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光武

鎖定
一代智聖諸葛亮在品讀了曹植的《漢二祖優劣論》後,有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看法,故著文論光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曹植的“世祖勝於高祖”的觀點,諸葛亮表示認同;但對於“光武麾下諸將不及張良韓信等人”的觀點,諸葛亮則並不認同。諸葛亮認為,光武麾下的雲台二十八將,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絲毫不遜於高祖手下的張良韓信、陳平等人。對於光武麾下的文臣武將功績不及張、韓等人顯赫,諸葛亮認為: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所以“臣不顯功”;而“高祖能疏”,屢屢被動,故張良、韓信、陳平才有“焦爛之功”。
作品名稱
論光武
作    者
諸葛亮
創作年代
三國

目錄

論光武原文

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稱鄧禹曰:“孔子有回,而門人益親。”嘆吳漢曰:“將軍差強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與諸臣計事,常令馬援後言,以為援策每與諧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審也。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論光武作者簡介

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論光武解讀

對於曹植的“世祖勝於高祖”的觀點,諸葛亮表示認同,但對於“光武麾下諸將不及張良韓信等”的觀點,諸葛亮則並不認同。諸葛亮認為,光武麾下的雲台二十八將,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絲毫不遜於高祖手下的張良、韓信、陳平等人。對於光武麾下的文臣武將功績不及韓信等人顯赫的問題,諸葛亮引用了古人的“曲突徙薪”的典故來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古時候,有一個人看到鄰居家爐灶的煙囱竟然是直的,灶旁邊還堆放着柴草,便對鄰居説:你家的煙囱要改成彎曲的,柴草要搬到離爐灶遠一些的地方,不然就會有發生火災的危險。可鄰居並不以為然。不久,鄰居家果然失火,幸好鄉親們共同來救,火才被撲滅。於是這家置酒宴感謝眾鄉親,主人先把那些救火時被燒的“焦頭爛額”的人安排在上座,其餘的人按照貢獻大小排定座次,可是主人卻並沒有邀請當初提醒他“曲突徙薪”的那個人。
諸葛亮用“曲突徙薪”的典故形象的點明瞭“漢二祖”的為人,正因為世祖“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就像那位建議“曲突徙薪”的人一樣,已經把危險消滅在了發生之前,故“臣不顯功”;而高祖的才能和謀慮不足,經常導致戰場上的被動,所以陳平、韓信等人只好不斷的“救火”,就像“曲突徙薪”典故里那些個“焦頭爛額”的救火者一樣。
雖然《漢二祖優劣論》與《論光武》二文所表達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但諸葛亮與曹植均得出了同一個結論:“世祖勝於高祖”。曹植認為,光武英明天縱,其興起正應驗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句話;而諸葛亮則認為光武帝:“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同樣是表達了敬仰不已的感情!

論光武譯文

曹子建(曹植,字子建)評論光武,其將難與韓信、周勃相比,謀士則不如張良、陳平。世人談起此論,也以為然。我(諸葛亮)則認為他的言論雖然確實是想盛讚光武之德,但卻貶低了那一代羣英。為什麼這麼説呢?遍觀雲台二十八將,以及未列其中的馬援之類的人物,都是忠貞智勇,無所不備。認真地論述,並不遜色於漢初那些人。之所以張良、陳平顯得特別突出是由於劉邦行為比較粗疏,所以張良、陳平得到非常的信任,韓信周勃得以橫行於外。俗話説:“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卻可以用來形容二人。光武神明勇略,出於天賦。運籌帷幄無出其右,其他人只是與他謀同議和,共成大業而已。光武稱讚鄧禹説“孔子有回,而門人益親。”讚歎吳漢説:“將軍差強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與羣臣議事,認為馬援的想法總是與自己不謀而合,這都是明君深知臣下的體現。光武的將領並非不如韓信周勃,謀士也並非遜於張良、陳平,這是因為光武高瞻遠矚,有把煙囱改成彎的、事先搬走爐灶旁邊的柴火以免發生火災那樣的明智;劉邦粗疏,所以陳平、張良、韓信、周勃能焦頭爛額地立功(即火災已發生後才把大火撲滅的功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