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個融入

鎖定
四個融入是武漢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決策部署。 [1] 
中文名
四個融入
簡    介
武漢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決策部署

四個融入實施主旨

切實發揮勞動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教育教學、創新創業、社會服務、校園生活中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鍛造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新場域新模式,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 

四個融入實施方案

築基明德,將勞動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加強勞動教育整體規劃,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設立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勞動品質一體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出台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構建校院兩級勞動教育工作體系。完善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公共基礎必修課,設計8個學時的勞動教育理論課程和2周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打造系列勞育“金課”。拓展勞動教育宣傳陣地,每年開展本科生“自強之星”、研究生“勵志之星”、“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評選活動,選樹自立自強、頑強拼搏的優秀學生典型,發揮朋輩榜樣示範作用,引領廣大學生見賢思齊、奮發向上,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
增智善用,將勞動教育融入創新創業。強化科研創新訓練,以科技創新類賽事為抓手,帶動提升學生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的能力。近5年學校學生共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賽事獎項835項。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每年選拔專業成績優秀、具有強烈創新創業意願和潛質的學生開設自強創業班,系統講授創新創業課程,開展創業項目設計、創業運營模擬、企業見習、孵化器創業體驗等實踐項目,進一步培育和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常年為100餘支在校生創業團隊提供專業化孵化服務,累計帶動就業1000餘人。強化生產實踐體驗,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梳理專業課程所藴含的勞動教育元素,組織開展專業生產實習實踐活動。如,生命科學學院組建水稻抗蟲分子育種師生團隊,長期紮根基層,把抗蟲水稻播向千萬畝農田,在勞動中體現科研價值、踐行科技興農。
躬身力行,將勞動教育融入社會服務。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引導學生學習在防疫抗疫中的先進典型和優秀事蹟,培育學生在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時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如,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師生團隊積極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測繪學院研究生開發疫情防控與病情監測系統,為防疫抗疫提供技術保障;測繪遙感科研團隊調動災區衞星數據,為河南省抗洪搶險應急救援提供信息支持。拓展社會實踐場域,每年組織數百名“青馬班”學員等赴基層黨政機關、社區開展實習實訓;積極開展“三支一扶”計劃、西部計劃等項目,統籌推進“三下鄉”社會實踐,每年組織近千支實踐隊伍、近萬名學生赴全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志願服務載體,對接大型賽事活動做好志願服務工作,組織學生參加武漢革命博物館黨史講解、校史館義務解説、校園參觀引導等,開展“與逆行者同行·為奉獻者奉獻”“致敬抗疫英雄賞櫻專場”等抗疫專項志願服務,培育“清泉計劃”“學生黨員先鋒隊”等22個志願服務項目,引導青年學子在服務社會、服務羣眾中強化勞動觀念、提升勞動技能、弘揚勞動精神。每年參與志願服務學生達10萬人次、志願服務總時長累計40萬小時。
塑行賦能,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生活。打造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制定勞動公約、每日勞動常規、學期勞動任務單,組織開展“光盤行動”、“拾白—校園清理”、班級“校園衞生責任田”等活動,推動勞動教育生活化、常態化,引導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勞動中體會勞動光榮,增強勞動能力。推動良好勞動習慣養成,定期開展寢室衞生檢查,舉行“寢室風采大賽”,開展全校“文明宿舍”評選,不斷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創造條件支持學生勤工助學,在全校設立1200餘個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助教、學工助管、後勤服務、交通協管等工作,讓學生在參與學校管理服務中增強勞動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美好生活的認識,積累職業經驗、提升就業能力,為個人生涯發展蓄力賦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