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拼音:qīn、qì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説文解字》將“親”解釋為“至也”。“親”本義為感情深厚,關係密切,又引申指“父母”,由父母引申指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由關係密切義引申,指自己。以上義讀qīn。“親”字是個多音字,讀作qìng時,引申指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的關係或稱呼,如:親家。
親字源解説
編輯形聲字。“親”字始見於西周的金文中(圖1、2)。左邊是“辛”,是聲符;右邊是“見”字,是形符,表示用眼睛看,也可理解為常常見到。清代徐灝《説文段注箋》:“親從見,則其義起於相見,蓋見而親愛也。”如果能經常見面,一般是關係最密切,感情最親近的人。“親”指感情深厚,關係很近。
[15]
西周金文寴、親二字同見,皆用為“親自”之“親”。甲骨文有“𪧭”字。於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𪧭”字條後姚孝遂按語:“按:卜辭‘𪧭’字與‘新’有別,不得謂為新之繁文。中山壺有親字作𪧭,是契文𪧭當釋‘親’。金祖同以為‘寴’之古文是也。《廣韻》以‘寴’為‘親’之古文。《説文》則以‘親’、‘寴’分列二部,而皆訓為‘至’,實本同字。”據姚孝遂之説,西周金文之親來源於甲骨文之𪧭。西周金文、西周文獻已經用為親自之義,當為親字之本義,再引申為至親、密親之義。
[2]
西周金文“親”字以辛字作為聲符,至戰國楚簡(圖3)親字仍然如此,只是到了秦代簡文和戰國文字中才出現從𣓀(讀作zhēn,上從辛下從木)字作為聲符。但戰國、秦漢仍然使用從“辛”或從“𣓀”兩種聲符並行的親字。隸書、楷書將右部的“𣓀”稍作簡化,寫作簡體的“親”。現代漢字簡化時,省略了“見”,用聲旁“親”來表示。
[2]
[5]
“親”的基本義是“關係密切”“感情深厚”。在人類的社會關係中,感情最為深厚,關係至為密切的,莫過於父母,於是,“親”字就有了指代父母的義項,比如常説的“雙親”指的就是父親和母親。《禮記·奔喪》中有“始聞親喪”一句,鄭玄注曰:“親,父母也。”段玉裁也説:“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謂之親。”
雙親之外,最為關係密切、感情深厚的就算是有血統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了,現代稱之為親眷、親戚或親屬。徐灝的《説文解字注箋·見部》曰:“親,親愛者莫如父子、兄弟、夫婦,故謂之六親。引申為凡切近之稱。”
喜怒哀樂需要表達出來才能讓別人知曉,同樣,人們要增加感情,密切關係,也要不時增加感情的投入,做出一些親暱的動作來,如親吻、親嘴等等。
親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qīn | 形容詞 | 感情深厚,關係密切(與“疏”相對)。 | dear; beloved; intimate | 《孟子·滕文公上》:“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 | 親愛;親近;親密 |
屬性詞,血統最接近的;同一父母所生的;自己生育的或生育自己的。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滿生心裏也覺快活,隨去見那親叔叔滿貴。” | 親孃;親哥哥;親姐姐;親妹妹;親爸;親骨肉;親子 | |||
屬性詞,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親屬;親戚;親人;親友;表親;堂親;親情;親朋 | |||
〈文言〉準,真切。 | accurate | 《宋史·兵志九》:“教射唯事體容及彊弓,不習射親不可以臨陣。” | |||
名詞 | 〈文言〉指親愛的心。 | 唐玄宗《〈孝經〉序》:“親譽益着。”邢昺疏:“慈愛之心曰親。” | |||
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人。 | relation | 李白《蜀道難》:“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 姻親;近親;舉目無親 | ||
父母。亦偏指父或母。 | parent | 《詩經·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 父親;母親;雙親;親子;單親 | ||
指新婦。 | 朱湘《王嬌》詩:“這負心漢已經另娶了親。” | 娶親;送親;迎親 | |||
(Qīn)姓氏用字 | |||||
動詞 | 跟人親近、和睦(多指國家)。 | be close to |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 親華;親民;親美 | |
接近;接觸。 | touch; contact | 《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
特指用嘴唇接觸人或東西,表示喜愛、親熱。 | kiss | 茅盾《追求》:“仲昭把這信讀了兩遍,又拿到嘴唇上親着。” | 親吻;親嘴 | ||
〈文言〉信任,相信。 | 《史記·樂毅列傳》:“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説,不察疏遠之行。” | ||||
〈文言〉結交。 | 《史記·蘇秦列傳論》:“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 ||||
〈文言〉嫡派相傳(表示正統) | 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 ||||
〈文言〉結親;婚配。 | 無名氏《玉泉子》:“(鄧敞)既登第,就牛氏親。不日挈牛氏而歸。” | ||||
副詞 | 自己直接(做)。 | personally; in person | 《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 | 親臨;親征;親身;親眼;親手;親生;親耳;親自 | |
qìng | - | 見例詞 | 親家;親家公;親家母 | ||
xīn | 形容詞 | 〈文言〉通“新”。 | new |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親古籍解釋
編輯親説文解字
【卷八】【見部】七人切(qīn)
親説文解字注
至也。
注: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懇到曰至。父母者,情之冣(最)至者也,故謂之親。
從見,𣐽聲。
親廣韻
七人切,平真清 ‖ 辛聲真2部
愛也。近也。《説文》:“至也。”七人切。三。
七遴切,去震清 ‖ 辛聲真2部
親康熙字典
【酉集上】【見部】 親;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9
古文:𢈥、寴、𡩁
《唐韻》《正韻》七人切。《集韻》《韻會》雌人切,竝七平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注: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苟篇》:交親而不比。注: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
又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又《增韻》:躬也。《詩·小雅》:弗躬弗親。箋:言不躬而親之也。《禮·文王世子》:世子親齊玄而養。注:親,猶自也。
又《釋名》:襯也。言相隱襯也。《增韻》:姻也。《禮·大傳》:親者,屬也。疏:謂有親者,各以屬而為之服。《左傳·昭十四年》:祿勳合親。杜注:親,九族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注: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又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管子·牧民篇》:上服度則六親固。
又《前漢·禮樂志》注:如淳曰:父、子、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為六親。
又姓。《史記·孟嘗君傳》:齊王逐周最,而聽親弗。注:親弗,人姓名。《戰國策》:作祝弗。
又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注:親,當作新。
又《唐韻》七遴切。《集韻》《韻會》七刃切。《正韻》寸遴切,竝七去聲。《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注:以親疏為分別。《釋文》:有平去兩音。
又《廣韻》親家也。《集韻》:婚姻相謂為親。
又葉蒼先切,音千。楊方《合歡詩》: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焱煙,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 《字彙》:古從𣐽。今省作親。《集韻》:或作媇儭。○按字彙補又作𧠍、𧠸、𧡘,非。
[11]
親字形書法
編輯親字形對比
親書寫提示
❶“朩”的第三筆楷體是點。
❷“立”寬“朩”窄。
❸“立”居上居中,點在豎中線上端,兩橫上短下長,長橫在橫中線,中間點、撇分列豎中線兩側。
親書法欣賞
親音韻集成
編輯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親 | 親 | 臻 | 平聲 | 上平十七真 | 清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七人切 | tsʰjen | |
親 | 臻 | 去聲 | 二十一震 | 清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七遴切 | tsʰjen | |||
集韻 | 親 | 臻 | 平聲 | 上平十七真 | 清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雌人切 | tsʰien | ||
親 | 臻 | 去聲 | 二十二稕 | 清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七刃切 | tsʰien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真 | 雌人切 | |||||||||
增韻 | 平聲 | 真 | 七人切 | |||||||||
去聲 | 震 | 十遴切 | ||||||||||
中原音韻 | 親 | 陰平 | 真文 | 清 | 齊齒呼 | 次清 | tsʼiən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真文 | 妻辛切 | |||||||||
洪武正韻 | 親 | 平聲 | 八真 | 清 | 七 | 次清 | 七人切 | ts‘iən | ||||
親 | 去聲 | 八震 | 清 | 七 | 次清 | 寸遴切 | ts‘uən | |||||
分韻撮要 | 親 | 陰平 | 第八賓稟嬪畢 | 清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65
- 3. 音韻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8]
- 4.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1574
- 5.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 QRS[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40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914-391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51-1052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39-34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80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63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10
- 12. 親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1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1
- 14.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10]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019-10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