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誼不至公卿論

鎖定
《賈誼不至公卿論》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第一自然段為序論部分。作者交代歷史背景,批駁班固所持的賈誼“天年早終”“未為不遇”之觀點;第二、三自然段為本論部分。作者援引大量史實,力駁“未為不遇”;最後一段為結論部分。高度讚譽“誼之所陳”,譴責文帝“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致諸侯之間”,並以《史記》為據,説明賈誼“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誼之不遇”已白紙黑字載入史冊,不容置疑。至此,班固之言已被駁得無立錐之地。
綜觀全文,其詳實的論據,透闢的分析,辛辣的筆調,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論辯力。而排比、駢偶句式的大量運用,增強了辯駁的氣勢,全文既有理有據,又給人痛快淋漓之感。但此篇為應舉“時文”,受體例所限,講究偶儷和用典,加上作者早期的創作風格未臻成熟等原因,文章略有生硬滯重之感。
作品名稱
賈誼不至公卿論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宋代
出    處
歐陽文忠公集
作品體裁
散文

賈誼不至公卿論作品原文

賈誼不至公卿論1
論曰2:漢興,本恭儉3,革弊末4、移風俗之厚者5,以孝文為稱首6;儀禮樂、興制度、切當世之務者,惟賈生為美談。天子方忻然説之7,倚以為用,而卒遭周勃、東陽之毀8,以謂儒學之生紛亂諸事,由是斥去,競以憂死。班史贊之以“誼天年早終9,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予切惑之,嘗試論之曰:
孝文之興,漢三世矣10。孤秦之弊未救11,諸呂之危繼作,南北興兩軍之誅,京師新蹀血之變12。而文帝由代邸嗣漢位13,天下初定,人心未集。方且破觚斫雕14,衣綈履革15,務率敦樸,推行恭儉。故改作之議謙於未遑16、制度之風闕然不講者17,二十餘年矣18。而誼因痛哭以憫世,太息而著論19。況是時方隅未寧20,表裏未輯21,匈奴桀黠22,朝那、上郡蕭然苦兵23;侯王僭擬24,淮南、濟北繼以見戮25。誼指陳當世之宜,規畫億載之策26,願試屬國以系單于之頸27,請分諸子以弱侯王之勢。上徒善其言28,而不克用29
又若鑑秦俗之薄惡30,指漢風之奢侈,嘆屋壁之被帝服31,憤優倡之為後飾32。請設庠序33,述宗周之長久34;深戒刑罰,明孤秦之速亡。譬人主之加堂35,所以憂臣子之禮;置天下於大器,所以見安危之幾36。諸所以日不可勝37,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38、推行恭儉、緩除刑罰、善養臣下者,誼之所言略施行矣39。故天下以謂可任公卿,而劉向亦稱遠過伊、管40。然卒以不用者41,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淺,而宿將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斬級矢石之勇42,或鼓刀販繒賈豎之人43,樸而少文,昧於大體,相與非斥,至於謫去,則誼之不遇,可勝嘆哉?
且以誼之所陳,孝文略施其術,猶能比德於成、康44。況用於朝廷之間,坐於廊廟之上45,則舉大漢之風,登三皇之首46,猶決壅裨墜耳47。奈何俯抑佐王之略48,遠致諸侯之間49!故誼過長沙,作賦以吊汨羅50,而太史公傳於屈原之後51,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也。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賢52,痛賈生之不用53,但謂其天年早終。且誼以失志憂傷而橫夭54,豈曰天年乎!則固之善志55,逮與《春秋》褒貶萬一矣56。謹論。 [1] 

賈誼不至公卿論註釋譯文

賈誼不至公卿論詞句註釋

  1. 賈誼:西漢初的政論家和辭賦家。十八歲就譽滿洛陽,二十多歲即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並超遷至太中大夫。但受到一些老臣的讒毀和排擠,漢文帝逐漸地疏遠他,並將他貶出朝廷。失志後的賈誼,鬱鬱寡歡,憂憤成疾,終致英年早逝。
  2. 論曰:應試論文開始時的格式,略相當現代答題目的“答”字。
  3. 本:提倡。
  4. 弊末:弊端。
  5. 厚:淳樸。
  6. 孝文: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79至前157年在位)。為“文景之治”的奠基者。首:第一。
  7. 説:同“悦”。
  8. 周勃:漢代開國功臣,後因子諸呂之亂,擁立漢文帝,封絳侯。東陽:東陽侯張相如
  9. 班史:即班固的《漢書》。贊:傳記後的評論。天年:指人的自然壽命。
  10. 三世:文帝即位時,漢已經高祖、惠帝二世。
  11. 孤秦:即秦朝,指秦的暴政。
  12. 蹀(dié)血:踩血而行,形容殺人之多。
  13. 代邸嗣漢位:劉恆從代王府到長安即帝位。代邸,代王府第。文帝即位前為代王。代,地名,今河北蔚縣一帶。
  14. 破觚(gū)斫(zhuó)雕:比喻反對奢侈。觚,酒器。斫,砍,破除。雕,裝飾。
  15. 衣綈(tì):穿粗糙的絲織品。
  16. 遑(huáng):同“皇”,空暇。
  17. 闕然:荒廢。
  18. 二十餘年:從高祖建國至文帝即位,共27年。
  19. 太息:嘆息。
  20. 方隅(yú)未寧:四方邊境還沒有安寧。方隅,四方八隅。
  21. 表裏未輯:內外還沒有安定。表裏,內外。輯,統一,安定。
  22. 桀(jié)黠(xiá):指匈奴兇悍而狡詐。
  23. 朝那:地名,故址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上郡:地名,故址在今陝西綏德縣東南。
  24. 僭(jiàn)擬:超過規定,任意使用帝王的制度服飾。
  25. 淮南:指淮南厲王劉長。濟北:指濟北王劉興居。兩人都因謀反叛亂失敗後而自殺。
  26. 億載之策:長治久安之策。
  27. 屬國:即典屬國,漢宮名,主管與外族交往的事務。單(chán)於:匈奴的君主。
  28. 上:皇上,指漢文帝。
  29. 克:能。
  30. 鑑:鑑戒。指以秦朝的壞風俗為戒。
  31. 屋壁:指普通百姓。
  32. 優倡(chāng):指各種供人娛樂的藝人。
  33. 庠(xiáng)序:學校。
  34. 宗周:周朝,傳位八百餘年。
  35. 堂:大堂。把人主比做大堂。
  36. 幾:徵兆。
  37. 日不可勝:每天都不間斷。日,每天。勝,盡。
  38. 拱默:拱着手,不説話。指無為而治的主張。
  39. 略:少許。
  40. 稱遠過伊、管:劉向稱讚賈誼遠遠超過伊尹管仲。伊、管,伊尹、管仲,均為古代賢相。
  41. 卒以:終於。
  42. 艾(yì)旗:戰場上砍倒或奪取敵人軍旗。艾,同“刈”。斬級:斬掉敵兵首級(人頭),古代戰爭以殺多少敵人論功。級,首級,頭。
  43. 鼓刀:屠夫。繒:絲織品。賈豎:對商人的蔑稱。劉邦部下多出身下層,樊噲曾作屠夫,灌嬰曾販繒做生意,周勃曾為吹鼓手,都缺少文化知識,不懂大局,排斥賈誼。
  44. 比德於成、康:可以跟周成王、周康王功德比美。
  45. 廊廟:指朝廷。
  46. 三皇:上古帝王。
  47. 決壅(yōng)稗(bài)墜:比喻容易辦到。決壅,決堤放水。稗墜,稗草成熟後的子粒容易脱落。
  48. 佐王之略:能輔佐皇帝實行王道的雄才大略。
  49. 遠致諸侯之間:指貶謫賈誼為長沙王太傅和梁懷王太傅。
  50. 作賦以吊汨(mì)羅:指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時作《吊屈原賦》。汨羅,湘江支流,發源江西,流人湖南。屈原投汨羅自殺。
  51. 太史公:指司馬遷,著有《屈原賈生列傳》。
  52. 遠賢:斥逐賢臣。
  53. 不用:不被重用。
  54. 橫夭:因意外而早死。
  55. 善志:善於寫歷史。
  56. 逮(dài):元刊本注云“疑作殆”;殆,大概。《春秋》:原為魯國的史書,傳説孔子曾經修訂,後世奉為經典。褒貶:表揚和斥責。傳説孔子因魯史而作《春秋》,很注意對人物的評價,一字一句都含着褒貶。萬一:指《漢書》在評價人物方面只及《春秋》的萬分之一。 [3]  [4-5] 

賈誼不至公卿論白話譯文

漢朝建立以後,以謙恭節儉為根本,革除弊政,使風俗趨於淳厚的,應當首推漢文帝;而討論禮義樂章,制定新的制度,切中那時當務之急的,則賈誼最被人稱道。正當漢文帝非常喜歡賈生,依靠他,重用他的時候,賈生卻突然遭到周勃、東陽侯等人的毀謗,説他這個儒生把各種事情都弄亂了。因此,他被排斥,離開京城,終於憂憤而早死。班固的《漢書》用“賈誼壽短早死,雖沒有達到公的地位,也不算遭遇不好”來評價他。我很懷疑這個評價,且試着討論一下吧:
漢文帝即位,漢朝已經傳了三代。秦朝的弊政還來不及解救,諸呂篡位的危險又接着產生了。太尉周勃等奪得南北兩軍軍權,誅殺諸呂,京城爆發了大的流血事件。於是漢文帝從代王府到長安即帝位。這時天下剛剛安定,人心不統一,漢文帝正準備革除奢侈用品,穿粗衣,踏皮鞋,一心提倡敦厚朴實,推行謙恭節儉。所以沒有空暇來改革舊的禮儀制度,建立新的禮儀制度;從漢朝成立以來二十多年都沒有研究這一切呢。於是,賈誼感傷世事而痛哭長嘆,寫作政論。況且,當時四方還沒有太平,內外都不安定:匈奴兇悍狡詐,不斷侵擾,朝那、上郡等地被戰爭弄得殘破荒涼;同姓王侯不守規矩,胡作非為,淮南王、濟北王都因叛亂而被殺。賈誼便陳述了適合當時的措施,規劃了長治久安的策略:他願意擔任典屬國,試着用計謀制服匈奴的單于;又請求分封諸侯王的庶子,逐步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可是,漢文帝空空地稱讚他的言論卻不能採用。
又如,他提出要以秦代的惡劣風俗為鑑戒,指責漢代還存在的奢侈風氣:嘆息平民穿得象帝王一樣,痛恨倡優打扮得如同皇后,他陳述周朝長久存在的道理,請求設立學校;分析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特別警戒專用刑罰。他又把人主比做大堂,大臣比做台階,百姓比做基地,勸皇帝優待大臣和百姓,講究禮節;還把天下比做重要器皿,應該放在安全的地方,不應放在危險的所在,勸皇帝及早察覺安危的徵兆。他向朝廷呈獻的建議,每天都不間斷。漢文帝終於能夠不動聲色地使天下潛移默化,得到治理,推行謙恭節儉,減輕刑罰,客氣地對待大臣百姓,其原因便在於將賈誼的建議略略施行了一部分。所以天下的人都認為賈誼可以擔任公卿,後來劉向也稱讚他遠遠超過了伊尹和管仲。但是,最終不能重用賈誼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漢文帝即位日子不久,國家大權還掌握在宿將老臣手中嗎?這些人有的是奪旗殺敵冒死衝鋒的勇夫,有的是宰牲口、販布匹、做生意的商人,他們簡單粗疏,缺少文化,不瞭解大局,互相結合在一起非難、排斥賈誼,直到把賈誼貶謫到遠方。這麼看來,賈誼的不幸遭遇,真嘆息不盡啊!
而且,賈誼所陳述的治國方法,漢文帝只略略施行了一部分,便能夠治好天下,可以跟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比美;如果能夠讓賈誼在朝廷擔任公卿,決定國家大事,那麼使漢朝的風尚遠遠超過三皇時代,就像決堤放水一樣容易。為什麼要壓抑他輔佐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把他遠遠地送到諸侯國中去呢?所以,賈誼貶到長沙時,作賦吊念自沉汨羅的屈原;司馬遷把賈誼傳寫在屈原傳之後,表明賈誼像屈原一樣忠誠卻遭到了貶謫驅逐。可是,班固不批評漢文帝疏遠賢才,不痛惜賈生不被重用,只推説他壽短早死。何況,賈誼是因為失意憂傷才意外夭折的,難道可以説是天生壽短嗎?由此看來,班固號稱善於寫史書,大概在褒貶人物方面只趕得上《春秋》的萬分之一吧!我很恭敬地作如上議論。 [3] 

賈誼不至公卿論創作背景

此篇大約作於天聖五年至八年(1027~1030),為歐陽修應進士考試之論。宋代科舉考試除考詩賦外,還試策論。策是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論是對事件作出評判,以此考查學生的學識。
賈誼,漢初人,博學而有才華,文帝召為博士,超遷至太中大夫,並欲任為公卿。但遭功臣周勃、灌嬰等讒毀,出任長沙王太傅。後以失志憂傷而橫夭”,年僅三十三歲。對於賈誼的不遇於時,後世有兩種議論:一是認為漢文帝不能擇賢而用;一是為皇帝辯解,歸咎賈誼短命。著《漢書》的班固即是持後一種看法的代表人物。
歐陽修處於宋王朝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切望皇帝能以歷史為鑑,招賢納諫,改革弊政,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故在作這一試題時,力斥班固的議論,指出賈誼不至公卿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帝之遠賢”。 [6] 

賈誼不至公卿論作品鑑賞

賈誼不至公卿論整體賞析

此文是一篇駁論。“作議論文字,須考引事實,不使差忒,乃可傳信”(洪邁容齋隨筆》)。作者針對班固“誼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的觀點,詳引史事,反覆論辯,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第一自然段為序論部分。作者交代歷史背景,表明孝文帝能在漢代皇帝中“稱首”,與賈誼“議禮樂,興制度,切當世之務”密不可分。點明賈誼不至公卿的緣由。是“遭周勃、東陽之毀”,“由是斥去,竟以憂死。”這一事實與班固“誼天年早終”“未為不遇”之説形成鮮明對照,表明班固之説不符事實,站不住腳。
第二、三自然段為本論部分。作者援引大量史實,力駁“未為不遇”。作者通過兩個方面的事實材料予以批駁:其一,第二自然段,以秦末漢初治亂之史闡明,漢文帝即位於動亂之際,卻對賈誼的治國之策,“徒善其言而不克用”。此為“誼之不遇”之一例。文帝即位時,漢已經高祖、惠帝二世。秦末漢初動亂頻仍,內憂外患交迫。作者以秦暴政未糾,諸呂謀亂,太尉周勃騙得印信,斬南軍統領,盡殺諸呂,製造“京師新蹀血之變”為例説明,文帝即位於動亂之際,“天下初定,人心未集”,立足未穩,危機四伏。其外部是匈奴侵擾,邊境不寧,戰亂地區荒涼殘敗;內部是“侯王僭擬”,為所欲為,野心勃勃。就在文帝即位前三年,淮南、濟北兩王因謀叛失敗,“繼以見戳”。作者歷陳這樁樁觸目驚心的史實,籍以闡明,文帝本應接受漢二十七年來“改作之議謙於未遑,制度之風闕然不講”的歷史教訓,招賢納諫,圖謀治國,然而卻對賈誼“指陳當世之宜,規畫億載之策”“徒善其言而不克用”。賈誼“痛哭以憫世,太息而著論”,不僅指陳當世之宜,還規畫長治久安之策,並願親任典屬國之官,以平外患,削弱侯王勢力以除內憂。其耿耿忠心卻“不克用”,此“不遇”於時也。
其二,以賈誼之策文帝“略施”,則國家興盛為例,闡明賈誼勝任公卿而有餘,卻橫遭讒毀,此“不遇”之二例也。賈誼任梁懷王太傅時,曾上《治安策》,作者引述其要,表明賈誼“鑑秦俗之薄惡,指漢風之奢侈”,以歷史為鑑,針砭時弊,提出了“推行恭儉,緩除刑罰,善養臣下”,興禮義,施教化的一系列建議。“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陣,略施行矣”(漢書《賈誼傳》),則使“孝文為稱首”。賈誼之策“略施”即有如此成效,無怪乎“天下以謂可任公卿,而劉向亦稱遠過伊、管。”作者引證上述議論,讚揚賈誼之賢能不僅可勝任公卿,而且超過古代賢相伊尹、和管仲。然而卻由於文帝“初立日淺”、權力握在宿將老臣手中,他們或出身下層,或只有武夫之勇,不懂政治,缺少文化,排斥賈誼,而使其“卒以不用”,“至於謫去”。賈誼之不遇於時及其原因得到了充分的論證,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嘆:“誼之不遇,可勝嘆哉!”
最後一段為結論部分。作者用類比、假設、比喻等方法總結上文,高度讚譽“誼之所陳”,譴責文帝“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致諸侯之間”,並以《史記》為據,説明賈誼“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誼之不遇”已白紙黑字載入史冊,不容置疑。至此,班固之言已被駁得無立錐之地。作者於此反駁為立,痛斥班固“不譏文帝之遠賢,痛賈生之不用”,誼之“早終”,是“以矢志憂傷而橫夭”,並辛辣地諷刺其《漢書》所謂“善志”,是非褒貶不及《春秋》之萬一。
詳實的論據,透闢的分析,辛辣的筆調,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論辯力。此外文章大量運用排比、駢偶句式,駢散錯落,讀來上口,給人一氣呵成之感,增強了政論的氣勢。 [6] 

賈誼不至公卿論名家點評

井岡山大學教授李小蘭、劉德清:全文既有理有據,又給人痛快淋漓之感。由於此篇為應舉“時文”,受體例所限,講究偶儷和用典,加上作者早期的創作風格未臻成熟等原因,文章略有生硬滯重之感,當為瑕疵之處。(《唐宋八大家文品讀辭典上》) [7] 

賈誼不至公卿論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公集》。 [2] 
參考資料
  • 1.    柴劍虹 李肇翔主編.中國古典名著百部·詩文類 唐宋八大家文鈔:九州出版社,2001年02月第1版:第213頁
  • 2.    唐圭璋 等 .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第2468頁
  • 3.    馮克誠,田曉娜主編.精注詳析唐宋八大家詩文選 10 青少年版 歐陽修詩文選 1 政史論.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01:7-9
  • 4.    曲德來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  廣選·新注·集評  歐陽修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174-175頁
  • 5.    喬萬民,吳永哲選注.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09:57
  • 6.    (唐)韓愈等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 2 圖文珍藏版.北京:線裝書局,2010:77
  • 7.    吳小林編著.唐宋八大家文品讀辭典  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