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金洲

鎖定
趙金洲,男,曾任西南石油大學校長 [15]  ,中國知名的採油氣工程專家和著名的壓裂酸化專家。西南石油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天府永興實驗室實驗室聯席執行主任,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石油大學分室主任、中國石油諮詢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員、教育部教指委委員、中國石油學會天然氣專委會和石油工程專委會副主任、國家能源頁岩氣研發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8] 
2021年4月23日,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11]  6月2日,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 [12] 
現任四川省頁岩氣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19] 
中文名
趙金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仙桃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
畢業院校
西南石油大學
職    務
四川省頁岩氣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籍    貫
湖北仙桃
職    稱
教授

趙金洲個人經歷

趙金洲,男,漢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10月生,湖北仙桃人,1985年畢業於西南石油大學,獲碩士學位。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15]  現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養工程人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天府傑出科學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 
趙金洲是我國知名的採油氣工程專家和著名的壓裂酸化專家,為我國壓裂酸化理論創新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獲孫越崎能源大獎。先後承擔或主持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項目40多項,圍繞深層超深層和低滲透兩大世界性難題開展攻關,形成了深層超深層油氣藏壓裂酸化改造核心技術,實現了我國從4000米深層到7500米超深層壓裂酸化改造的重大技術跨越,推動我國壓裂酸化技術整體處於世界前列;他培養或培訓了全國70%以上的壓裂酸化技術骨幹和帶頭人,西南石油大學成為公認的全國壓裂酸化研究中心、技術源頭和人才培養基地。發表SCIEI收錄論文150多篇,撰寫或參加撰寫專著8部,授權發明專利21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8項 [1]  [2] 
2014年8月4日至8月9日,趙金洲教授受黨中央、國務院邀請參加2014年暑期北戴河專家休假活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看望慰問休假專家的座談會上,趙金洲校長做了題為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個融入’中培養青年人才”的主旨發言。邀請專家到北戴河休假,是黨和國家關心重視專家人才的具體體現,已成為一項制度性安排。自200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後邀請14批700多位專家參加休假活動,2014年有50人蔘加。 [3] 
2014年由世界石油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國家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和中國石油學會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油氣論壇—油氣管道技術專題研討會9月16—17日在河北廊坊召開。我校校長趙金洲教授擔任大會組織委員會委員,羅平亞院士、張鵬教授和李長俊教授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17日下午,趙金洲擔任大會主席主持大會。 [4] 
2014年12月年應會議籌備組特別邀請,校長趙金洲教授於12月10-11日出席了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17次學術討論會。會議主題為“頁岩氣開發中的工程科學問題”。著名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鄭哲敏院士等擔任會議執行主席。來自多學科領域的5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5] 
2014年12月,科技部官方網站發佈2015年度能源領域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計劃”)資助項目“陸相緻密油高效開發基礎理論研究”課題名單,我校趙金洲教授和李閩教授牽頭,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申報的“致 密油多相多尺度流動機理及滲流理論研究”作為課題之一獲得資助,這是我校第三次獲得“973計劃”資助。 [6-7] 
2016年9月28日至30日,校長趙金洲受俄羅斯聖彼得堡礦業大學校長利特維年科邀請,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校舉辦的“2016資源可持續發展-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並在論壇期間與俄羅斯國立石油天然氣大學校長、聖彼得堡礦業大學校長就繼續推進合作舉行了會談。 [7] 
主要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信息系統與計算技術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成果獎兩項,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16項,撰寫和參加撰寫專著、手冊7部,發表論文200多篇,被SCI、EI、ISTP收錄116篇。
兼任中國能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諮詢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石油學會天然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2]  、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 [8] 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成都市科技青年聯合會主席、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四川省引進國外智力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油氣地質與採收率》理事會副理事長、《鑽採工藝》編委會副主任,《油氣地質與採收率》、《石油鑽採工藝》、《石油鑽探技術》、《鑽採工藝》、《斷塊油氣田》、《西南石油大學學報》、《內燃機學報》等刊物編委,兼任教育部天然氣開發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會理事和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川氣東送”工程專家組成員,是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四川省院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曾被授予四川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78.09-1982.07 西南石油學院開發系採油工程專業
1982.09-1985.07 西南石油學院開發系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碩士
1985.07-1997.09 西南石油學院採油教研室秘書、副主任、主任
1997.09-1998.06 西南石油學院石油工程系副主任
1998.06-1999.04 西南石油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博士生導師
1999.04-2005.09 西南石油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院長
2005.09-2013.12 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3.12-2022.04.02,西南石油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  [16] 
現任四川省頁岩氣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19] 

趙金洲獲獎榮譽

2015年獲孫越崎能源大獎
2017年,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 
2021年10月,被表彰為“第六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13-14] 
2023年3月,獲2022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17] 

趙金洲職務任免

2022年4月2日,從四川省政府網站獲悉,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免去:趙金洲的西南石油大學校長職務。 [16] 

趙金洲研究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縫洞型碳酸鹽巖油氣藏酸蝕蚓孔基礎理論研究”(2008-2010),負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油氣層巖礦酸損傷理論研究”(2011-2013),負責
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鹽巖油氣田勘探開發示範工程”(2008-2010),負責
四川省教育廳重大培育項目“油氣層酸損傷的機理及應用研究”(2008-2009),負責
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酸蝕蚓孔擴展及酸液濾失機理研究”(2004-2007),負責

趙金洲代表性成果

趙金洲同志長期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是我國知名的採油氣工程專家和著名的壓裂酸化專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一等獎12項。 [2] 
通過十餘年的研究攻關與現場應用,建立和研發了一系列新模型、新方法、新產品、新工具和新工藝,豐富和完善了壓裂酸化理論,形成了四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殊類型複雜油氣藏壓裂酸化改造關鍵技術”系列,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創新了多項關鍵技術,形成了特低滲超低滲油氣藏壓裂酸化技術系列,解決了單井產量低、遞減速度快、開採難度大的難題,對我國特低滲超低滲油氣藏開發具有示範作用。
創新研發了超高温低成本瓜膠壓裂液體系,形成了高温超高温深層油氣藏壓裂技術以及降低施工壓力技術,解決了高温特別是超高温深層低效率、高成本、高風險壓裂的難題,為我國高温超高温/深層超深層油氣藏壓裂酸化改造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提供了接替技術。
首次發明了支撐劑嵌入岩層深度測量方法及裝置,形成了砂泥岩/砂礫岩油氣藏高導流能力壓裂技術和複雜斷塊油藏整體壓裂技術,為解決長期困擾低滲透老油田如何進一步提高開發效果和採收率的難題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技術方向。
創造性解決了因縫洞蚓孔發育而衍生的一系列基礎問題,形成了縫洞型碳酸鹽巖油氣藏酸壓技術系列,為這種特殊類型油氣藏的勘探評價、產能建設和高效開發提供了核心技術。
成果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5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1項,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制定行業標準2項和企業標準8項,發表SCI、EI收錄112篇,國際論文29篇;培養博士研究生34名、碩士研究生125名,舉辦新技術培訓班7期,培養了大批壓裂酸化技術人才。成果在中石油、中石化的長慶、西北、西南、華北、勝利、新疆、玉門、青海、江漢、大慶油氣田推廣應用,近三年來增產原油639.1萬噸,增產天然氣126.67億方,確保了一大批特殊類型複雜油氣藏的有效動用和高效開發,產生了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9] 

趙金洲學校管理

趙金洲説,條件不足,就要創造條件。條件是人創造的,靠更多的付出。如果不改革,我們這屆班子可以輕輕鬆鬆地度過任期,但我們拿什麼留給後人?所以我們要跟學校同甘共苦,做犧牲的一代、奉獻的一代、奮鬥的一代,要像老一輩那樣,為後人打好基礎。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