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燼餘錄

鎖定
《燼餘錄》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長篇散文,初載1944年2月上海《天地》第五期,收入《流言》。
該作品記錄了張愛玲回到上海後對香港戰役期間生活的回憶。作者通過戰爭體驗來洞觀芸芸眾生的生活,反映着普通人求生的渴望與生命的執着,寫出了戰爭環境中人生的真實本相。 [1] 
作品名稱
燼餘錄
作    者
張愛玲
文學體裁
散文
發表時間
1944年2月

燼餘錄內容簡介

張愛玲在《燼餘錄》中主要寫她對香港戰役的印象,包括同學:沒有適當衣服穿的同學,後來借到一件寬大的黑布棉袍,而蘇雷珈穿着織錦緞棉袍蹲在地上劈柴生火。同學炎櫻冒死上城去看電影,又獨自在樓上洗澡,流彈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還在盆裏從容地潑水唱歌。宿舍裏的男女學生整天談講吃,無事可做的外埠學生,成天就只買菜、燒菜、調情。醫院的院長極其擔憂的只是戰爭期間的私生子的可能性,醫院裏的看護為病人的死亡減輕了負擔而感到歡欣鼓舞。 [1] 

燼餘錄創作背景

“香港戰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香港的侵略戰爭,日本於1941年12月8日開始進攻香港,12月25日攻佔香港,正式戰鬥只進行了十八天,也稱“十八日戰事”。此時,張愛玲正在香港大學讀書,經歷了香港淪陷時的各種困頓與危險。 [2] 

燼餘錄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5歲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上海。1943年發表小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一舉成名。1952年離開大陸去香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半生緣》《小團圓》,中短篇小説《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燼餘錄》《對照記》《重訪邊城》等。 [3] 
參考資料
  • 1.    張登林.《燼餘錄》:寫出戰爭環境中人生的真實本相[J].名作欣賞,2009(09):46.
  • 2.    劉鋒傑.張愛玲的《燼餘錄》與戰爭文化心理[J].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4,32(02):2.
  • 3.    周玲.中外文學通論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