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地之戀

(張愛玲著長篇小説)

鎖定
《赤地之戀》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954年。
該小説講述了劉荃等人經歷從“土改”到“抗美援朝戰爭”數年間的故事。 [1] 
作品名稱
赤地之戀
作    者
張愛玲
作品出處
“土改”到“抗美援朝戰爭”數年間的故事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54年

赤地之戀內容簡介

劉荃是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被派往北方農村參加土改,面對土改的殘酷,他震驚而又無能為力。在鄉村,劉荃住在唐佔魁家中,唐佔魁是個勤勉的中農,靠辛勤勞動和節衣縮食置辦了一些土地,劉荃向唐保證他的中農成分是不會遭到責罰的,但實際是村中無地主,唐被充當為地主壞分子,受到酷刑,最後被處死。還有鄉紳韓延榜和他的妻子被施以酷刑致死。劉荃感到茫然無助,唯有和同伴黃娟的戀情給了他一些安慰。後來,劉荃被調到上海蔘加“抗美援朝”的文宣工作,墮入資料組組長戈珊的情慾之網。黃娟回上海後,劉荃又因為上司趙楚在“三反”中被誣陷槍斃,而受其牽連被捕入獄。黃娟無奈之下求戈珊幫忙,結果戈珊利用一石二鳥之計騙黃娟投入申凱夫的懷抱,最後劉荃被救出。當劉荃得知黃娟為救他而捨棄了自己,萬念俱灰之下報名參加了志願軍遠赴朝鮮作戰,希望戰死沙場來解脱自己的痛苦。最後,劉荃做了戰俘,被遣返時,選擇回到大陸做顛覆工作。 [2] 

赤地之戀創作背景

張愛玲在信中提到,寫《赤地之戀》(英文)是將大綱公式化,好像拼命替一個又老又難看的婦人打扮,要掩調她臉上的皺紋,吃力不討好。 [2]  晚年的張愛玲在採訪中説道,《赤地之戀》是在“授權”(Commissioned)的情況下寫成的,所以非常不滿意,因為故事大綱已經固定了。 [1] 

赤地之戀作品評價

作家柯靈:對她的《秧歌》和《赤地之戀》,我坦率地認為是壞作品。《秧歌》和《赤地之戀》的致命傷在於虛假,描寫的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作者原有光彩。 [1] 

赤地之戀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5歲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上海。1943年發表小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一舉成名。1952年離開大陸去香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半生緣》《小團圓》,中短篇小説《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燼餘錄》《對照記》《重訪邊城》等。 [3] 
參考資料
  • 1.    袁良駿.張愛玲的藝術敗筆:《秧歌》和《赤地之戀》[J].華文文學,2008(04):50-52.
  • 2.    陳鵡.張愛玲後期小説創作研究(1946-1995)[D].華中師範大學,2017:58、60.
  • 3.    周玲.中外文學通論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