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言不由衷

(漢語成語)

鎖定
言不由衷(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 [1] 
“言不由衷”指説的話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形容説的不是真心話,心口不一。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言不由衷
拼    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近義詞
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劍
反義詞
由衷之言、言之有信、出自肺腑
出    處
《左傳·隱公三年》
注音字母
ㄧㄢˊ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ㄙ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言不由衷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言不由衷”。 [1] 

言不由衷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諸侯鄭國的實力強大,鄭莊公周朝的卿士,執掌朝廷大權。他憑藉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處理朝政,卻又對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處理朝政。 [2]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後,對周平王特別不滿,周平王非常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説,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為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做人質。 [2]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後大怒,派大夫祭足領兵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麥子,並全部運送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裏的穀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兩國之間的關係愈加惡化,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2] 

言不由衷成語寓意

現代社會中,戴着偽善的面具説着言不由衷的話的也大有人在,在欺騙他人的同時,也同樣被欺騙着,過着自欺欺人的生活。有人説:“生活中有太多無可奈何的選擇,社會就像江湖,總是讓人身不由己,言行不一。”那些口是心非的話,既是對自己的不誠實,也是在輕視別人的智慧。成語告訴人們,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人也一樣,如果你對他真誠,那麼他也會對你真誠。 [2] 

言不由衷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言不由衷”指説的話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形容説的不是真心話,心口不一。 [3]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運用示例
元·脱脱《宋史·何鑄傳》:“士大夫心術不正,徇虛以掠名,託名以規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1]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梁武帝》:“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風雲未能衰止,而言不由衷、無實不祥者,蓋亦鮮矣,則(蘇)綽實開之先矣。” [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實相告: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1] 
現代·蔣子龍《血往心裏流》:“雖然大家見了他都陪着笑臉,甚至説幾句言不由衷的奉承話,但他一轉身,後邊就有人罵他。” [1] 

言不由衷成語辨析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與“口是心非”意義相近,兩者都指心口不一致的意思;區別在於“言不由衷”多形容説話不坦率,有時也含虛偽、欺騙之意,但語意較輕;“口是心非”多形容虛偽、欺騙的言行,語意較重。“言不由衷”指心口不一,説話虛偽敷衍,含貶義;“有口無心”指説話冒失、隨便,是中性的。 [3] 
參考資料
  • 1.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言語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58-60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442-443
  • 3.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