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方馬克思主義

(政治主義)

鎖定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需要回溯到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俄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但中西歐革命卻遭到了失敗。盧卡奇柯爾施等人在總結革命失敗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指出革命失敗原因就在於無產階級之階級意識的喪失,而這又是第二國際經濟決定論所導致的;同時,這也證明俄國道路在中西歐是行不通的。到1923年,盧卡奇、柯爾施就分別著書,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人道主義的闡釋,並強調馬克思思想與黑格爾思想的連續性。
中文名
西方馬克思主義
類    型
政治主義
又    稱
馬克思主義的思潮
出    現
20世紀20年代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

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現代西方國家中存在一種反對極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它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最初是共產國際內部一種“左”傾思潮,在受到共產國際的批判後,在黨外發展起來。這股思潮在開始時沒有自稱或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
1955年,M.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強調馬克思主義同極權主義的對立,並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G.盧卡奇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在這以後,人們就廣泛地用這個概念稱呼這一思潮。
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這一思潮曾被激進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奉為反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等級制異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把馬克思主義同現代哲學的一些流派結合了起來,在對現代社會的分析和對社會主義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極權主義相對立的見解。
兩種趨向
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內,有兩種不同的趨向:①按照黑格爾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被稱作“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②按照新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被稱作“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以德國哲學家賴希、H.馬爾庫塞、E.弗羅姆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指出性衝動象飢餓、口渴和勞動一樣,是人類的物質需要之一。據此,他們主張發展一種“受辯證法和人道主義指導的精神分析”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分支,用它闡明人類壓迫的心理過程,並把社會主義革命納入到性本能的壓抑和解放的渠道中去。
以法國哲學家J.-P.薩特和梅洛-龐蒂為代表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指出,人的主要本質在於人的自我創造實踐,為此,個人實踐應當成為辯證方法的基本出發點,個人自主和自由意志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所向往的未來的階級鬥爭的源泉。它主張在馬克思主義從人類活動的結果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的客觀方面的框架內,用存在主義去理解個人主觀的生活經驗。
以意大利哲學家德拉-沃爾佩和科萊蒂為代表的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反對用含糊的人道主義和黑格爾修辭去取代科學的政策,對現代資本主義作出不正確的理解;在理論上則斷然否定在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之間有任何連續性,它主張把科學的辯證法規定為以“具體-抽象-具體循環”為標誌的現代實驗科學的唯物主義邏輯。
以法國哲學家L.阿爾杜塞為代表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非人道化闡釋,清除附在它上面的一切反科學的意識形態範疇。為此,它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劃分為早期的非科學的意識形態時期和晚年的科學時期,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是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和理論上反人道主義的。
主張重新發現和創造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逐漸不適應歷史運動,並對非馬克思主義獲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經常處在不理解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的變化發展的經驗的危險之中。為了防止和克服這種危險,馬克思主義反對教條主義,主張由每一代來重新發現、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 在重新發現和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某個方面,而指責、否定其另一個方面;都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對立起來,並按照自己的主張批駁恩格斯和列寧的某些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一致強調借用現代哲學的成就,它們或者從現代哲學的某些流派那裏系統借用概念、術語和範疇,或者進而用哲學的某些思想去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由此形成馬克思主義同現代哲學流派的科學的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現象的基礎上,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和問題,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徑,並且批判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1923年,盧卡奇、柯爾施就分別著書,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為一種人道主義,並強調馬克思思想與黑格爾思想的連續性。這樣,就與第二國際的科學主義解釋、第三國際的列寧主義解釋根本不同,於是遭到了他們的猛烈批判。盧卡奇被迫作自我批評,並宣佈收回自己的觀點;但柯爾施拒不作自我批評,反而於1930年發表文章進行反批判。在這裏,他第一次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並強調它與正統馬克思主義,尤其是與列寧主義的對立。但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當然,在流傳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理解,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用法:
  1. 純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西方國家獨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包括西方國家共產黨的理論。
  2. 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強調特定思想內涵,突出它與列寧主義的對立: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向列寧主義政治體系挑戰的哲學理論體系。
  3. 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強調主題轉換:馬克思主義從政治經濟問題轉向文化意識形態問題,認為它既包括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又包括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
  4. 非地域性的意識形態概念:凡是超越第二國際科學社會主義、第三國際列寧主義、第四國際托洛斯基主義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論它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那麼,為什麼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會有如此多的理解?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本身。

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長達80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時期,在不同時代針對不同問題出現了思想傾向和側重點各不相同的許多流派。
1.20世紀20—30年代,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盧卡奇等人在尋找革命失敗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這時,西方馬克思主義只是國際共運內部的一種非正統馬克思主義觀點,還沒成為獨立的社會思潮。
2.20世紀30—60年代末,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鼎盛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流派。他們重點尋找《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哲學家的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義興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啓蒙精神、工具理性、科學技術、大眾文化,致力於發達工業文明批判;構築批判理論的哲學基礎,並用各種西方社會思潮解釋、補充、重建馬克思主義。這時,西方馬克思主義從國際共運內部的非正統馬克思主義觀點,逐步演化成為具有國際性影響的非正統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結合的社會思潮。
3.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馬克思主義進入了轉向時期。這時,西方馬克思主義向多元化發展,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出現了分化,並出現了分析馬克思主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等。他們重點探討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生態危機等問題。在研究過程中,由非正統馬克思主義轉向了非馬克思主義。
90年代初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主題又從哲學、文化問題轉向政治、經濟等現實問題;研究重心從對資本主義批判轉向研究市場社會主義;反極權主義東歐正統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合流。總之,西方馬克思主義側重點和思想觀點是不同的,它們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體系;不僅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之間缺乏真正交流,甚至同一學派的思想家之間也發生着爭論。儘管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傾向不同、觀點各異,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特徵,例如:非正統性、現代化;開放性、多元化;超然性、學院化;多變性、片面化;地域性、西方化。不過,這些只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基本特徵的主要方面,還不能包括其全部。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在20世紀曆史文化背景下,一批知識分子植根於時代變化並以西方哲學視野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和分析社會現實的產物。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既不同於第二國際又區別於第三國際;他們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態度,既不同於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又區別於傳統馬克思主義。因此説,西方馬克思主義既有地域性限制——產生於並發展於西方;又有特定思想內涵——與正統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不同;作為新的馬克思主義者,主張馬克思主義開放性、多元化,主張用各種社會思潮來解釋、補充、重建馬克思主義,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既批判工業文明,又批判現實社會。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具有國際性影響的西方社會思潮之一,又是一種“非正統”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馬克思 馬克思
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大半個世紀,它在中國的傳播則不到20年。時間雖短,中國人對它的理解、態度、運用卻有很大的變化,這反映了20年來中國社會狀況的巨大變遷,也折射出中國知識分子把握社會思潮並用之解決中國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當前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些動向表明,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時刻,我們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正確程度和深刻程度,對於中國歷史走向的洞察和對於人類命運歸宿的方向感和健全感,正在受到考驗。中國最新一輪現代化的努力已歷時20年,既有舉世矚目的成就,又面臨不容忽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最有價值的內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發展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論,對於我們反省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負面現象,抵制物慾的膨脹和拜金主義盛行,具有可貴的啓發和借鑑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的浪漫主義和烏托邦氣質,它對現代化的拒斥態度,有可能在中國引起“半是輓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迴音,半是未來的恫嚇”般的反響,造就出幾個“新左派”的育目追隨者和蹩腳模仿者,有礙於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
中國理論界正式接觸西方馬克思主義,當始於1970年代末思想解放,探索之風大盛的潮流中。但若認真追溯,這個起始時限可提早到60年代。那時為了“防修反修”,內部發行了薩特、梅羅—龐蒂、布洛赫、柯拉科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對盧卡奇關於異化的論述,也通過蘇聯的批判為人所知。從後來事態的發展中可以看出,當時有資格接觸這些“反面材料”的高級理論家中,有少數好學深思之士願意抱着同情態度理解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的新闡釋,並在80年代初表示了強烈的探索願望。當然,這姍姍來遲的開放態度仍嫌為時尚早,思想的新芽一露頭就夭折了。60年代末,舉國上下大學極權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在曾經狂熱和盲從的一代人中產生了一股自發的、強大的,然而是逆向的極權主義地學習馬克思理論的潛流。上述內部書刊廣泛地散落民間,被飛快地傳閲並熱烈地討論。“文革”極權主義的非人環境,“文革”極權主義理論的空前武斷使人更加相信馬克思的論述:“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羣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西方馬克思主義獨特魅力,首先就在於它從人出發理解和闡釋馬克思。
80年代初,西方馬克思主義正式成為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學者、教師和學生都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有人力圖做借鑑和接納的工作,以擴大研究馬克思主義、考察中國和世界現狀的視野。但占主導地位的作法仍遵循以下思路:“毒草可以肥田”、“在批判和鬥爭中發展”。因此,人們在零零碎碎地獲得有關知識時,耳朵裏也充斥着“針鋒相對地回答挑戰”、“無情揭露”、“堅決打擊”一類的極端口號。
到了1990年代,帶着敵情觀念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那種純粹批判的態度,也轉變成在瞭解、交流和撞擊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主張。如果説,專業研究者不論態度是嚴峻還是寬容,始終在理論領域做文章的話,那麼如年代初出現的另一種動向則更有意義,更值得注意。如90年代中國社會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市場經濟的建立,突然間洶湧澎湃的商品潮,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大眾文化、商品文化的平庸性,精神和價值的失落,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的憂慮與反彈,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應運而生。

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