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狩獲麟

(歷史典故)

鎖定
春秋時期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西巡獵獲麒麟的故事。相傳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輟筆。
中文名
西狩獲麟
文獻記載
《春秋》《左傳》《東周列國志》等
發生時間
公元前 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發生地點
大野(今山東鉅野一帶)

西狩獲麟歷史典故

春秋》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即魯哀公久慕大野澤珍禽異獸出沒,為旅遊勝地。於春暖花開之際,率眾來此打獵遊玩。鷹視狗吠,人喊馬嘶,自是一番熱鬧。隨從打獵的叔孫氏家臣捉到一隻怪獸;牛尾馬蹄,麕身,頭上長一肉角,不知為何物。孔子聞訊趕來辨認,嘆曰:“仁獸,麟也!”繼而哀傷:麒麟乃稀珍吉祥動物,“鳳鳥鳴盛代,騶虞應至人”,麒麟現身,天下吉祥。然如今麒麟受傷而死,必不祥也,於是建議把麒麟當地埋葬。葬後築台撫琴作歌以悼之,其歌曰:“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意思是帝時,太平盛世,麒麟鳳凰等吉祥珍稀之禽獸,遊於世間,受人保護。今天下紛爭,文明不興,出遊時必被傷害。目睹麟死,實在令人心傷。相傳孔子生前,有麒麟吐玉書闕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顏氏葬之,以繡紱系麟之角,經宿而去,懷孕十一月而生孔子。孔子以“無位之聖,述文武之法”,一生奔波,講學授徒,周遊列國,欲復周禮,時正編寫《春秋》。今麟死以為大不祥,哭曰:“麟出而死,吾道窮也!”歸而封筆,也不再授徒,不久即鬱郁而死。故有孔子“獲麟絕筆”説。 [1] 

西狩獲麟典籍記載

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狩於大野, 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 麕身、牛尾、馬蹄,頭上有一肉角,怪而殺之。孔子嘆曰:“‘麟也,孰為來哉?’使弟子埋之。”是為麒麟冢。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 聯想到自己一生懷才不遇, 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遊, 今非其時來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 [2] 
“西狩獲麟”一詞,源自《春秋》,後演變為美麗傳説,聞名全國。元、明、清《曹州府志》、《曹南文獻錄》、《鉅野縣誌》(明清版本),以及相關古碑刻,皆有“西狩獲麟”之記載,其內容與諸古籍相同。
公羊傳》對之解釋道: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採者也。薪採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公羊傳》在解釋時所説的“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和“吾道窮”是《榖梁》《左傳》所無的。既然如此,這兩句話肯定是最重要,最能夠代表公羊學派觀點的兩句。即“麟為孔子受命之瑞”。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指瑞篇》中就作如下介紹:《春秋》曰:“狩獲死麟。”人以示孔子。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mèi)拭面,泣涕沾襟。儒者説之,以為天以麟命孔子,孔子不王之聖也。
但是後來的何休解釋説:“夫子知其將有六國爭強,從橫相滅之拜,秦項驅除,積骨流血之虞,然後劉氏乃帝。深閔民之離害甚久,故豫泣。”這段話很明顯與上一段話不符和,可以看出公羊家將“麟為孔子受命之瑞”改變成了“麟為漢將受命之瑞”。

西狩獲麟相關

西狩獲麟麒麟

麒麟 麒麟
麒麟:也作“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合稱“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常用來比喻才能傑出的人。

西狩獲麟獲麟之地

古籍所載的獲麟之地“大野”,即今山東鉅野。鉅野縣,是菏澤市下轄縣,位於山東西南部、菏澤東部,歷史悠久,文化豐厚,近因鉅野煤田的開發而迅速崛起。
麒麟台位於鉅野縣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塚,是春秋“西狩獲麟”之麟葬處。歷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蹟,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台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台留下了膾灸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鉅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敍作鬥書“麒麟塚”三字,刻石立於台前。天啓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勝蹟更加名震四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