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昱

鎖定
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萬,祖籍河內郡温縣(今河南省温縣)。東晉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晉元帝司馬睿幼子,晉明帝司馬紹異母弟,母為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司馬昱歷仕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受封琅邪王、會稽王。晉穆帝時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與尚書令何充共同輔政。何充逝世後,司馬昱總理朝政,引名士殷浩等參政,對抗威權日重的大司馬桓温。殷浩北伐兵敗,反為桓温所廢。廢帝司馬奕即位後,冊封琅琊王,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温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即位後,多受桓温牽制,僅能“拱默守道而已”,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終年五十三歲。諡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29] 
司馬昱善於清談,史稱“清虛寡慾,尤善玄言”,是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呈現豐饒的發展。有文集五卷,今已佚。
全    名
司馬昱
別    名
晉簡文帝
道萬
諡    號
簡文皇帝
封    號
琅邪王、會稽王、琅邪王(即位前) [2-3]  [16] 
廟    號
太宗
年    號
鹹安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建康(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320年
逝世日期
372年9月12日
逝世地
東堂(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陵    墓
高平陵
在位時間
372年1月6日 至 372年9月12日
前    任
晉廢帝司馬奕(無廟諡,僅以廢帝稱之) [20] 
繼    任
晉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
主要作品
文集(五卷)
慶賜帖

司馬昱人物生平

司馬昱早而岐嶷

司馬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幼子,晉明帝司馬紹的異母弟,母為鄭夫人(即簡文宣太后鄭阿春)。司馬昱幼年聰慧,深得其父寵愛。當時著名的學者郭璞就評論司馬昱説:“振興晉朝的,一定是這個人。”司馬昱成年後,清虛寡慾,擅長玄學 [1] 

司馬昱受封琅琊

永昌元年(322年)二月,元帝下詔封司馬昱為琅琊王,以會稽、宣城兩地作為司馬昱的食邑。 [2] 
咸和元年(326年),司馬昱的母親鄭阿春去世,當時年僅七歲的司馬昱,非常悲傷,所以請求晉成帝司馬衍讓自己為母親服重喪,成帝憐憫他而允許,於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年)徙封司馬昱為會稽王 [3]  ,並拜其為散騎常侍 [4] 

司馬昱入朝輔政

咸和九年(334年),遷任右將軍,加侍中
鹹康六年(340年),升任撫軍將軍兼領秘書監 [5] 
永和元年(345年),因晉穆帝司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臨朝攝政。當時朝廷徵皇后之父、衞將軍褚裒入朝想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但吏部尚書劉遐、衞將軍長史王胡之勸褚裒道:“會稽王司馬昱德行昭著、素負雅望,是國家的周公,足下應把國政交給他。”褚裒於是堅決推辭,返回藩鎮。褚太后便拜司馬昱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 [6-7] 
當時一同輔政的何充意圖引用桓温來鎮服庾爰之,但丹楊尹劉惔卻認為桓温有不甘為臣的志向,便對司馬昱説:“不能讓桓温佔據地形便利的地方,對他的地位、封號也應當經常貶抑。”於是勸司馬昱自己出鎮長江上游,讓自己任軍司,司馬昱不聽。劉倓又請求自己前往,也不獲准許 [8]  ,於是任命桓温為安西將軍。

司馬昱抗衡桓温

永和二年(346年),驃騎將軍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詔司馬昱總理朝政。 [9]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滅成漢。此後,他權威日盛,名聲大振,連朝廷對他也懼怕三分。司馬昱認為揚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對他也推崇佩服,便以他作為心腹,讓他參與朝政,想以此與桓温抗衡。從此殷浩與桓温便逐漸開始互相猜忌,彼此間產生了異心。 [10]  司馬昱在此後大量援引會稽人士及玄學同好進入中央,來制衡桓温。這些人對穆帝、廢帝時期對外戰爭或內政,都產生諸多影響。
永和七年十二月(352年1月13日),桓温多次請求北伐未獲準,於是率軍四五萬人順長江而下,駐紮在武昌。朝廷十分恐懼,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桓温,他才返回鎮地。 [11]  同年(352年)七月,司馬昱升任司徒,但他推辭不肯擔任。 [12] 
殷浩連年北伐,屢屢被打敗,軍糧器械消耗殆盡。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借朝野上下對殷浩的怨憤,趁機上書列舉殷浩的罪行,請求將他黜免。司馬昱不得已,只得將殷浩貶為庶人,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從此,內外大權都集中在桓温手裏。 [13] 
昇平二年(358年),當時穆帝已到始冠之年(二十歲),司馬昱意欲還政於穆帝,但穆帝不許。 [14-15] 
興寧三年(365年),司馬昱聽説冠軍將軍陳祐放棄洛陽,便與桓温在洌洲會面,共同商議征討事宜。不久,哀帝司馬丕駕崩,此事擱置起來。哀帝崩後,由琅玡王司馬奕即位,褚太后以琅邪王絕嗣為由,再封司馬昱為琅邪王(作為儲君),又封司馬昱之子司馬曜為會稽王。司馬昱不肯受封,儘管被封琅玡卻未去會稽王之稱。 [16-17] 
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司馬昱進位丞相錄尚書事,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榮譽,又賜羽葆鼓吹及持班劍的武士六十人,司馬昱又堅決辭讓。 [18] 
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370年),在桓温北伐失敗後,司馬昱與桓温在塗中會面,共同商議之後的行動。 [19] 

司馬昱登基為帝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372年1月6日),大司馬桓温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並於同日率百官到會稽王府奉迎司馬昱,司馬昱在朝堂更換服裝,戴平頂頭巾,穿單衣,面朝東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璽綬帶,即日便即位為帝,改年號鹹安。桓温臨時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駐守衞。 [20] 

司馬昱憂憤辭世

桓温及後寫了講辭,打算向司馬昱陳述自己廢立皇帝的本意。但司馬昱接見他不停流淚,令桓温戰戰兢兢,居然一句話都説不出來。 [21] 
司馬昱雖處在帝位,垂拱無為、持守常道而已,常懼廢黜。當時,司馬昱見熒惑太微垣,因晉廢帝被廢時亦有同樣天象,故此十分不安,對桓温親信也是自己昔日僚屬的郗超問桓温會否再行廢立之事。郗超斷言道:“大司馬正在對內穩定國家,對外開拓江山,臣願用全家百餘口來擔保,不會發生不正常的事變。”等到郗超急於請假回去看望他的父親(郗愔,忠於晉室)時,司馬昱説:“告訴尊父,宗族國家之事,竟到了這種地步,是因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衞的緣故,慚愧慨嘆之深,怎能用語言來表達!”接着便詠庾闡之詩:“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誦得潸然淚下,打濕了衣襟。 [22]  司馬昱也因而憂憤得病。
鹹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輔政,一天一夜連發四道詔令,桓温都推辭不到。 [23]  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立司馬曜為太子。臨終前,司馬昱寫了遺詔,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攝,又寫道:“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在司馬昱面前親手撕毀遺詔,司馬昱説:“晉室天下,只是因好運而意外獲得,你又對這個決定有什麼不滿呢!”王坦之卻説:“晉室天下,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獨斷獨行!”司馬昱於是命王坦之改寫遺詔,寫道:“家國事都稟報給大司馬,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王丞相(王導)的舊例。”桓温看到後大失所望。同日,司馬昱在東堂駕崩,享年五十三歲。十月初八(11月19日),葬於高平陵 [24]  廟號太宗,諡號簡文皇帝。 [25] 

司馬昱為政舉措

司馬昱政治

司馬昱即位為帝后,桓温主控朝政,一步步要消滅反對勢力,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行徑囂張的司馬昱同父異母兄司馬晞。司馬昱即位不久,桓温就誣陷司馬晞謀反將其免官,及後逼令新蔡王司馬晃自誣與司馬晞及殷涓、庾倩等人謀反,以求翦滅陳郡殷氏和穎川庾氏在朝中的勢力。隨後桓温指示御史中丞司馬恬奏請司馬昱依法處死司馬晞,司馬昱不肯,下令再作議論。
桓温再次上奏求誅司馬晞,言詞十分嚴厲急切,司馬昱於是親手寫詔給桓温説:“如果晉室國祚長久,那麼你就應該依從早前的詔命從事;如晉室大勢已去,那你就讓我退位讓賢吧。”桓温看後害怕到流汗色變,於是不敢再逼,只上奏廢掉司馬晞和他三名兒子,並流放其家屬。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滅族,殷氏和庾氏一蹶不振,桓温的威勢達至高峯。 [26-27] 
司馬昱一方面應付桓温,另一方面延續之前的措施,又引王坦之、謝安等人與桓温抗衡,而二人不負眾望,最終也成功挽救了晉室。

司馬昱外交

鹹安二年(372年)正月,百濟林邑各自遣使進貢土產。六月,司馬昱遣使拜百濟王餘句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太守。 [28] 

司馬昱主要作品

司馬昱有文集五卷。《淳化閣帖》又收錄有其書法作品《慶賜帖》六行。

司馬昱歷史評價

郭璞:興晉祚者,必此人也。 [29] 
司馬睿:子昱仁明有智度。 [29] 
司馬嶽:會稽王叔履尚清虛,志道無倦,優遊上列,諷議朝肆。 [29] 
劉遐王胡之:會稽王令德雅望,國之周公也。 [30] 
習鑿齒:生平所未見。 [31] 
褚蒜子:丞相、錄尚書、會稽王體自中宗,明德劭令,英秀玄虛,神棲事外。以具瞻允塞,故阿衡三世。道化宣流,人望攸歸,為日已久。 [29] 
王珣:①相王作輔,自然湛若神君。②皇矣簡文,於昭於天。靈明若神,周淡如淵。衝應其來,實與其遷。亹亹心化,日用不言。易而有親,簡而可傳。觀流彌遠,求本逾玄。 [32] 
檀道鸞:帝弱而惠異,中宗深器焉,及長,美風姿,好清言,舉止端詳,器服簡素,與劉惔王濛等為布衣之遊。 [33]  既廢昏立明,民人悦服。然恭己南面,政自温出。帝性韻深沉雅有局鎮,嘗與太宰武陵王晞、桓温同乘至板橋。温密敕令,無因而鳴角鼓譟,部伍並皆驚馳。温佯(原注﹕一作陽)為駭異,晞大震驚,急求下車。帝舉止自若,音顏無變。温每以此稱其德量,故論者謂温服憚之深也。若假帝修年,則温篡逆之圖絕矣。 [59] 
房玄齡:①簡皇以虛白之姿,在屯如之會,政由桓氏,祭則寡人。 [29]  ②君若綴旒,道非交泰。簡皇凝寂,不貽伊害。 [29]  ③帝雖神識恬暢,而無濟世大略,故謝安稱為惠帝(晉惠帝)之流,清談差勝耳。沙門支道林嘗言‘會岙有遠體而無遠神’。謝靈運跡其行事,亦以為赧(周赧王)獻(漢獻帝)之輩雲。
司馬光:帝美風儀,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塵滿席,湛如也。雖神識恬暢,然無濟世大略,謝安以為惠帝之流,但清淡差勝耳。 [34] 
《南齊書》:昔宣帝中興漢室,簡文重延晉祀,庶我鴻基,於茲永固。言念家國,感慶載懷。 [60] 
王應麟:晉簡文詠庾闡詩云:“志士痛朝危,忠臣憂主辱。”東魏靜帝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至今使人流涕。 [35] 
王世貞: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無過於漢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則漢文宣光武明肅、魏高貴鄉公、晉簡文、劉宋文帝孝武明帝、元魏孝文孝靜、梁武簡文元帝、陳陵後主、隋煬帝、唐文皇明皇德宗文宗、南唐元宗後主、蜀主衍、孟主昶、宋徽高孝,凡二十九主。 [36] 
王夫之:簡文為琅邪王,相晉五年,桓温外拒燕、秦,內攻袁瑾,而漠然不相為援,蓋其惡温而忌之夙也。既惡温矣,抑不能樹賢能、修備禦、以制温,温視之如視肉,徒有目而無手足,故惎之而猶擁立之,以為是可談笑而坐攘之者也。蓋至於聽温之扳己以立而遂立焉,則生人之心,生人之氣,無有存焉者矣。帝奕未有失德,温誣其過而廢之,於斯時也,簡文既不能折之以衞奕,則以死拒温而必不立,奉名義之正,涕泣以矢之,温亦豈能遽殺己者?如其不擇而推刃於己,則温之逆,受眾惡而不足以容,即令己殺而温篡,亦可無咎於天下。乃雖靦然南面,而旋隕天年,位與壽皆朝露耳。等死也,為晉恭、齊順之飲酖,何如誓死不立,以頸血報宗社哉!温,賊也;簡文相其君而篡之,亦賊也;賊與賊以智力為勝負,而不敵者受吞,必然之勢也。病而一日一夜四發詔召温入輔,遺詔且雲“君自取之”,乃語王坦之曰:“天下儻來之運,卿何所嫌。”非但闇弱如謝安所云似惠帝者耳,得一日焉服袞冕正南面而心已愜,易其忌温之心而戴温不忘,樂以祖宗之天下奉之而酬其惠也。洵哉!簡文之為賊也。 [37] 
蔡東藩:會稽王昱,不思討賊,居然受迎稱帝,徒作涕泣之容,反長兇殘之焰,朝危主辱,嗟何及乎? [38] 
餘嘉錫:晉書簡文帝紀雲:”帝雖神識恬暢,而無濟世大略,故謝安稱為惠帝之流,清談差勝耳。“嘉錫以為簡文雖受制於權臣,而能保全海西公及武陵王晞。其人蓋長者而短於才。然其言不惡而嚴,足令桓温駭服。即此一事,以視惠帝之聽人提掇,弒母殺子,戮舅廢妻,皆懵然不能出一語者,想去何止萬萬! 謝安之言,擬人不於其倫。疑是記者之失,不足以為定評也。 [62] 
謝安謹案《諡法》:一德不懈曰‘簡’,道德博聞曰‘文’。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儀之景行,猶有彷彿。宜尊號曰‘太宗’,諡曰‘簡文’。” [61] 

司馬昱軼事典故

司馬昱人鼠並重

司馬昱還在任撫軍將軍的時候,他坐牀上的灰塵從不讓人擦去,見到老鼠在上面走過的腳印,認為很好。有個參軍看見老鼠白天走出來,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司馬昱為此很不高興。他的門客提議處罰這個參軍,他批示説:“老鼠被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懷;現在又為了一隻老鼠去損傷人,恐怕不行吧?” [39] 

司馬昱從公於邁

司馬昱任撫軍將軍時,一次與桓温一同上朝,二人多次互相謙讓,要對方走在前面。桓温最後不得已只好在前,於是一面走一面説:“伯也執殳,為王前驅(我手裏拿着殳,為王做先驅)。”司馬昱回答説:“這就是所謂的‘無小無大,從公於邁(無論大小臣子,都跟着公出遊)’。” [40] 

司馬昱暗室之答

一次,司馬昱在暗室裏坐着,召桓温進宮,桓温到了,問司馬昱在哪裏。司馬昱回答説:“某在斯(我在這裏)。”時人因此認為他有才能。 [41] 

司馬昱不必在遠

司馬昱進華林園遊玩,回頭對隨從説:“令人心領神會的地方不一定在很遠,林木蔽空,山水掩映,就自然會產生濠水、濮水上那樣悠然自得的想法,覺得鳥獸禽魚自己會來親近人。” [42] 

司馬昱一日萬機

司馬昱任丞相時,一件政務,事情要整年的時間才能批覆下來。桓温很擔心這太慢了,經常加以勸説鼓勵。司馬昱説:“一天有成千上萬件事,哪裏快得了!” [43] 

司馬昱陶練之功

佛經認為擺脱煩惱、修練智慧,就可以成佛。司馬昱説:“不知是否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雖然如此,但陶冶修煉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殺的。” [44] 

司馬昱會稽王痴

名士王濛曾請求出任東陽太守,但司馬昱沒有同意,後來他病重,在他臨終時,司馬昱哀嘆説:“我要對不起仲祖(王濛的字)了。”便下令任命他為東陽太守,王濛説:“人們説會稽王痴心,確實痴心。” [45] 

司馬昱鎮靜自如

司馬昱曾與桓温和武陵王司馬晞共坐一輛車,桓温暗中叫人在車前車後敲起鼓來,大喊大叫。儀仗隊受驚混亂,司馬晞神色驚惶恐懼,要求下車。桓温回看司馬昱卻鎮定自若,滿不在乎。後來桓温告訴別人説:“朝廷裏仍然有這樣的賢能人才。” [46] 

司馬昱安石必出

名士謝安在東山隱居時養着歌女,司馬昱説:“安石(謝安的字)一定會出山,他既會與人同樂,也就不得不與人同憂。” [47] 

司馬昱一卦為限

桓温曾聚集許多名士講解《周易》,每天解釋一卦。司馬昱本想去聽,一聽到是這樣講的就回來了,並説:“卦的內容自然是有難有易,怎麼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48] 

司馬昱湛若神君

司馬昱任丞相時,與謝安一起去看望桓温。當時王珣已經先在桓温那裏,桓温對王珣説:“你過去想看看相王,現在可以留在帷幔後面。”兩位客人走了以後,桓温問王珣説:“相王究竟怎麼樣?”王珣説:“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靈一樣清澈,您也是萬民的希望,不然,僕射(謝安)怎麼會自甘藏拙呢!” [49] 

司馬昱會稽霞舉

晉廢帝司馬奕即位後,羣臣每次早朝,殿堂都黯然無光。司馬昱氣宇軒昂,他到後,朝堂才像朝霞高高升起一樣。 [50] 

司馬昱不識其本

司馬昱看見田裏的稻子時不認識,問是什麼草,近侍回答是稻子。他回去後,三天沒有出門,説:“哪裏有依靠它的末梢活命,而不識其根本的呢!” [51] 

司馬昱人際關係

司馬昱父母

關係
稱號
姓名
父親
晉元帝
母親
簡文宣太后

司馬昱同輩

關係
爵位
姓名
同母兄
琅玡悼王
異母兄
晉明帝
琅琊孝王
東海哀王
武陵威王

司馬昱后妃

身份
稱號
備註
皇后
簡文順皇后王簡姬
王遐之女,生司馬道生司馬俞生 [53] 
妃嬪
王淑儀
司馬天流 [55] 
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63] 

司馬昱子女

  • 兒子
司馬昱有七子 [57]  :其中有三人長大成人,其餘四人早殤,但長大的三人除長子司馬道生外皆死於非命。
爵位
姓名
生母
思世子
簡文順皇后王簡姬
——
臨川獻王
——
——
王淑儀
晉孝武帝
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會稽文孝王
  • 女兒
稱號
生母
備註
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64] 
王恭弟王熙 [58] 
新安公主司馬道福
初封餘姚公主,先嫁桓濟,後改嫁王獻之
不詳
嫁桓脩

司馬昱史料索引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29] 
資治通鑑》等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簡文皇帝諱昱,字道萬,元帝之少子也。幼而岐嶷,為元帝所愛。郭璞見而謂人曰:“興晉祚者,必此人也。”及長,清虛寡慾,尤善玄言。
  • 2.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永昌元年,元帝詔曰:“先公武王、先考恭王君臨琅邪。繼世相承,國嗣未立,蒸嘗靡主,朕常悼心。子昱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廟,以慰罔極之恩。其封昱為琅邪王,食會稽、宣城如舊。”
  • 3.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三·顯宗成皇帝上之上》:丙寅,徙琅邪王昱為會稽王,吳王嶽為琅邪王。
  • 4.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咸和元年,所生鄭夫人薨。帝時年七歲,號慕泣血,固請服重。成帝哀而許之,故徙封會稽王,拜散騎常侍。
  • 5.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九年,遷右將軍,加侍中。鹹康六年,進撫軍將軍,領秘書監。
  • 6.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孝宗穆皇帝上之上》:詔徵衞將軍褚裒,欲以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吏部尚書劉遐、長史王胡之説裒曰:“會稽王令德雅望,國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授之。”裒乃固辭,歸籓。壬戌,以會稽王昱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
  • 7.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永和元年,崇德太后臨朝,進位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
  • 8.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孝宗穆皇帝上之上》:庾翼既卒,朝議皆以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安,宜依翼所請,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荊楚,國之西門,户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勁蜀,地勢險阻,周旋萬里;得人則中原可定,失人則社稷可憂,陸抗所謂‘存則吳存,亡則吳亡’者也,豈可以白麪少年當之哉!桓温英略過人,有文武器幹,西夏之任,無出温者。”議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恥懼不淺。”充曰:“温足以制之,諸君勿憂。”......丹楊尹劉倓每奇温才,然後其有不臣之志,謂會稽王昱曰;“温不可使居形勝之地,其位號常宜抑之。”勸昱自鎮上流,以己為軍司,昱不聽;又請自行,亦不聽。
  • 9.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二年,驃騎何充卒,崇德太后詔帝專總萬機。
  • 10.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八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温既滅蜀,威名大振,朝廷憚之。會稽王昱以揚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引為心膂,與參綜朝權,欲以抗温;由是與温相疑貳。
  • 11.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孝宗穆皇帝上之上》:十二月,辛未,温拜表輒行,帥眾四五萬順流而下,軍於武昌,朝廷大懼......撫軍司馬高崧言於昱曰:“王宜致書,諭以禍福,自當返旆。如其不爾,便六軍整駕,逆順於茲判矣!”乃於坐為昱草書曰......温即上疏惶恐致謝,回軍還鎮。
  • 12.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八年,進位司徒,固讓不拜。
  • 13.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九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連年北伐,師徒屢敗,糧械都盡;徵西將軍桓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數浩之罪,請廢之。朝廷不得已,免浩為庶人,徙東陽之 信安。自此內外大權一歸於温矣。
  • 14.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穆帝始冠,帝稽首歸政,不許。
  • 15.    《晉書·卷八·帝紀第八》:二年春正月,司徒、會稽王昱稽首歸政,帝不許。
  • 16.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廢帝即位,以琅邪王絕嗣,復徙封琅邪,而封王子昌明為會稽王。帝固讓,故雖封琅邪而不去會稽之號。
  • 1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晉紀二十三·孝宗穆皇帝下》:司徒昱聞陳祐棄洛陽,會大司馬温於洌洲,共議征討。丙申,帝崩於西堂,事遂寢。
  • 18.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太和元年,進位丞相、錄尚書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給羽葆鼓吹班劍六十人,又固讓。
  • 19.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晉紀二十四·海西公下》:辛丑,丞相昱與大司馬温會塗中,以謀後舉。
  • 20.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及廢帝廢......大司馬桓温率百官進太極前殿,具乘輿法駕,奉迎帝於會稽邸,於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拜受璽綬......鹹安元年冬十一月己酉,即皇帝位。桓温出次中堂,令兵屯衞。
  • 21.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及初即位,温乃撰辭欲自陳述,帝引見,對之悲泣,温懼不能言。
  • 22.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帝雖處尊位,拱默守道而已,常懼廢黜。先是,熒惑入太微,尋而海西廢。及帝登阼,熒惑又入太微,帝甚惡焉。時中書郎郗超在直,帝乃引入,謂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計,故當無復近日事邪!”超曰:“大司馬臣温方內固社稷,外恢經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及超請急省其父,帝謂之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由吾不能以道匡衞,愧嘆之深,言何能喻。”因詠庾闡詩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
  • 2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太宗簡文皇帝》:甲寅,帝不豫,急召大司馬温入輔,一日一夜發四詔;温辭不至。
  • 2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太宗簡文皇帝》:冬,十月,丁卯,葬簡文帝於高平陵。
  • 25.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七月)己未,立會稽王昌明為皇太子,皇子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內史。帝崩於東堂,時年五十三。葬高平陵,廟號太宗。遺詔以桓温輔政,依諸葛亮、王導故事。
  • 26.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辛亥,桓温遣弟秘逼新蔡王晃詣西堂,自列與太宰、武陵王晞等謀反。帝對之流涕,温皆收付廷尉......至是,有司承其旨,奏誅武陵王晞,帝不許。温固執至於再三,帝手詔報曰:“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温覽之,流汗變色,不復敢言。乙卯,廢晞及其三子,徙於新安。丙辰,放新葵王晁于衡陽。
  • 2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太宗簡文皇帝》:温惡殷、庾宗強,欲去之。辛亥,使其弟秘逼新蔡王晃詣西堂叩頭自列,稱與晞及子綜、著作郎殷涓、太宰長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劉強、散騎常侍庾柔等謀反;帝對之流涕,温皆收付廷尉。倩、柔,皆藴之弟也。癸丑,温殺東海王三子及其母。甲寅,御史中丞譙王恬承温旨,請依律誅武陵王晞。………乃奏廢晞及三子,家屬皆徙新安郡。丙辰,免新蔡王晃為庶人,徙衡陽;殷涓、庾倩、曹秀、劉強、庾柔皆族誅,庾藴飲鴆死。
  • 28.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二年春正月辛丑,百濟、林邑王各遣使貢方物......六月,遣使拜百濟王餘句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太守。
  • 29.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1]
  • 30.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10]
  • 31.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06]
  • 32.    《樂府詩集·卷八·郊廟歌辭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1-23]
  • 33.    《藝文類聚·卷十三·帝王部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0]
  • 34.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晉紀二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06]
  • 35.    《卷十三考史》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5-01]
  • 36.    《藝苑卮言·卷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11]
  • 37.    《讀通鑑論·卷十四·簡文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13]
  • 38.    海西公遭誣被廢 崑崙婢產子承基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06]
  • 39.    《世説新語·德行第一》: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牀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説。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 40.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簡文作撫軍時,嘗與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 41.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簡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問上何在。簡文曰:“某在斯。”時人以為能。
  • 42.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處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 43.    《世説新語·政事第三》:簡文為相,事動經年,然後得過。桓公甚患其遲,常加勸勉。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 44.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佛經以為法練神明,則聖人可致。簡文雲:“不知便可登峯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 45.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王長史求東陽,撫軍不用。後疾篤,臨終,撫軍哀嘆曰:“吾將負仲祖於此。”命用之。長史曰:“人言會稽王痴,真痴。”
  • 46.    《世説新語·雅量第六》:宣武與簡文、太宰共載,密令人在輿前後鳴鼓大叫。鹵簿中驚擾,太宰惶怖,求下輿。顧看簡文,穆然清恬。宣武語人曰:“朝廷間故復有此賢。”
  • 47.    《世説新語·識鑑第七》: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 48.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説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 49.    《世説新語·容止第十四》:簡文作相王時,與謝公共詣桓章武。王珣先在內,桓語王:“卿嘗欲見相王,可往帳裏。”二客既去,桓謂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輔,自然湛若神君,公亦萬夫之望,不然,僕射何得自沒!”
  • 50.    《世説新語·容止第十四》: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會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
  • 51.    《世説新語·尤悔第三十三》:簡文見田稻,不識,問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簡文還,三日不出,雲:“寧有賴其末,而不識其本!”
  • 52.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元帝六男......鄭夫人生琅邪悼王煥及簡文帝。
  • 53.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王皇后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
  • 54.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胡淑儀生臨川獻王鬱、皇子朱生。
  • 55.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王淑儀生皇子天流。
  • 56.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文孝王道子。
  • 57.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簡文帝七子:王皇后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胡淑儀生臨川獻王鬱、皇子朱生。王淑儀生皇子天流。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文孝王道子。俞生、朱生、天流並早夭,今並略之。
  • 58.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太原王錄》:王熙字叔和。恭次弟。尚鄱陽主。太子洗馬。蚤卒。
  • 59.    續晉陽秋-兩漢魏晉南北朝筆記  .國學導航網.2021-08-06[引用日期2021-08-06]
  • 60.    卷五 本紀第五◎海陵王-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國學導航網.2021-08-06[引用日期2021-08-06]
  • 61.    世説新語箋疏 文學第四  .國學導航網.2021-08-28[引用日期2021-08-28]
  • 62.    世説新語箋疏 黜免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網.2021-08-28[引用日期2021-08-28]
  • 63.    《晉書·列傳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孝武文李太后,諱陵容,本出微賤。始簡文帝為會稽王,有三子,俱夭。自道生廢黜,獻王早世,其後諸姬絕孕將十年。帝令卜者扈謙筮之,曰:“後房中有一女,當育二貴男,其一終盛晉室。”
  • 64.    《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 :後數夢兩龍枕膝,日月入懷,意以為吉祥,向儕類説之,帝聞而異焉,遂生孝武帝及會稽文孝王、鄱陽長公主。
  • 65.    《晉書·列傳卷三十二·列傳第二》:時徐貴人生新安公主,以德美見寵。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