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蕩姓

鎖定
蕩姓一説是源於共工氏,出自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湯明之後裔湯析羲,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另一説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桓公之三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中文名
蕩姓
讀    音
tāng(ㄊㄤ)、shāng(ㄕㄤ)
源    於
共工氏、子姓、蕩陰
得姓始祖
湯明

蕩姓基本介紹

蕩[蕩、湯,讀音作tāng(ㄊㄤ),亦可讀作shāng(ㄕㄤ),不可讀作dàng(ㄉㄤˋ)]
蕩姓 蕩姓

蕩姓蕩姓歷史

蕩姓是共工氏湯明之後,共工氏因自立為帝,被母后湯(儻)娥所殺,蕩(湯)析羲自此離居,湯明後裔四處遊蕩,因避禍,多藏於草蕩、沙蕩、海蕩、湖蕩之中,被蔑稱為“蕩民”。史稱“蕩氏”。《中國史稿》曰:“蕩析離居,罔有定極。”蕩詞組中因有“遊蕩、淪蕩、動盪、佚蕩、跌蕩、浪蕩、放蕩、淫蕩、荒蕩、飄蕩、流蕩、晃盪、空蕩及蕩產”等,而在周人諡法中,蕩字被列入下諡法,曰:“以此殲夷焉,用之小人焉。”江蘇無錫盪口鎮,寶應縣獐獅蕩鄉,射陽縣長蕩鄉,阜寧縣馬蕩鄉,泰興縣焦蕩鄉、蘆蕩,建湖縣蕩中鄉,興化縣烏金蕩、黑高蕩、西蕩,崑山縣長白蕩、明鏡蕩、汪洋蕩,吳江縣三白蕩、玄鶴蕩、裏古蕩,蘇州盛澤蕩、黃天蕩,宜興縣馬公蕩、都山蕩、蒲墅蕩、陽山蕩、蓮花蕩;浙江雁蕩山,嘉興連泗蕩,德清縣若溪蕩,長興縣大盪漾、石湖蕩、沉蕩;安徽湯溝白蕩湖;陝西三源縣蕩社;西藏蕩青;湖北樟樹坪坦蕩河等地,多與蕩人散居於此有關係。蕩姓以漁鹽為業,因而鹽户稱“灶蕩”,漁户稱“漁蕩”;蕩姓善駕舟,故曰:“盪舟”。而流經河南鶴壁市及湯陰縣的“蕩水”,則是蕩姓的母親河。
春秋時,商宋有蕩邑(河南睢縣),宋桓公御説封其三子公子蕩於此,為蕩邑大夫。宋襄公即立拜其弟公子蕩為宋司城,史稱其為“司城蕩”。公子蕩文武全才,助兄宋襄公扶齊伐曹,兩會諸侯,稱霸天下,因而蕩姓揚眉吐氣,詞組中有“蕩氣、盪滌、蕩然、浩蕩、激盪、蕩覆、掃蕩、搖盪、衝蕩、震盪、蕩平、盪漾;成語中有蕩然無存、襟懷坦蕩、浩浩蕩蕩、蕩氣迴腸等頌揚之詞。《呂氏春秋》稱勝兵為“蕩兵”,漢時置“蕩寇將軍”,清時道率府者名“直蕩”,顧炎武曰:“古人以左右衝殺為蕩,陳其鋭卒謂跳蕩,別帥謂之蕩主。”因此而知,春秋時,蕩姓已成為勇猛無比之師。公子蕩在宋楚決戰中,為營救宋襄公,獨闖敵陣,身倍數創而犧牲。
公子蕩之子公子壽,因不肯陪伴昏君宋昭公左右而辭去司城官職,讓兒子蕩意諸襲世職。蕩意諸以祖父封邑為姓,是商宋蕩姓之始。蕩意諸是春秋賢者,因見宋昭公被弒,自刎而死。宋文公知湯意諸賢,則封其弟蕩虺為司馬。蕩虺之子蕩澤襲爵後,欲削弱公室,則乘宋共公卒,宋國舉哀之時,殺死太子肥,而專國政。蕩澤因沒有得到宋桓公家族魚氏、向氏、鱗氏的支持,勢單力孤,蕩氏被右師華元率國人剿滅,蕩澤被殺。蕩澤子侄餘生者逃亡於楚國亳州,楚共王封蕩澤之子為蕩侯。
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拜蕩侯為楚軍元帥,率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攻徐國,楚靈王於亳州南乾溪督戰。公元前529年5月,楚國內亂,公子比自立為楚王,楚靈王自殺。蕩侯急率圍徐楚軍回國,中途遇吳國之伏當了俘虜,蕩姓至此成為吳國的奴隸,蕩侯子孫為避禍,去草字頭而改為湯氏。江蘇蘇州《湯氏家譜》曰:“吾祖宋公子意諸,以祖封邑為蕩姓,其子孫因避禍,去草字頭為湯氏。”唐時,蕩氏為避唐太宗廟號,部分蕩人改為陽氏,吐蕃大將蕩沒藏降唐後,亦改稱陽沒藏。今已經成為罕見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陝西、福建發現有幾户蕩氏,其餘蕩氏均已成為湯氏的一支。

蕩姓姓氏淵源

蕩姓第一個淵源

蕩姓 蕩姓
源於共工氏,出自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湯明之後裔湯析羲,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傳説,共工氏又名湯明,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在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而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説,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説共工氏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輝縣。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剷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由於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提供宣泄洪水的途徑,所以洪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了失敗!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后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顓頊由於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業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共工氏的力氣實際上要比顓頊大,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説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都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峯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後,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都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説“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共工氏的兒子后土。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共工屬炎帝一裔。據史籍《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朝的羅泌在《路史·後紀二》中注引《歸藏·啓筮》説:“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記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史籍《管子·揆度》記載:“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 史籍《淮南子·本經訓》記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史籍《淮南子·天文訓》中又説:“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是黃帝之裔,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神農、祝融、女媧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説,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祝融與共工之戰在史籍《史記·補三皇本記》中有記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説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蕩氏,就是是共工氏湯明之後,共工氏因自立為帝,被母后湯(儻)娥所殺,蕩(湯)析羲自此便離居避難。因為湯明的後裔在當時居無定所,四處遊蕩,而且為了躲避禍災,多藏於草蕩、沙蕩、海蕩、湖蕩之中,被時人蔑稱為“蕩民”,因而史稱曰:“蕩析離居,罔有定極。”並由此誕生了“蕩氏”。由這段歷史後,中國產生了許多以“蕩”為核的貶義詞組,諸如遊蕩、淪蕩、動盪、佚蕩、跌蕩、浪蕩、放蕩、淫蕩、荒蕩、飄蕩、流蕩、晃盪、空蕩、蕩產等,而在周王室的諡法中,“蕩”字被列為下諡,曰:“以此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該支蕩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與前、後世的湯氏同源同族,史稱蕩氏正宗,大多尊奉湯明為得姓始祖,正確讀音依然作tāng(ㄊㄤ)。

蕩姓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桓公之三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滅商,封紂王之庶兄微子啓於宋,以奉湯祀。至春秋宋國大臣蕩原,任司城,其子公孫壽不願繼父位,由其子蕩意諸繼任,後子孫去草頭稱湯氏。史學家童書業在《先秦歷史考》中闡述:“春秋列國的大世族,如周有周、召、單、劉、尹等氏;魯有仲(孟)、叔、季三家和臧、東門等氏;晉有欒、郤、狐、趙、韓、魏、知、中行、範、羊舌、祁、先、胥、伯等氏;齊有高(文公後)、國、崔、慶、欒、高(惠公後)、陳、鮑等氏;宋有華、樂、皇、魚、蕩、向等氏;衞有孫、寧、孔等氏;鄭有良、遊、國、罕、駟、印、豐等七穆之族;楚有鬥、成、蒍、屈等氏。此外秦和吳、越等國的世族,則不甚可考了。”
春秋時期,商宋有蕩邑(今河南睢縣),宋桓公御説封其三子公子蕩於此,為蕩邑大夫。宋襄公即立拜其弟公子蕩為宋司城,史稱其為“司城蕩”。公子蕩文武全才,輔佐其兄宋襄公扶齊伐曹,兩會諸侯,稱霸天下,因而使蕩氏一族揚眉吐氣。後世詞組中因而也有了蕩氣、盪滌、蕩然、浩蕩、激盪、蕩覆、掃蕩、搖盪、衝蕩、震盪、蕩平、盪漾,成語中也產生了蕩然無存、襟懷坦蕩、浩浩蕩蕩、蕩氣迴腸等等頌揚之詞。史籍《呂氏春秋》中稱勝兵為“蕩兵”,漢朝時期置“蕩寇將軍”,清朝時期道率府者名為“直蕩”。大文學家顧炎武曰:“古人以左右衝殺為蕩,陳其鋭卒謂跳蕩,別帥謂之蕩主。”因此而知,在春秋時期,蕩氏已成為勇猛無比之師。公子蕩在宋楚決戰中,為營救宋襄公,獨闖敵陣,身倍數創而犧牲。公子蕩之子公子壽,因不肯陪伴昏君宋昭公左右而辭去司城官職,讓兒子蕩意諸襲世職。蕩意諸以祖父封邑為姓,是商宋蕩氏之始。
蕩意諸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賢者,因見宋昭公被弒,自刎而死。宋文公知蕩意諸賢,則封其弟蕩虺為大司馬。蕩虺之子蕩澤襲爵後,欲削弱公室,則乘宋共公逝世而宋國舉哀之時,殺死了太子肥而專國政。後來,蕩澤因沒有得到宋桓公家族魚氏、向氏、鱗氏的支持,勢單力孤,結果蕩氏被右師華元率國人剿滅,蕩澤被殺。蕩澤子侄餘生者逃亡於楚國亳州,楚共王封蕩澤之子為蕩侯。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拜蕩侯為楚軍元帥,率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攻徐國,楚靈王於亳州南乾溪督戰。公元前529年5月,楚國內亂,公子比自立為為楚王,楚靈王自殺。蕩侯急率圍徐楚軍回國,中途遇吳國之伏而當了俘虜,至此,蕩氏成為了吳國的奴隸。之後,蕩侯的子孫們為避內外之禍,便去掉“蕩”字的“草”字頭改為遠祖共工氏的湯姓,這在江蘇蘇州的《湯氏家譜》中有記載:“吾祖宋公子意諸,以祖封邑為蕩氏,其子孫因避禍,去草字頭為湯氏。”顯然,在由子姓專承的宋國,確實曾產生了一支相當龐大的蕩氏家族,姓氏讀音依然作tāng(ㄊㄤ)。到了唐朝時期,蕩氏族人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廟號,有相當一部分蕩氏族人皆改姓氏為陽氏。例如,當時吐蕃王朝的的大將蕩沒藏投降唐王朝之後,授歸義將軍,領四品管秩,他亦改稱“陽沒藏”,因為他本來就是蕩氏家族的後裔。其實在古代,湯(湯)氏、蕩(蕩)氏、陽(陽)氏,本就是同一個姓氏,古人在華夏民族深層文化結構的理解和掌握上實在是非常聰明。
蕩氏一族今已經成為罕見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陝西、福建等省發現有少量幾户蕩氏族人還頑強生存以外,其餘的蕩氏族人均已回覆成為湯氏的一支。子姓蕩氏族人皆尊奉公子意諸為得姓始祖。

蕩姓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蕩水蕩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蕩水,是一條非常古老的河流,就是後世所稱的湯河,她孕育了千年古縣湯陰縣。湯陰縣,位於今黃河以北的河南省北部、京廣線西側,屬安陽市管轄。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正式建蕩陰縣,因縣城位於蕩水之陰即南岸而得名。蕩陰縣古稱“蕩原”,為古國名,因蕩水流經其國境得名,其實就是共工氏後裔蕩氏家族所居之國。到了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水微温,遂改稱“蕩水”為“湯水”,並改蕩原為湯陰縣
先秦時期,居於蕩水兩岸的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蕩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殷墟蕩氏,或稱安陽蕩氏,姓氏讀音作shāng(ㄕㄤ)。該支蕩氏族人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蕩姓得姓始祖

湯明、蕩意諸(公子蕩、子意諸、公子意諸)。

蕩姓遷徙分佈

湯古氏是偒人的大酋長,是十日族始祖。《楚辭?離騷》釋曰:“湯作蕩。”《韻會小補》曰:“蕩、璗通作湯。”因此蕩、湯兩字同音通用,漢時置“蕩寇將軍”,史書又曰:“湯寇將軍”,又曰:“蕩寇將軍”,因而湯古氏又稱蕩古氏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蕩者,逐有天地權輿之。”由此可知,蕩姓是偒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而且是王者的象徵。
伏羲氏湯昊末年,將帝位禪位於弟弟祝融氏湯黎,共工氏湯明不滿父王湯昊的決定,因而自立為帝。祝融氏湯黎出兵征討湯明,但卻被湯明水軍擊敗,祝融氏湯黎被迫放棄中原渡江南逃。伏羲氏湯昊后妃女媧氏湯娥,起兵討伐不孝子湯明,湯娥一鼓作氣蕩平湯明水軍,在中冀誅殺湯明。《逸周書?史記解》雲:“昔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湯)氏伐之,共工以亡。”湯娥平定共工氏湯明叛亂,為自己樹立了威信,因而伏羲氏湯昊駕崩,諸侯擁立女媧氏湯娥為天子。《路史》雲:“伏羲沒,娣胞媧立。”湯娥因是月亮,主黑夜,史又稱其為“儻女媧”,因而儻的繁體字“儻”從黑。《順鼓》證曰:“本有補蒼天四極之神,天氣不和,陽道不勝,儻女媧以精神助聖王止雨湛乎。”《集韻》曰:“蕩人姓儻”。所以蕩與儻二字同音通用,儻女媧即“蕩女媧”。因蕩女媧平定天下,武功蓋世,因而蕩含有滌除之意。《正義》曰:“湯音商,今讀如字,蕩蕩,廣平之貌,言水之奔實有所滌除;地上之物為水漂流蕩蕩然。”所以詞組中有“蕩氣、盪滌、蕩然、浩蕩、激盪、蕩覆、掃蕩、搖盪、衝蕩、震盪、蕩平、盪漾;成語中有蕩然無存、襟懷坦蕩、浩浩蕩蕩、蕩氣迴腸等頌揚之詞。由於蕩為兵之主,因而別帥稱“蕩主”,顧炎武曰:“古人以左右衝殺為蕩,陳其鋭卒謂跳蕩,別帥謂之蕩主。”而打勝仗之師則稱“蕩兵”。《呂氏春秋》曰:“勝兵為蕩兵”。因此蕩姓被視為勇猛無比之師,清時稱道率府者為“直蕩”。
帝摯時,十日為日御,負責測量日時,制定曆法。湯(唐)堯逼大哥帝摯退位,將天子寶座禪讓與己,因而遭到十日部族的反對,湯(唐)堯派射正羿平定十日部族發動的叛亂,十日部族餘生者藏匿於草蕩、沙蕩、海蕩、湖蕩之中,因而被蔑稱為“蕩民”。《中國史稿》曰:“蕩(湯)析(羲)離居,罔有定極。”因而蕩的詞組中有“遊蕩、淪蕩、動盪、佚蕩、跌蕩、浪蕩、放蕩、淫蕩、荒蕩、飄蕩、流蕩、晃盪、空蕩及蕩產”等,以此來形容蕩民的落魄情形。江蘇無錫盪口鎮,寶應縣獐獅蕩鄉,射陽縣長蕩鄉,阜寧縣馬蕩鄉,泰興縣焦蕩鄉、蘆蕩,建湖縣蕩中鄉,興化縣烏金蕩、黑高蕩、西蕩,崑山縣長白蕩、明鏡蕩、汪洋蕩,吳江縣三白蕩、玄鶴蕩、裏古蕩,蘇州盛澤蕩、黃天蕩,宜興縣馬公蕩、都山蕩、蒲墅蕩、陽山蕩、蓮花蕩;浙江雁蕩山,嘉興連泗蕩,德清縣若溪蕩,長興縣大盪漾、石湖蕩、沉蕩;安徽湯溝白蕩湖;陝西三源縣蕩社、天蕩山;西藏蕩青;湖北樟樹坪坦蕩河等地名,皆因蕩民散居於此有關係。蕩民以漁鹽為業,因而鹽户稱“灶蕩”;漁户則稱“漁蕩”。蕩民有奪海而逃者,散居於太平洋各個島嶼,因而蕩民善駕舟使船,故而划船曰:“盪舟”。《戰國策?齊策一》曰:“蕩而失水”。蕩民以蕩為姓,其所居住之地被稱為“蕩水”(流經河南鶴壁市及湯陰縣),今稱“湯水”。蕩姓因淪落為下等民族,所以周人在諡法中,將蕩字列入下諡法曰:“以此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商殷王朝末年,殷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起兵革殷,建立大周。周武王滅殷後,對殷諸侯採取懷柔政策,封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為殷侯,祀殷。周成王時,殷侯武庚乘周朝內訌發動復辟之戰,西周攝政周公旦用三年時間最終平定殷侯武庚叛亂。因北殷氏湯(唐)侯也參加了叛亂,於是周公旦順勢將其滅掉,周成武將唐國改封給弟弟唐叔虞。而將北殷氏湯(唐)侯西遷到杜原(陝西始平縣),封其為杜伯,史稱“湯杜氏”或“唐杜氏”。杜伯在杜原建蕩社祭祖,因而又稱“蕩王”。杜伯被周宣王之妃誣告,無罪被殺,其裔分為湯(唐)氏、杜氏,因湯與蕩同音通用,所以湯氏又稱“蕩氏”。蕩氏逃奔西戎,被諸戎推為“西戎君”。《史記?秦本記》索引曰:“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曰:“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皇甫謐曰:“亳王號湯,西夷之國也。”西戎君蕩王因助申伯殺周幽王,立周平王之功,勢力漸入周都,周平王以避戎寇而東遷洛陽,西戎君蕩王驅逐周人在岐、豐(陝西)的勢力後,回駕杜邑重建亳國,因而蕩王又稱“亳王”。西戎君蕩王殺周大夫秦仲,因而與嬴姓秦侯結為世仇。《史記·秦本紀》曰:“西戎殺奉仲。”周平王與秦襄公盟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三十年(公元前714年)秦寧公開始東征蕩社,秦寧公曆經數年終滅亳國,蕩氏從而成為秦國的奴隸。《史記·秦本紀》曰:“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十二年伐蕩氏,取之。”秦亳大戰決定二者存一,因而蕩氏亦拼死一戰,秦寧公則於十二年伐蕩社時被蕩氏殺死。蕩氏餘部有入青藏者,後融入吐蕃族,吐蕃大將蕩沒藏就是蕩王后裔。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吐蕃大將蕩沒藏隨吐蕃國宰相論乞髯率十萬吐蕃、南詔聯軍與唐軍決戰於神木川。但由於南詔王突然背盟叛歸大唐,殺吐蕃使臣,因而使吐蕃勢孤立單,論乞髯因而戰敗率部被迫降唐。唐德宗封蕩沒藏為歸義將軍,為三品武散官,隨同管理少民族事務。因蕩與陽同義通用,因而史又稱其為“陽沒藏”。
春秋時期商宋有蕩邑(今河南睢縣),宋桓公封其三子蕩原為蕩邑大夫;宋襄公時拜其弟蕩原為宋司城,史稱其為“司城蕩”,蕩原原文武全才,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名將。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卒,齊國大亂,蕩原率宋、曹、衞、邾四國聯軍攻破齊都,立齊孝公昭即位,使宋襄公取代了齊桓公在諸侯中的霸主地位。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在曹南鄙召開諸侯盟會,蕩原曾獻計煮了遲到的鄫君祭祀睢水之神,以震懾東夷諸部;繼之蕩原率宋師伐曹,迫使曹共公復盟。而後蕩原奉命出使楚國、齊國,以雄辯之才促成諸侯會盟,並幫助宋襄公登上盟主之位。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夏蕩原率宋、衞、許、滕四國聯軍伐楚國的盟友鄭國,楚國立即出兵救鄭,宋軍在河南柘城西北泓水列陣以待。同年農曆11月宋、楚兩軍在泓水決戰,宋襄公因不知兵率先衝入楚陣,蕩原急忙衝上前護駕,其右膝被楚軍射碎,混身皆被創傷,最終戰死於沙場。蕩原之子蕩壽承襲父職,因宋昭公與祖母宋襄公夫人不和,蕩壽恐受連累,於是上表辭官,有其長子蕩意諸承襲父職。宋襄公夫人與孫子宋昭公不和,勸蕩意諸改換門庭,蕩意諸曰:“做他的臣下,而又躲開他的禍難,怎麼能事奉以後的國君呢?”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農曆11月22日宋襄公夫人令人於孟諸剌殺了宋昭公,蕩意諸聞知拔劍自刎殉主。宋文公繼位後,其知蕩意諸有賢名,因而不忍絕其封,則封其弟蕩虺為宋大司馬;蕩虺逝世後,其子蕩澤承襲父職任宋大司馬。
周簡王十年(公元前576年)農曆6月宋共公逝世,立太子肥即位。蕩澤欲削弱公室控制朝政,則於農歷8月乘太子肥為父君舉哀之時將太子肥殺死,右師華元率國人平叛,蕩澤被國人殺死,蕩氏被滅門。蕩澤子侄餘生者逃亡於楚國,楚共王封蕩澤之子為蕩侯。
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拜蕩侯為楚軍元帥,率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攻徐國。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29年)農曆5月楚國內亂,公子比自立為楚王,楚靈王被迫自殺。蕩侯急率圍徐楚軍回國,中途遇吳國之伏當了俘虜,蕩氏至此成為了吳國的奴隸。蕩侯的子孫們為避禍,去草字頭而改為湯氏。江蘇蘇州的《湯氏家譜》中就記載道:“吾祖宋公子意諸,以祖封邑為蕩姓,其子孫因避禍,去草字頭為湯氏。”今蕩氏已經成為罕見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陝西、福建發現有幾户蕩氏,其餘蕩氏均已融入湯氏之中。
河南蕩氏
蕩氏族人大多以漁鹽為業,因而鹽户稱“灶蕩”,漁户稱“漁蕩”;且因蕩氏善駕舟,故曰:“盪舟”。而流經河南鶴壁市及湯陰縣的“蕩水”,則是蕩氏的母親河。
江蘇蕩氏
江蘇無錫盪口鎮,寶應縣獐獅蕩鄉,射陽縣長蕩鄉,阜寧縣馬蕩鄉,泰興縣焦蕩鄉、蘆蕩,建湖縣蕩中鄉,興化縣烏金蕩、黑高蕩、西蕩,崑山縣長白蕩、明鏡蕩、汪洋蕩,吳江縣三白蕩、玄鶴蕩、裏古蕩,蘇州盛澤蕩、黃天蕩,宜興縣馬公蕩、都山蕩、蒲墅蕩、陽山蕩、蓮花蕩;浙江雁蕩山,嘉興連泗蕩,德清縣若溪蕩,長興縣大盪漾、石湖蕩、沉蕩;安徽湯溝白蕩湖;陝西三源縣蕩社;西藏蕩青;湖北樟樹坪坦蕩河等地,多與蕩氏族人曾散居於此有關係。
江西蕩(湯)氏
江西地處“吳頭楚尾,粵户閩庭”,古稱“贛”,其名源於贛水,而贛水之名則源於贛巨人。
宋朝時期,江西地區隸屬於江南西路和江南東路;北宋末年,金軍大規模南下,中原士大夫不肯當亡國奴,紛紛舉族隨宋高宗南渡。由於江西為閩浙湘粵鄂五省通衢,因而成為移民的首選之地。據《湯氏族譜》記載:湖北雍州人(今湖北襄陽)湯朝四,南宋初年避戰亂,遷居江西臨川縣李渡鎮柴埠口下湯村。又據《湯氏族譜》記載:南宋初年山東兗州湯有光遷居潭州(今湖南長沙),其子祁陽令湯疇,分遷江西鄱陽,稱“西湯”。
又據《湯氏族譜》記載:南宋初年陝西西安人湯執中任宋太醫院御醫官,南渡遷居於江西永豐。由於南渡的客家人,不斷地湧入江西,使江西人口迅速增加,至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全國人口為七千六百八十一萬人,江西人口則高達四百餘萬,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宋朝時期,江西湯氏為全國湯氏第一大省,約佔湯氏總人口的23.9%;而江西餘江縣為湯氏郡望,宋朝湯氏位居全縣四大姓之首。與此同時,江西湯氏亦開始向江西本省分流,據《湯氏族譜》記載:江西饒州安仁(今江西餘江)興安鎮人湯忻,宋朝大學士,遷居饒州餘干縣南塘鎮;江西武寧湖灘湯氏,宋遷居江西靖安縣廬田;江西武寧人湯文,宋朝時期遷居江西建昌(今江西永修);江西南豐縣義井頭人湯念四,宋真宗年間遷居江西萍鄉城南武功館;江西南豐人湯勵庵,宋朝時期遷居信州(江西上饒)廣邑三十二都湯村;江西臨川人湯伯六,宋朝時期遷居江西瑞昌縣;江西臨川人湯伯十,宋朝時期遷居江西新建縣;江西建昌湯氏,宋朝時期時遷居安仁縣畫橋鄉。由於江西人口膨脹,宋朝湯氏開始向外省遷徙。據《湯氏宗譜》記載:江西武寧荷山湯氏,南宋末年遷居陝西;江西武寧上舉湯氏,南宋末年遷居雲南滇南;江西南昌人湯正仲,宋朝畫派宗師,晚年避禍亂,舉家遷居浙江黃岩;江西南昌鐵樹觀人湯一郎,宋寧宗時期攜三子湯萬三遷居湖南臨湘縣祥院;江西南昌鐵樹觀人湯萬一,湯一郎長子,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遷居湖南平江縣漿市鄉;江西臨川人湯伯九,宋朝時期遷居四川;江西臨川人湯朝魏,宋朝時期遷居安徽休寧;江西餘干瓦霄壩人湯道瑄,南宋末年宦遊至河南光山縣療陽敖保(今河南新鄉八里畈鄉)湯北津,遂定居於此,其後裔散居河南新縣、光山兩縣;江西餘干南塘人湯惟忠,任宋鳳閣鸞台平章事,遷居安徽壽州;江西人湯興,宋末遷居安徽桐城;江西鄱陽人湯彥,宋初遷居福建寧化,其後分遷福建長汀、上杭、武平縣等地。
元朝時期,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月,徐壽輝部的將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稱漢帝,在江西九江建立漢國都城。江西周安發動叛亂,投靠陳友諒,吳公朱元璋令大將湯和率軍入贛圍剿周安,連拔十七寨,勇擒周安而還。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農曆8月,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陳友諒戰敗自殺。其子陳理在武昌即立,堅守兩年後最終向朱元璋投降,漢國傳兩世而亡。由於元末江西動亂,湯氏為避禍而四散遷徙。據《湯氏宗譜》記載:江西萍鄉城南武功館人湯孫緒,元惠宗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因江南農民起義,祖居被焚燬,人丁損失過半,為避禍遷居萍鄉仁和坊;江西吉安泰和人湯成忠,元順帝至正末年遷居江西萍鄉高壠;江西臨川人湯鐵郎,元末為避戰亂遷居江西廣昌白水寨(今赤水鎮);江西吉水人湯守桃,元順帝至正年間遷居湖南益陽汾湖洲;江西撫州南門外崇錢觀湯家村湯氏,元末遷居安徽鳳陽縣。而留居江西新建、宜春的湯氏,大多數湯氏則改為陽姓;因而,使江西湯氏鋭減。明朝建立後,設置江西省,後改為江西布政使司,湯和因祖籍信州(今江西上饒),又因平定江西周安叛亂有功,故封為“信國公”。由於湖廣支持漢王陳友諒,所以陳理出降後,湖廣遭到朱元璋軍隊的殘酷屠戳,乃至十里煙寒。明政府為了恢復湖廣地區的勞動力,號召江西向湖廣移民,史稱“江西填湖廣”。
據《湯氏宗譜》記載:江西南昌府湯氏,明洪武元年遷居湖北孝感地區孝南區毛陳鎮、湖北洪湖縣;江西饒州府餘干縣南塘人湯昌,明洪武初年遷居到浠水(蘄水)縣羊角橋;江西吉安湯氏,明洪武年遷居湖北蘄春縣、湖北武穴縣、湖北陽新縣、湖北大冶縣;江西吉水人湯仕慶,明弘治年遷居湖北金沙洲,再遷湖北金口;江西吉水人湯仕先,明弘治年遷居湖北黃河凌港,再遷湖北孝感縣。
江西湯氏,明朝時期遷居湖南麻陽縣隆家堡鄉黃喇溪;江西鵝井(景)塘湯氏,明朝遷居湖南永州寧遠縣鯉溪鄉湯家亭;江西湯氏,明朝時期遷居湖南卲東縣;江西餘干南塘人湯守宗,明洪武年遷居湖南益陽;江西南豐人湯商書,明嘉靖末年遷居湖南醴陵莊綿;
江西饒州安仁(餘江)縣興安鎮人湯山郎,明洪武年遷居湖南攸縣錯繡鄉;江西永新夏陽湯氏,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遷居湖南茶陵縣名塘(今紅色農場),分遷茶陵縣虎踞鄉黃坪等地。同時,江西湯氏遷居其它省的有:江西南昌人湯錦,明洪武年遷居安徽肥西縣南分路鄉湯詞村;
江西南昌府人湯計議,明朝時期遷居浙江樂清縣翁洋鎮;江西永豐人湯瑞採,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中舉人,任江蘇太倉通判,致仕後遷居江蘇盱江縣;江西金溪縣巴都人湯英,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從軍至河南鄧州,遂定居於鄧州湯家鎮;江西臨川人湯來聘,明神宗萬曆年遊山西太平(襄陵縣),在此設帳講學,遂定居太平縣中黃裏;
江西臨川府清江縣人湯世華,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隨都督同知劉挺進駐貴州遵義(播州),參加平定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不幸戰死於此,敕葬於遵義團溪,其子孫遂定居於遵義北田壩,後改為湯家壩;江西吉安泰和湯氏,明朝時期遷居蕪湖縣萬福村湯家坡。
明朝江西湯氏本省分流的有:江西南昌人湯雲,明洪武年遷居江西靖安縣官莊鄉四房裏;江西上饒廣邑三十二都湯村人湯鏞,明朝時期遷居江西廣豊縣樟門;江西臨川湯坊人湯裔繁,明初遷江西南昌縣蔣港鄉洋灣;江西永新田心人湯克昺,明朝時期遷居江西萍鄉郊溪;江西永新田心人湯士仰,明成化年遷居江西萍鄉廣寒鄉;江西永新田心人湯士喬,明成化年遷居江西萍鄉縣東橋鄉;江西永新夏陽人湯光炯,明朝時期遷居江西撫州南門;江西永新夏陽人湯光燾,明朝時期遷居江西萍鄉。由於江西人口外遷,使江西人口迅速下降。
據《臨川縣誌》統計:明弘治元年全縣七萬八千一百八十七户,三十五萬人;明嘉靖三十一年降至六萬八千一百八十户,十一萬人。為此,明朝中葉,明政府從廣東向江西移民,據《湯氏宗譜》記載:明朝中葉廣東焦嶺縣高思鄉地區湯氏向江西各地移民,分遷江西萬載縣、江西贛州市尋烏縣、江西泰和、江西會昌等縣。明崇禎年間,爆發了陝西農民大起義,繼之清軍南下,江南各省備受戰火蹂躪。清政府統一全國後,設置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清康乾盛世,為補充各省的勞動力不足,清政府從人口大省江西向全國各地移民。據《湯氏宗譜》記載:江西吉安湯氏三兄弟遷居湖南常德市湯家村;江西湯氏遷居湖南株洲;江西湯氏遷居湖南寧鄉紫村;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拜歌,浦四公,字紹虞,清康熙年遷居湖南辰州沅市龍船坳;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拜熹,浛八公,字繼虞,清康熙年遷居湖南沅州府麻陽縣;江西永新田心湯氏遷居湖南靈縣九都。江西九江湯氏遷居湖北黃梅縣孔壠區孔東鄉湯大墩;江西湯氏遷居湖北大冶市西畈鄉大屋湯村;江西湯氏遷居湖北監利縣;江西湯氏清朝初期遷居湖北隨州市;江西金溪滸灣鎮富坊湯家湯氏,清朝初期遷居湖北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江西湯氏遷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江西臨川湯氏遷居湖北孝感市毛陳鎮;江西臨川湯坊人湯能二,清朝遷居湖廣;江西臨川灣溪人湯舉細,清嘉慶年間遷居湖北漢陽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舉初,清嘉慶年間遷居湖北隨州府新城街;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成澎,清咸豐年間遷居湖北麻城獨楊樹;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最五,清朝遷居湖北武昌府江夏縣。江西贛州湯氏,遷居安徽樅陽浮山;江西九江湯氏遷安徽貴池;江西湯氏遷居安徽巢湖欄杆村鄉湯河;江西南昌湯氏遷安徽合肥西鄉官廳鎮林柯湯村;江西臨川湯氏遷居安徽天池;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夢菊,槐四公,清雍幹年遷居安徽徽州府婺源縣。
江西湯氏,清朝遷居雲南思茅;江西武寧人、清府國學生湯銘、湯良臣、湯文煒、湯文煥等,清朝遷居雲南普洱;江西臨川人湯韻高,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遷居雲南。江西武寧人湯和梘,清朝遷居福建甫田縣官籠坪;江西南豐人湯世瀠,字鶴汀,清嘉慶年遊遍大江南北,晚年遷居福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作《東廂記》傳奇。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毛元,字乃來,德修公,清道光年遷居福建;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名承,字朋來,元紹公,清光緒年遷居福建順昌縣石溪口。
江西武寧人湯和託,清朝遷居貴州省;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賢初,字資尹,道嵩公,清乾隆年遷居貴州;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舉元,清嘉慶年間遷居貴州省龍場;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女元,字癸廷,德順公,清光緒年遷居貴州。江西南豐人湯永寬,湯來賀三子,清雍正年因反清株連,發配河北滄州城北水月寺,遂定居於河北滄州城北,其後為滄州富户,民國時期因受土匪打劫,遷居河北南皮縣;
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盆,字謙受,體七公,有文聲,清康熙年遷居浙江開化縣馬金市,其與浙江嚴州遂安進士餘士依、進士姜士籠、翰林詹銓吉相友善,聯為“四友”;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聯興,字謙持,清道光年遷居浙江寧波府北門;江西臨川湯坊人湯文禮,遷居浙江;江西南豐湯氏,清朝遷徙浙江江山縣坑頭村,再遷浙江建德市白沙地區林村湯家,分衍為白沙、湯家、小古洞、巴嶺岑許村四支;
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永發,字淮清,明久公,清道光年遷居浙江杭州;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犀六,遷居浙江平山縣蓮塘裏;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熊十,清朝遷居浙江常山縣白石。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道亮,楊七公,清乾隆年間移居四川酉陽州秀山縣石堤鎮;江西臨江府大石板村人湯家龍,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遷居重慶市彭水縣畲家灣(今高谷鄉青山村);
江西臨川人湯子敬、湯子善兄弟,清光緒年間遷居重慶市,成為當地首富,享譽西南。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道山,清雍乾時期遷居河南雙城縣牛山;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成科,清咸豐年間遷居河南確山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敷七,清朝遷居河南確山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恭九,清朝遷居河南固城縣橋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奇陽,清朝遷居河南泌陽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柏,澹八公,清雍正年遷居廣西興安縣朝塘。
清朝時期江西湯(蕩)氏的分流
江西星子湯氏,清朝遷居江西德安縣高塘;江西武寧人湯平淼,清末遷居竹灣岑上,再遷江西萬年縣城;江西永新市江湯氏,清朝分遷江西蓮花縣升坊、平水,江西安福縣杉溪、高窯、同睦,廬陵(今江西吉安)上邳、上湖、岡夏、玉成山;江西南昌人湯雨,清朝遷居江西餘干縣;江西南昌人湯國初,清乾隆年間遷居江西進賢縣港頭村;江西南昌洋灣人湯國元,清乾隆年間遷居江西南昌瑤湖安溪;江西南豐湯氏,清乾嘉年遷徙江西金溪縣對橋湯家村;江西臨川湯氏,住一公,清朝遷居金溪滸灣;
江西臨川湯氏,清朝遷居江西金溪石泉;江西臨川湯氏,清朝遷居江西金溪縣左坊鎮善山湯家;江西臨川湯坊人湯攻玉,清朝遷居江西廣豐玉山縣周村;江西臨川湯坊人湯遇春,清朝遷居江西崇仁縣株樹下村;江西臨川湯坊人湯忠保,清朝遷居江西宜黃縣石山岩村;江西臨川湯坊人湯義高,清朝遷居江西崇仁縣煥橋;江西臨川湯坊人湯會保,清朝遷居伏元村開基;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彩元,字文瞻,松六公,清乾隆年遷居江西廣信府弋陽縣;
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羽勝,浦七公,清康熙年遷居江西饒州府安仁縣大橋;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協泰,字葆真,德執公,清道光年遷居江西贛州府;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鍾英,字和彩,元亮公,清光緒年遷居江西南豐寬都;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增二,字河清,居江公,清乾隆年遷居江西東鄉縣十都;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道仁,清雍乾時期遷居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社南;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道煥,清雍乾時期遷居江西餘江縣鄧家埠;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保元,德高公,清光緒年遷居江西崇仁縣十都;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賢生,德源公,清光緒年遷居江西九江官山;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成湘,清咸豐年間遷居江西貴溪縣汝口渡;
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成繡,清咸豐年間遷居江西新建縣新興街孺子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成翔,清咸豐年間遷居江西崇仁縣小山;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成十,清咸豐年間遷居江西上饒縣雙溪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舉德,清嘉慶年間遷居江西萬年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夢會,槐三公,品行卓越,詩酒一生,清雍乾年間遷居江西餘干縣白虔墟;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仲玉,月六公,清朝遷居江西東鄉縣橋東陳;
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仲賢,清朝遷居江西餘干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執權,清朝遷居江西南昌青洲灣溪壹林村;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一陽,清朝遷居江西饒州府波陽縣桐梓渡;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犀五,清朝遷居江西德興縣萬村;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犀二,清朝遷居江西樂平縣魯丹山;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雙桂,清朝遷居江西饒州府波陽縣;
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必達,清朝遷居江西新建縣金盟山;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峯龍,清朝遷居江西崇仁縣;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攻玉,清朝遷居江西玉山縣周村;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忠保,清朝遷居江西宜黃縣黃石山岩;江西臨川李渡鎮柴埠口人湯貴山,清朝遷居江西金溪縣左江村;江西南昌人湯起瑞,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中舉人,遷進賢縣四圖鄉。
江西餘干南塘湯氏,清朝遷居江西波陽縣;江西豐城(新建)松湖湯氏,清光緒年遷居江西奉新縣赤岸湯家;江西東鄉湯氏,清朝遷居江西餘江縣;江西樂平湯氏,清朝遷居江西餘江縣;江西全南縣中寨瓢胡村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遷入江西龍南縣玉巖鄉水東村。明清有句俗語:“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四川填貴州。”因此,可見湖廣、四川、雲貴之人都是江西人的後裔。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八十一縣。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正式設立南昌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建立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江西為中國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達二十五萬人之多。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紅色革命風暴的影響下,江西餘江縣湯萬福、湯報古舉族參加工農革命,組建蘇維埃政府,建立赤衞隊,送子弟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保護紅色政權。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餘江湯家犧牲慘重,因而號稱“餘江首户”的湯姓,今在縣中也只是一箇中小姓氏。
據江西各地縣誌統計:江西湯氏歷史分佈為泰和縣湯氏烈士五人,永豐縣湯氏烈士四人,永新縣湯氏烈士八十四人,興國縣湯氏烈士十五人,宜春縣湯氏烈士九十四人,吉安縣湯氏烈士十八人,吉水縣湯氏烈士六人,蓮花縣湯氏烈士三人,贛縣湯氏烈士十四人,尋烏縣湯氏烈士二十八人,鉛山縣湯氏烈士九人,廣昌縣湯氏烈士六人,貴溪縣湯氏烈士八人,銅鼓縣湯氏烈士十四人,弋陽縣湯氏烈士二十三人,瑞金縣湯氏烈士十人,寧都縣湯氏烈士四人,崇義縣湯氏烈士四十八人,萍鄉縣湯氏烈士五十一人,萬載縣湯氏烈士十七人,萬年縣湯氏烈士九人,餘干縣湯氏烈士十一人,餘江縣湯氏烈士四十九人,橫峯縣湯氏烈士十九人,德興縣湯氏烈士七人,黎川縣湯氏烈士五人,福安縣湯氏烈士六人,資溪縣湯氏烈士五人,新幹縣湯氏烈士兩人,臨川、萬安、遂川、樂安、上饒、星子、安義、婺源各一位湯氏烈士。共計五百六十一名湯氏革命烈士。
由於國民黨政權對江西革命蘇區進行了五次殘酷的圍剿,使江西人口鋭減,而江西湯氏人口亦從全國湯氏人口第一位,將至全國湯氏人口第二位。
現江西湯氏郡望為江西南昌縣、江西進賢縣、江西臨川縣、江西崇義縣、江西萬安縣、江西于都縣、江西南豐縣、江西永新縣。

蕩姓郡望堂號

蕩姓郡望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吳 郡: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另置吳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蕩姓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吳郡堂:以望立堂。

蕩姓家譜文獻

江蘇蘇州蕩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吳郡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蕩姓字輩排行

江蘇蘇州蕩氏字輩:“仁達仕名宗光玉瑞現志”。注:與江蘇南京高淳湯氏字輩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