被稱為“五十七年柴米油鹽,半個世紀國計民生圖”。也許,從那些柴米油鹽的交換中,從那些元角分釐的計算中,從那些個十百千的數列中,從那些橫豎撇捺的漢字中,你可以瞭解到中國農民家長裏短的真實生活,你可以聆聽到中國農村蹣跚前行的沉重腳步,你可以窺見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曲折道路,你可以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你可以領悟到中國…… [1] 
《農民賬本》是陝西合陽農民侯永祿農民五部曲”中的第五部,38.5萬字,選取了侯永祿自1948年到2004年記錄的部分家用賬。每年的家用賬後面,附有侯永祿6個子女侯引玲、侯勝天、侯西玲、侯豐勝侯萬勝、侯爭勝撰寫的“家用賬説明”。《農民賬本》,記錄了渭北高原上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走過的悲喜交雜、苦樂相伴的風雨歷程,讓人們可以瞭解到中國農民家長裏短的真實生活,聆聽到中國農村蹣跚前行的沉重腳步,窺見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曲折道路,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農民賬本》,見證了陝西關中農村怎麼樣一步步走向文明、開放和繁榮。從那些柴米油鹽的交換中,從那些元角分釐的計算中,從那些個十百千的數列中,從那些橫豎撇捺的漢字中,可以瞭解到中國農民家長裏短的真實生活。被稱為“五十七年柴米油鹽,半個世紀國計民生圖”。

農民賬本作者簡介

侯永祿(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學,陝西省合陽縣路井鎮路一村五組農民。他6歲時去私塾讀書,1944年高小畢業後進入合陽縣簡易師範,1949年畢業回鄉務農。1954年路井農業合作社成立,擔任會計。195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曾任生產隊政治隊長、大隊毛澤東思想學校負責人、民辦教師、大隊合作醫療站負責人、大隊支部副書記兼革委會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大隊管理委員會主任。1984年至2001年,擔任路一村義務郵遞員

農民賬本目錄

1948年家用賬説明
1948年家用賬
1949年家用賬説明
1949年家用賬
1950年家用賬説明
1950年家用賬
1951年家用賬説明
1951年家用賬
1952年家用賬説明
1952年家用賬
1953年家用賬説明
1953年家用賬
1954年家用賬説明
1954年家用賬
1955年家用賬説明
1956年家用賬説明
1957年家用賬説明
1957年家用債務賬
1958年家用賬説明
1958年家用賬
1959年家用賬説明
1960年家用賬説明
1961年家用賬説明
1961年家用賬
1962年家用賬説明
1962年家用賬
1963年家用賬説明
1963年家用賬
1964年家用賬説明
1964年家用賬
1965年家用賬説明
1965年家用賬
1966年家用賬説明
1966年家用賬
1967年家用賬説明
1967年家用賬
1968年家用賬説明
1968年家用賬
1969年家用賬説明
1969年家用賬
1970年家用賬説明
1970年家用賬
1971年家用賬説明
1971年家用賬
1972年家用賬説明
1972年家用賬
1973年家用賬説明
1973年家用賬
1974年家用賬説明
1974年家用賬
1975年家用賬説明
1975年家用賬
1976年家用賬説明
1976年家用賬
1977年家用賬説明
1977年家用賬
1978年家用賬説明
1978年家用賬
1979年家用賬説明
1979年家用賬
1980年家用賬説明
1980年家用賬
1981年家用賬説明
1981年家用賬
1982年家用賬説明
1982年家用賬
1983年家用賬説明
1983年家用賬
1984年家用賬説明
1984年家用賬
1985年家用賬説明
1985年家用賬
1986年家用賬説明
1986年家用賬
1987年家用賬説明
1987年家用賬
1988年家用賬説明
1988年家用賬
1989年家用賬説明
1989年家用賬
1990年家用賬説明
1990年家用賬
1991年家用賬説明
1991年家用賬
1992年家用賬説明
1992年家用賬
1993年家用賬説明
1993年家用賬
1994年家用賬説明
1994年家用賬
1995年家用賬説明
1995年家用賬
1996年家用賬説明
1996年家用賬
1997年家用賬説明
1997年家用賬
1998年家用賬説明
1998年家用賬
1999年家用賬説明
1999年家用賬
2000年家用賬説明
2000年家用賬
2001年家用賬説明
2001年家用賬
2002年家用賬説明
2002年家用賬
2003年家用賬説明
2003年家用賬
2004年家用賬説明
2004年家用賬

農民賬本前言

父親侯永祿,是陝西省合陽縣路井鎮路一村一位普通的農民。自上世紀30年代末以來,他利用學習、生活、工作、勞動之餘,寫日記,撰家史,記隨筆,建賬本,存家書,剪貼報刊,60多年如一日,積累了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父親記錄的家用賬,則是其中獨具原生態史料特色的一部分。
父親的家用賬,具體從哪一年建立,我們不得而知。由於年代久遠,時光流逝,不少賬本的外觀略有發黃。據母親講,1946年農曆五月十六日她和父親結婚時,家裏已經有專門記載來往債務的賬本了。現存的家用賬中,最早的一本始於民國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48年。那時,父親年僅17歲,正在合陽縣簡易師範上學讀書。最晚的一本止於2004年。這時,父親年已74歲,住在路井老家,且患病在身。計算下來,父親的家用賬,最少記了57年。在這將近60年的時間裏,家庭的每筆收入,每項開支,每次往來,父親都要詳細入賬。大到成百上千,小到一分兩分,進進出出,分分釐釐,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父親的家用賬,現存的有40本之多。從書寫格式上,1948年到1959年的賬本,基本上為舊時的宣紙,採用了從右往左寫的古代傳統的漢字記述形式;1960年到2004年的賬本,基本上為普通的新聞紙,採用了從左往右寫的標準規範的表格記述形式。在賬本來源上,極個別是從商店購買的,一部分是父親自己刻印的,而絕大部分是兒女們為父親打印製作的。記賬用的筆,也不盡相同,一小部分用毛筆,絕大部分用鋼筆,也有用圓珠筆的。然而無論哪一本,哪一頁,哪一筆,都散發着泥土的芬芳,踩踏着歷史的腳步,記錄着社會的變遷。
在1951年家用賬的前面,父親提出了記賬的“十大注意點”:(1)要以農曆為記日標準。(2)要以大寫為可靠數字。(3)收支不管多少都要記。(4)實物貸幣折麥附側。(5)要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最低限度亦應收支平衡。(6)日期數字用途要記明。(7)字跡要工整醒目。(8)隨收隨記,隨支隨記。(9)可酌情按季總結。(10)定要如上實行。從1960年開始,父親採用了標準規範的表格賬本,記賬的日期便以公曆為標準,所用數字也不用大寫的漢字,而改用簡單明瞭實用的阿拉伯數字了。另外,隨着貨幣交換作用的逐步擴大,“實物貸幣折麥附側”的情況也越來越少了。
2005年3月13日,父親因病不幸去世,享年75歲。為了讓他爺爺生前留下的珍貴文字資料不至於明珠暗投,正在北京電影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長孫侯亮,利用課餘時間,奔波於好多個出版社之間。2006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慧眼識珠,24萬字的《農民日記》與讀者見面,好評如潮。2007年,《農民日記》榮獲第九屆共青團中央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文化作品獎。同年,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購買了《農民日記》的電影改編權,並聘請著名編劇蘆葦以父親為原型,創作了電影劇本《歲月》。此後,該書又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為“農家書屋”的重點出版物。2011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高瞻遠矚,52萬6千字的《農民家書》得以出版,讀者讚譽有加。2012年1月,《農民家書》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之一,被《中國新聞出版報》評為“2011年度十大暢銷圖書”之一,又被推薦為“農家書屋”的重點出版物。隨後,中央電視台10頻道“讀書”欄目對《農民家書》做了專題介紹,並請著名的專家學者做了精彩的點評。2012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情有獨鍾,在專門立項出版父親的《農民家史》之後,又將《農民賬本》納入2012年的出版計劃之列。
早在2011年12月,勝天便將父親的40本家用賬全部拍成數碼照片,共計1217張。2012年3月到5月,豐勝、萬勝根據勝天拍攝的數碼照片進行《農民賬本》初稿的電腦錄入,並按照WORD文檔格式保存。錄入的過程中,嚴格遵循客觀、真實、完全忠實於父親家用賬的原則,不做任何修正與更改。即使是父親記賬中存在的一些疏誤,也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5月初,電腦錄入工作全部結束,勝天、豐勝、萬勝、爭勝對錄入的《農民賬本》進行全面校對。6月初,兄弟姐妹6人開始分工,按照年代順序逐年撰寫“家用賬説明”。初稿完成後,由勝天進行最後的統稿。
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瞭解當時國家的經濟形勢,我們引用了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官方網站公佈的國家有關的經濟數據。其中包括:“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全國工業總產值”、“全國農業總產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本年度通貨膨脹率”等,以便和父親家用賬的有關數據加以參照、對比。
遺憾的是,父親存留的全部家用賬中,1955年、1956年、1959、1960年這4年的賬本卻缺失了,1957年和1958年的賬本也只有簡單的幾筆“債務賬”。究竟是父親在這幾年間沒有記賬,還是記了賬而賬本丟失了呢?經過認真分析我們肯定地認為,父親這幾年是記了賬的,但賬本在“文革”中丟失了。理由有四:
  1. 1948年到1954年這7年間,父親的家用賬沒有間斷;1961年到2004年這44年間,父親的家用賬也沒有間斷。父親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可以推斷,1955年到1960年這6年間,父親的家用賬也應該不會間斷。
  2. 1958年的家用賬裏有“結轉五七年賬”的記錄,由此可知1957年父親是記了賬的。1961年1月6日的家用賬裏有“上年轉來32.83元”的記錄,由此可知父親1960年是記了賬的。而1957年和1958年更是保存下了一些“債務帳”。
  3. 在《農民家史》137回裏,父親提及到缺失1955年到1960年家用賬一事:“上午,爭勝又幫助父親整理尋找以往的日記和賬本,發現缺少1955年到1960年的資料。晚上看電視《卷席筒》……”
  4. 根據母親的回憶,父親記家用賬,幾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間斷過。“文革”中,父親整天擔心紅衞兵造反派破四舊”,便將自己的日記隨筆、賬本等今天藏在這裏,明天藏在那裏。這樣看來,這幾年的家用賬極有可能在藏匿、轉移的過程中丟失了。
對於1955年到1960年這幾年間缺失的家用賬以及無法獲取的家用賬照片,只好選用父親“家史”、“隨筆”的有關材料作了相應的補充。應當加以説明的是:
  1. 家用賬裏的日期,一般指的是記賬的日期,而不是指收入或支出發生的日期。
  2. 1948年到1950年的家用賬裏記錄的內容主要是實物而不是現金;1951年到1954年的家用賬裏記錄的內容既有實物也有現金,而以現金為主。1949年到1954年家用賬裏的人民幣指的是我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
  3. 1951年到1953年的家用賬原稿裏,父親所用的數字是漢字的大寫。為了讓讀者閲讀方便,錄入時採用了漢字的小寫。1956年之前的家用賬原稿裏,父親所用的漢字是繁體字,也為了讀者閲讀方便,錄入時採用了簡體字。
  4. 家用賬裏記載的,主要是父母親經手的家庭收支情況,不包括兒女們各自的小家庭。父母親外出旅遊、去兒女家居住,各項開支均由兒女負擔,故不納入家用賬記載的範疇。由子女為父母支付的一些日常開支,也不在家用帳上顯示出來,包括一些衣物、食品、電話費、醫藥費以及收音機錄音機、影碟機、電視機、煤氣灶、取暖爐等大型用品的開支。
引玲 勝天 西玲 豐勝 萬勝 爭勝
2012年8月26日
附:編輯補記
在本書整理出版過程中,限於篇幅,暫不能把賬本所有原稿全部附上,在徵得家屬同意後,大部分年份選取一部分,讓讀者窺斑知豹。個別年份,如1948—1960年,賬本內容較簡略,因而全部編排進來。相對於賬本的巨大史料價值而言,這種做法實在是忍痛割愛,我們爭取在不久的將來,能把賬本全貌呈現給讀者。另全部賬本時間跨度將近60年,期間相關幣制計量單位、數字用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保持賬本原貌,全書沒有根據國家相關標準進行統一。特此説明。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農民賬本相關資料

1. 著名《財經》雜誌2012年第35期將《農民賬本》一書推薦給讀者。
本書取材於侯永祿的40多本家用賬目。全書記錄侯家這個渭北高原上的農村家庭,在57年間所走過的風雨歷程和艱辛道路,於柴米油鹽的記錄中展現中國農民真實而苦難的生活。這些賬本具有深刻的時代印記,比如1948年的賬目記錄了給解放軍“管飯”“送軍鞋”的花銷,1954年則記錄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買國債”,1966年有“買語錄”“請毛主席像”等支出。
2. .新華網:《農民賬本》:普通的農村家庭的風雨歷程。 [1]  鳳凰網新民網和訊網、丹東新聞網、今晚報、寧夏電視台網站、新華網河南頻道、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網站、中國日報網站、文登網、北方企業網、南報網、平頂山新聞網、揭陽日報全文轉載。
3. 2013年3月13日《農民賬本》榮登新華網讀書頻道首頁。
4.百道網報道了《農民賬本》。
5.豆瓣網介紹《農民賬本》。
6.博庫網介紹《農民賬本》。
7. 收藏《農民賬本》的圖書館:北京市公共圖書館、温州市圖書館
8. 《德州日報》2013年3月18日介紹了《農民賬本》。
9.温州市圖書館收藏了《農民賬本》
10.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收藏了《農民賬本》(2本)
11. 七一書院網2013年3月18日報道了《農民賬本》
12. 論文網2012年第37期向讀者推薦《農民賬本》。
《農民賬本》榮登新華網讀書頻道首頁 《農民賬本》榮登新華網讀書頻道首頁
13. 《農民賬本》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2014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在推薦的545種文化類圖書中位列12。

農民賬本相關評論

《農民賬本》 深刻地打上了特定時期的歷史烙印:1948年解放戰爭給解放軍“管飯”、“送軍鞋”;1951年抗美援朝為前線“捐糧捐款捐物”;1954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買國債”;1966年“文革”時期“買語錄”、“請毛主席像”、“徒步串聯”;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上大學”;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6年“轉商品糧户口”;1988年“交村鎮提留籌款”;2004年“土地補貼22元”……
《農民賬本》真實地記錄了農民階層的苦難生活:1961年的3個月裏,一個8口人的大家庭,全部收入僅有可憐的3.5元,全部支出也不過區區的22.08元; 1月6日,父親“春節給小孩子,0.1元”。當時兄弟姐妹5人,大的不過11歲,小的只有1歲,壓歲錢每人平均不到2分錢。平時父母養了幾隻雞舍不得吃雞蛋,要靠“賣雞蛋”換回一點點收入。直到1985年,家用賬裏才有了“買雞蛋”的字樣……
《農民賬本》全面地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1978年買了一輛149.18元的自行車;1985年“蓋了新院子門口的3間高背廈子”;1989年“買電視機、電視機天線等1771元”;1990年北京旅遊“給9個孫子買衣服83元”;1996年“付馬天佑捐資助學200.00元”,改氟工作圓滿完成,村裏通上了自來水;2000年安裝電話,“5月20日買煤氣罐”;2004年父母全年現金總收入12288.3元……
品一壺陳年老酒,讓人回味無窮;賞一幅中外名畫,讓人拍案叫絕;讀一首盛世華章,讓人蕩氣迴腸。翻開一部《農民賬本》,則像來到一個灑滿五彩貝殼的海灘,讓人目不暇接;又如進入一條開遍爛漫山花的幽谷,讓人流連忘返。那一字字,收藏了侯永祿一家難以忘懷的苦樂年華;那一筆筆,描繪了侯永祿一家人近60年來走過的艱辛道路;那一頁頁,記錄了關中農村從貧窮走向富裕的華麗轉身;那一本本,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歷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