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邑之戰

鎖定
公元369年晉大司馬桓温,率步騎共五萬大軍,從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出發,開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僅幾十裏的枋頭,桓温屯兵枋頭,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糧道斷絕,不得已而歸,歸國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襄邑設伏打敗,又被趕來支援前燕的前秦將領苟池鄧羌劫了歸路,回到姑孰五萬步卒僅剩萬餘人。
名    稱
襄邑之戰
發生時間
369年
地    點
襄邑
參戰方
東晉,前燕,前秦
結    果
東晉糧斷歸國被前燕前秦伏擊大敗
參戰方兵力
東晉五萬人,前燕兩萬人
傷亡情況
東晉死亡近四萬人
主要指揮官
東晉桓温,前燕慕容垂

襄邑之戰歷史背景

桓温 桓温
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後聲望提高,先於昇平四年(360年)進爵南郡公,後更在興寧元年(363年)進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揚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區軍事。桓温雖然內鎮揚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荊、江二州亦交由其兩個弟弟桓豁桓衝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東晉全國軍政大權於一身,僅未能掌握徐、兗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等兵力 [1] 
另一方面,原本名義上臣服於東晉的前燕在其君主慕容俊在永和八年(352年)稱帝自立後,就多次與東晉發生戰事。前燕更多次派兵進攻洛陽,雖勉強能守着洛陽,但河南諸郡其實都被前燕所奪。東晉終在興寧三年(365年)失去洛陽。司冀等地皆失於前燕後,前燕又進攻兗州等地,於太和元年(366年)又奪取魯郡和高平郡,甚至曾南侵至竟陵郡。
面對前燕不斷的軍事行動,桓温亦希望以北伐提高自己聲望,以圖實現自己野心,登上帝位;又因前燕慕容恪於太和二年去世,桓温於是決意進行北伐,打算打敗前燕後回朝受取九錫,終篡奪東晉政權。

襄邑之戰戰役開始

慕容垂 慕容垂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上請北伐,並請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及江州刺史桓衝一同出兵。郗愔是在庾希因救援高平及魯郡不力而被彈劾免職後受桓温所推,然而其實桓温一直覬覦郗愔部下駐京口的軍隊,心中很不願由郗愔統率這些部眾。當時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温心腹,明白桓温心思後就假作父親書信,將父親的徐兗二州刺史的職位讓給了桓温,令桓温十分高興。至四月庚戌日,桓温終自所鎮的姑孰領五萬人出兵前燕。
桓温北伐至兗州,當時郗超顧慮汴水因戰亂久未浚治,認為會影響漕運,但桓温不聽。直至行軍至金鄉時就因天旱而令水軍不能繼續前進。桓温當時就命毛穆之開鑿河道,引水令桓温水軍得以繼續前進,終成功進入黃河。
然而,郗超又進言,認為桓温入黃河之法是逆着水流而進,與東晉基地距離又遠,難通漕運,擔心前燕會拒守不戰,令晉軍陷入糧道斷絕,無軍糧繼續北伐的困境。郗超於是建議桓温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不論前燕逃回遼東後方、拒守鄴城或出戰與東晉決一勝負皆有利於北伐進展;另郗超又提議一個較穩健的策略,建議桓温守着河道,控制漕運,一直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方才繼續進攻。郗超又認為若果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後,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到晉軍更難維持。但桓温都不聽從。
桓温隨後派檀玄攻取湖陸,更俘獲慕容忠。前燕所派慕容厲率步騎二萬進攻,桓温又於黃墟大敗敵軍。鄧遐、朱序又在林渚擊敗燕將傅顏,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更投降東晉。前燕於是再派慕容臧率諸軍抵抗桓温,但都失敗。前燕見此,唯有派人向前秦求救。

襄邑之戰戰役經過

襄邑之戰 襄邑之戰
七月,前燕孫元率宗族黨眾起兵響應桓温,桓温於是移屯枋頭。當時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對戰事發展都十分恐懼,打算北逃回遼東。但當時慕容垂自己請求進擊桓温,慕容暐於是讓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率眾抵抗桓温。同時,慕容暐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賂誘前秦派兵救援前燕,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堅於是在八月派苟池及鄧羌率步騎二萬救援前燕。
當時前燕司徒長史申胤就認為桓温“驕而恃眾,怯於應變。大眾深入,值可乘之會,反更逍遙中流,不出赴利,慾望持久,坐取全勝。”預料當晉軍糧運出現問題時就會不戰自敗。當時,桓温以昔日歸降東晉的段思為嚮導,前燕尚書郎悉羅騰卻擊敗桓温軍,生擒段思。另桓温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羅勝和染干津所殺,令晉軍士氣下降。同時,桓温早前命袁真攻打譙國和梁國,意圖開石門水道以通漕運,但袁真攻取二郡後卻不能開通水道,令水路運輸受到阻礙。
九月,前燕開始反擊,慕容德率一萬兵與劉當駐屯石門,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斷絕桓温糧道。慕容宙則以一千兵設計擊敗晉軍,殺傷大量晉兵。桓温見戰事不利,又因糧食將竭,更聽聞前秦援兵將至,於是在九月丙申日焚燬船隻,拋棄輜重,循陸路退軍。只留毛穆之為東燕太守。桓温經倉垣南歸,途中鑿井取水飲用。當時前燕諸軍亦有追晉軍,但慕容垂認為桓温新退必然提高警覺,並以精鋭殿後,不如待晉軍見燕軍未至,專心從速南退時才大舉追擊,於是只領八千騎兵從後緩緩跟隨。數日後,慕容垂見晉軍加快速度,於是加速追擊,並在襄邑追及桓温。另一向面,慕容德已經領四千騎兵率先在襄邑設伏,於是桓温在襄邑受兩軍夾擊,晉軍大敗,死了三萬兵。苟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譙國邀擊桓温,殺傷又以萬計。十月己巳日,桓温收拾散卒,駐屯山陽。叛歸東晉的孫元在武陽據守,但都被前燕所擒。第三次北伐至此結束。

襄邑之戰戰爭影響

襄邑之戰東晉方面

桓温 桓温
第三次北伐,桓温敗於襄邑,望實俱損,他的地位開始轉折。但這只是情況的一個方面。情況的另一方面,就桓温在江左積累權力的過程看來,第三次北伐以後,桓温才取得徐、豫,掃清進入建康的障礙,控制司馬昱,使東晉朝廷一度成為“政由桓氏,祭則寡人”的朝廷。因此,桓温第三次北伐又是他在江左權力之爭中取得勝利的頂點。但也使得東晉幾十年間再無力北伐。

襄邑之戰前燕方面

桓温的北伐對前燕的力量形成了一次相當的打擊,但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在枋頭之戰後不是勵精圖治,反倒是自以為是,不修政務,國內政治日益腐敗,“政以賄成,官非才舉”,前燕還自恃晉軍已退,出爾反爾地拒絕將虎牢關以西之地給前秦做答謝,為後來前秦的伐燕之戰找到了一個絕好的藉口。另外由於慕容垂此戰一戰成名,收到了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妒忌,也是慕容垂投奔前秦的前奏,慕容垂一走,前燕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

襄邑之戰前秦方面

通過助燕擊晉,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實現了王猛設想中的晉燕兩傷而秦得其利的構想,為後來的伐燕乃至統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王猛充分利用兩國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機會,利用各自途徑積極收集前燕的重要情報,充分了解前燕的情況,加緊秣兵厲馬,積極準備滅燕之戰。

襄邑之戰戰爭評價

其實,早在桓温失敗之前,前秦兩位大臣之間的對話中,早有人預料到日後的結局。前秦太子大傅問另一位大臣申胤:“桓温士眾強整,乘流猛進,今大軍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結果會如何呢”?申胤答道:“從桓温現在的勢頭,似乎大有可為。但以我的觀點,他心定不會成功。因為晉朝皇室衰弱,桓温專制其國,晉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所以,桓温得勝,是晉臣不願見到的結果,一定會千方百計阻饒其事。同時,桓温驕而恃眾,怯於應變,以大軍深入,放着好機會不加以利用,反而持重觀望,欲圖不戰而取全勝。如果日後晉軍乏糧,軍心摧沮,肯定會不戰自敗”。申胤一席話,幾乎是百分百預言了襄邑之役。因此,內部之間的三心二意不團結,是東晉羣臣一直不能北伐勝利的最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 1.    李延壽 .《北史》:中國,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