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鎖定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作於作者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第一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平明送客,臨別託意;第二首詩是回顧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依依惜別,酒不盡興。全詩即景生情,融情入景,筆調蒼涼,意境開闊,含蓄藴藉,韻味無窮。
作品名稱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作品別名
芙蓉樓送辛漸
作    者
王昌齡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品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註釋譯文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詞句註釋

⑴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一説此處指黔陽(今湖南黔城)芙蓉樓。辛漸:王昌齡的朋友。
⑵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裏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屬地。
⑶平明:清晨,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春秋時期楚國位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楚地附近的山就被稱為楚山。孤:獨自,孤單。
⑷洛陽:今屬河南,位於河南西部、黃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純潔赤誠之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句,比喻心地純潔。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也是以“玉壺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時也以此比喻為官廉潔,如姚崇冰壺誡》序雲“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⑹丹陽:唐代潤州丹陽郡,郡治丹徒縣,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東部。
⑺楚雲:指楚天之雲。
⑻高樓:指芙蓉樓。不能醉:因為離緒太濃,加上“謗議沸騰”再次而起,難以痛飲,故而不能醉。
⑼寒江:稱秋冬季節的江河水面。 [2-3]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冷雨在深夜落灑在吳地江天,早晨我送別友人,孤身一人面對着楚山。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問起我,就説我的心仍舊如在玉壺之中一般剔透。
其二
往丹陽城南望只見秋海陰雨茫茫,往丹陽城北望只見楚天層雲深深。
在芙蓉樓上送別友人不能喝醉,那寂靜寒江上的明月就如同我的心。 [3]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之後、天寶六載(747)之前。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友人辛漸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因作此兩首詩送別。 [4]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品鑑賞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所記送別的時間和情景是“倒敍”。第一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第二首詩回顧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餞行之事。
第一首詩寫平明送客,臨別託意。“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着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藴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着痕跡,含蓄藴藉,餘韻無窮。
第二首詩説的是頭一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先從“秋海陰”“楚雲深”寫起,以景起興。開頭兩句是互文,不是説詩人站在樓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雲,而是説詩人站在丹陽城的高樓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煙波浩渺,陰沉沉的雲,彷彿詩人的心情一樣沉重。第三句是點題:詩人在高樓為客人餞行,依依惜別,心中無限酸楚,以致酒不盡興。末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地純真。
秋海、楚雲、寒江、明月,全詩寓情於景,筆調蒼涼,但意境開闊,表現在身遭眾毀、謗議沸騰的“寂寂寒江”一樣的惡劣環境下,儘管倍感孤獨和痛苦,但自己仍能保持明月一般純潔的心,襟懷坦開,冷靜對待。 [3]  [4]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名家點評

明·陸時雍唐詩鏡》:煉格最高。“孤”字時作一語。後二句別有深情。 [5]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神骨瑩然如玉。薛應旂曰:多寫己意。送客有此一法者。 [5]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古詩“清如玉壺冰”,此自喻其志行之潔,卻將古句運用得妙。 [5] 
清·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唐人多送別妙作。少伯諸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 [5]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上二句送時情景,下二句託寄之言,自述心地瑩潔,無塵可滓。本傳言少伯“不護細行”,或有所為而云。 [5] 
清末·鄒弢《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樑》:自夜至曉餞別,風景盡情描出。下二句寫臨別之語。意在言外。 [5] 
清末·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玉壺本純潔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謂纖塵不染。其對洛陽親友之意,乃自願隱論,毋煩招致。洛陽雖好,寧動冰心。左太沖詩:“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遊。”正與同意。但此詩自明高志,與送友無涉。故作第二首雲:“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敍出芙蓉樓餞別之意。 [5]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 2.    劉文起.黔陽——湘西古鎮之一[N].温州都市報,2012-06-24(A12)
  • 3.    吳修麗 韓玉龍.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22:62-63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1-132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446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