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

鎖定
趙忠,男,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 [2]  、教授、博士生導師 [1]  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2年獲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中文名
趙忠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經濟系
職    業
教師
代表作品
健康、醫療服務與傳染病的經濟學分析
性    別
職    稱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

趙忠人物簡介

加入人民大學前,趙忠是德國勞動研究所(波恩)(IZA,Bonn)的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他還曾在雲南省財政廳北京大學工作過,並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和荷蘭丁伯根研究所做過訪問。
趙忠的研究興趣包括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與社會項目評估、應用微觀計量經濟學、衞生經濟學和中國經濟。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經濟》、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和Economics Letters等國內外期刊上。

趙忠研究領域

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與社會項目評估、應用微觀計量經濟學、衞生經濟學和中國經濟

趙忠教育經歷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6年9月—2001年8月
經濟學博士,2002年5月
經濟學碩士,1998年5月
中國人民大學,1987年9月—1991年7月
國際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學士,1991年7月

趙忠工作經歷

2008年12月—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2009年1月— Research Fellow,IZA
2005年1月—2008年12月 Research Associate 和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IZA
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副主任,IZA轉型和新興國家研究項目
2005年10月 訪問學者,荷蘭 Tinbergen Institute
2001年9月—2005年12月 講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2004年1月—2004年5月 客座助教授,南加州大學(USC)經濟系
1991年7月—1996年8月 公務員,雲南省財政廳

趙忠社會服務

2009年歐洲經濟學會第24次年會程序委員會成員
2008年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年會程序委員會成員
2008年歐洲經濟學會第23次年會程序委員會成員
2007年國際西部經濟學協會第7次環太平洋會議程序委員會成員
2005年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年會程序委員會成員
2004年—2005年度理事,留美經濟學會

趙忠匿名審稿人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Biometrika,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Economic Systems,Empirical Economics,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

趙忠學術論文

期刊論文
“Earning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Wage Earners,1987-2004,”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將付印,(與Olivier Bargain,Sumon Kumar Bhaumik和Manisha Chakrabarty合寫);
“The Fertility Effect of Catastrophe: U.S. Hurricane Birth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將付印,(與Richard Evans和胡穎堯合寫);
“Sensitivity of Propensity Score Methods to the Specifications,” Economics Letters,第98卷第3期,2008年3月;
“Health Demand and Health Determinants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第6卷第1 期,2008年2月;
“Migration,Labor Market Flexibility,and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 A Review,”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第43 卷第2 期,2005年6月;
“The Short-Term Impacts of SARS on Chinese Economy,” Asian Economic Papers,第3卷第1期,2004年冬季,(與海聞、王健和侯振剛合寫);
“Using Matching to Estimate Treatment Effects: Data Requirement,Matching Metrics and Monte Carlo Evidenc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第86 卷第1 期,2004年2月;
“老齡化對中國農村消費和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經濟研究,2008年12月,(與曲兆鵬合寫);
“使用自評健康數據度量中國健康的不平等,” 中國勞動經濟學,2005年第4期,2006年4月;
“中國農村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 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
“公共衞生與傳染病中的經濟學,” 衞生經濟研究,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
“中國城鎮居民的健康需求與Grossman 模型——來自截面數據的證據,” 經濟研究,2005年第10期,2005年10月,(與侯振剛合寫);
“健康衞生需求的理論和經驗分析方法,” 世界經濟,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
“中國的城鄉移民——我們知道什麼,我們還應該知道什麼?” 經濟學季刊,第3 卷第3期,2004年4月;
“再談衞生保健市場中市場與政府的作用,” 中國初級衞生保健,第17卷第10期,2003年10月,(與王健和石光合寫);
“勤工助學對畢業生收入的影響,” 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
論文集章節
“Analysis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in Oldest-Old Population: A Health Capital Approach,” 載Healthy Longevity in China: Demographic,Socioeconomic,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Yi Zeng,Dudley Poston,Denese Ashbaugh Vlosky和Danan Gu主編,Springer出版社,2008年4月;
“農村移民的特點和經濟分析,” 載《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蔡昉和白南生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6月;
“經濟因素對高齡老人死亡率與健康的影響,” 載《健康長壽影響因素分析》,曾毅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趙忠論文討論稿

“Vouchers and Caseworkers in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Evidence for the Hartz Reform in Germany,” (與Ulf Rinne和Arne Uhlendorff合作),IZA論文討論稿 No 3910,2008年12月;
“Urban-Rural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8 to 2002: Evidence from Quantile Regression Decomposition,” (與曲兆鵬合作),IZA論文討論稿 No 3659,2008年8月;
“Earnings Instability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1989-2006,” IZA論文討論稿 No. 3270,2007年12月;
“Evaluating Continuous Training Programs Using the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與Jochen Kluve,Hilmar Schneider和Arne Uhlendorff合作),IZA論文討論稿 No. 3255,2007年12月;
“Relative Efficiency,Scale Effect,and Scope Effect of Public Hospitals: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與王健和Amir Mahmood 合作),IZA論文討論稿 No. 2520,2006年12月;
“Matching Estimators and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upported Work Demonstration Again,” IZA論文討論稿 No. 2375,2006年10月;

趙忠學術著作

趙忠科研課題

自然科學基金,2003年—2004年,“SARS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課題主要參加者,課題負責人: 海聞);
211 工程,2003年—2005年,“WTO 後的中國勞動力和人力資本市場”;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2003 年—2004 年,“社會項目評價中傾向度匹配方法的敏感性分析”;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2003年—2004年,“中國健康和衞生服務需求的實證研究,” (課題負責人,與侯振剛合作);

趙忠學術交流

德國哈雷經濟研究所,勞動力市場政策和社會福利項目評價研討會,“Evaluation of the Return of the Federal Work-Study Program on Post College Earnings,” 1999年12月,德國哈雷(Halle,Germany);
第一屆中國經濟學年會,研討會論文評議人,2001年10月,北京;
第二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勤工助學對畢業生收入的影響,” 2002年10月,西安;
國際衞生經濟學會第4次大會,“The Short-Term Impacts of SARS on Chinese Economy,” 2003年6月,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United States);
計量經濟學會2003年北美夏季研討會,“Using Matching to Estimate Treatment Effects: Data Requirement,Matching Metrics and An Application,” 2003年6月,美國伊雲斯頓(Evanston,United States);
計量經濟學會第58次歐洲年會,“Using Matching to Estimate Treatment Effects: Data Requirement,Matching Metrics and Monte Carlo Evidence,” 2003年8月,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Sweden);
第三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中國的城鄉移民——我們知道什麼,我們還應該知道什麼?” 2003年12月,上海;
德國馬普人口研究所,中國健康長壽的決定因素研討會,“How Important is Economic Status in Determining the Health Outcome and Longevity of the Oldest Old in China,” 2004 年8月,德國羅斯托克(Rostock,Germany);
中國衞生部,2004年SARS 與禽流感國際學術研討會,“傳染病中的經濟學,” 2004 年8月,北京;
美國中西部計量經濟學第14次年會,“Data Issues of Using Matching Methods to Estimate Treatment Effect: An Illustration with the NSW Data Set,” 2004年10月,美國伊雲斯頓(Evanston,United States);
運用微觀數據研究轉型經濟國際研討會,“Changes in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1988-1999,” 2005年5月,北京;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5年年會,“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in Urban China,” 2005年6月,重慶;
第五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使用自評健康數據度量中國健康的不平等,” 2005年12月,廈門;
美國東部經濟學會2006年年會,“Evaluation of the Return of the Federal Work-Study Program (FWS) on Post College Earnings,” 2006年2月,美國費城(Philladelphia,United States);
計量經濟學會2006年北美夏季研討會,“Sensitivity of Propensity Score Methods to Its Specifications,” 2006年6月,美國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United States);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6年年會,“Changes in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1988-1999,” 2006年7月,上海;
計量經濟學會2006年遠東會議,“Matching Estimators and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upported Work Demonstration Again,” 2006年7月,北京;
計量經濟學會第61次歐洲年會,“Matching Estimators and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upported Work Demonstration Again,” 2006年8月,奧地利維也納(Vienna,Austria);
IZA/CEPR第八屆歐洲勞動經濟學夏季研討會,“Has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New Generation?” 2006年9月,德國阿默爾湖(Ammersee,Germany);
第二屆世界老齡化與代際關係大會 “Analysis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in Oldest-Old Population: A Health Capital Approach,” 2006年9月,瑞士聖加侖(St. Gallen,Switzerland);
IFAU/IZA勞動力市場政策評估研討會,“Labor Supply Response to Work Incentive Programs: Evidence from Three Randomized Experiments,” 2006年10月,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Sweden);
東亞經濟學協會第10次會議,“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Indian Formal Sectors: Implications for Skill Shortage,” 2006年11月,北京;
國際西部經濟學協會第七次環太平洋會議,“Earnings Instability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2007年1月,北京;
IZA Topic Week: Nonmarket Time in Economics,“Bargaining Power and Intra-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2007年5月,德國波恩(Bonn,Germany);
首屆經濟學和金融國際研討會,“A Tale of Vouchers and Caseworkers in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2007年6月,希臘特里波利斯(Tripolis,Greece);
華沙2007年經濟學國際會議,“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Indian Formal Sectors: Implications for Skill Shortage,” 2007年7月,波蘭華沙(Warsaw,Poland);
計量經濟學會2007年遠東會議,“A Tale of Vouchers and Caseworkers in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2007年7月,台北;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7年年會,“Bargaining Power and Intra-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2007年7月,長沙;
計量經濟學會第62次歐洲年會,“The Fertility Effect of Catastrophe: U.S. Hurricane Births,” 2007年8月,匈牙利布達佩斯(Budapest,Hungary);
IZA第3次勞動力市場項目評估研討會,“A Tale of Vouchers and Caseworkers in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2007年10月,德國波恩(Bonn,Germany);
第4屆IZA Prize研討會: 勞動經濟學的前沿,“Earning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Wage Earners,1987-2004: Trends and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2007年11月,德國柏林(Berlin,Germany);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8年年會,“Earnings Instability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1989-2006,” 2008年4月,天津;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8年年會,圓桌討論成員,“Workers for Tomorrow: Human Capital Formation,Productivity Growth and Population Aging,” 2008年4月,天津;
第3次IZA/World Bank就業與發展會議,“Bargaining Power and Intra-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2008年5月,摩洛哥拉巴特(Rabat,Morocco);
第7次 IZA/SOLE跨大西洋勞動經濟學會議,“Labor Supply Response to Work Incentive Programs: Evidence from Three Randomized Experiments,” 2008年5月,德國阿默爾湖(Ammersee,Germany);
歐洲人口經濟學協會第22次年會,“Earnings Instability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2008你6月,英國倫敦(London,United Kingdom);
國際西部經濟學協會83次年會,“Urban-Rural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8 to 2002: Evidence from Quantile Regression Decomposition,” 2008年7月,美國檀香山(Honolulu,United States);
IZA研討會:行為經濟學,“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ld War II Destruction,” 2008年10月,德國波恩(Bonn,Germany);
IZA研討會:運用大型微觀數據研究轉型和新興經濟勞動力市場,“Bargaining Power and Intra-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2008年11月,德國波恩(Bonn,Germany);
第5屆IZA Prize研討會: 勞動經濟學的前沿,“Bargaining Power and Intra-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2008年12月,德國波恩(Bonn,Germany);

趙忠獲獎情況

2004年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