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樵大餅

鎖定
西樵大餅是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傳統小吃之一,用西樵山清泉製成此餅,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製作原料有富強粉,白砂糖,清水,豬油,食粉,鮮酵母
西樵大餅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
中文名
西樵大餅
分    類
小吃
口    味
微甜
主要食材
富強粉,白砂糖,山西樵清泉
特    點
鬆軟、香甜,入口松化
口    感
入口鬆軟、清香甜滑,不覺乾燥
顏    色
白中微黃,不起焦
外    觀
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

西樵大餅菜品特色

西樵大餅名不虛傳,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

西樵大餅製作原料

富強粉5公斤,白砂糖3.5公斤,清水2.1公斤,豬油0.5公斤,食粉25克,鮮酵母適量,梘水適量(根據自己的需要,如果想多做或少做些,可按比例增減各種原材料)先把麪粉3.5公斤,清水2.1公斤,鮮酵母1%混合,待起後加入白糖3.5公斤成為面種。 [1] 

西樵大餅做法

發麪種是為了使餅身更加疏鬆軟化,無苦味。發酵1到2天才可使用。此後在面種中加入麪粉1.5公斤,及豬油、食粉、梘水一起攪勻,成為麪糰。下適量梘水是為了中和麪粉裏的酸性,份量要視面種的酸度而定。然後,再將麪糰搓成扁圓形,麪糰必須擦勻,成品會比較潔白和有韌性。以達到其外形完整,色澤雪白,入口綿軟香滑的質量標準。再把做好的餅放入已灑上撲面粉的餅盤內,再在餅面上撒上撲粉。最後,入爐用中火烘烤。剛烘製出來的西樵大餅,表面都有一層薄粉,出爐後,人們根據它判定餅的衞生,假如大餅外層的粉沒有了,説明大餅已被人動過,內行的人就不會買,因為西樵大餅一般是不準多動的,如果看到這樣的西樵大餅就不要買了。

西樵大餅發展歷史

傳統西樵大餅
傳統西樵大餅(2張)
明朝弘治年間方獻夫任吏部尚書時,一天四更起牀,洗完畢,準備用早點,豈料僕人遲遲沒拿上來。他到廚房一看,廚子遲了起牀來不及做點心。方獻夫見案板上有已發酵好的麪糰,便急中生智,叫廚子在麪糰中加上雞蛋和糖揉勻,做成一個大餅子,放在爐子上烤。一會兒餅子烤好,方獻夫用包袱布包好,命轎伕起轎,匆匆上朝去了。
方獻夫來到朝房,見還有時間,便拿餅子就着清茶吃了起來,餅子鬆軟甘香,十分可口。同僚們聞到餅香四溢,都咽口水了,有官員還探過頭來問吃什麼餅子。方獻夫故鄉情濃,不假思索便説:“這是西樵大餅。”散朝後,方獻夫命廚子如法炮製,做了幾十個大餅子,第二天上朝時帶到朝房,分給同僚享用。同僚們邊吃邊嘖嘖稱讚餅子可口,西樵大餅便在朝中美名揚了。方獻夫也經常命廚子烤制,供自己吃或招待客人。
後來方獻夫稱病還鄉,在西樵山設石泉書院講學10年,將制餅方法教給山民。好方法加上西樵山好泉水,製出來的西樵大餅更可口了,又因為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到了清未民初,西樵大餅做得最好的是離西樵山不遠的民樂圩一餅家,它製出來的西樵大餅除了甘香、鬆軟、清甜外,還有刀切不掉渣,暑天在桌上放上10天半月不變質的特點,廣州、佛山的商人紛紛仿製,但色、香、味均無法與地道的西樵大餅媲美。

西樵大餅特色發展

大餅生產過程 大餅生產過程
經濟多元化的發展,人們多元化的喜好,促使着西樵大餅進行產品變革。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西樵大餅的新品種:蛋奶型西樵大餅。相對於傳統型西樵大餅,蛋奶型更加鬆軟,有入口即溶的感覺。而且有的還製作成蛋糕一樣,採用雙層夾心的形式,在中間放上奶油,使它吃起來更加可口。雖然蛋奶型西樵大餅吃起來可口,但大多數的西樵本地人還是比較喜歡傳統型的,特別是把它蒸過之後,那份鬆軟和清香甘甜是蛋奶型不能比擬的。
隨着蛋奶型西樵大餅的需求不斷增多,傳統型西樵大餅在市面上的蹤影逐漸消失。當然,並不是完全消失。如果你想購買,你可以在南海西樵的樵園餅屋裏找得到。另外,西樵大餅當然是西樵出產的才為最正宗。但據瞭解,市面上銷售的西樵大餅大多數都不是在西樵出產的,而是外地的一些企業或作坊製造的。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成本問題導致市場上西樵大餅的質量不能得到保證。那麼,真正在西樵生產的正宗大餅又到了哪裏去了?原來,在西樵生產的大餅基本只在家門口擺賣,多數在一些餅屋、雜貨店和景區店鋪出售。所以大家如果想購買正宗的傳統型西樵大餅,就要到西樵去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