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竹君

鎖定
董竹君(1900年一1997年12月6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江蘇上海(今上海市),祖籍通州直隸州東灶港鎮閘橋村(今屬南通市海門區包場鎮), [8]  [15-17]  中國近代知名女企業家、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上海錦江飯店創始人。 [1] 
其祖祖輩輩農耕趕海於通州東灶港,其父董同慶26歲時赴上海謀生,以拉黃包車為生,由於生活所困,無奈之下在她12歲那年將其押給青樓做三年“清倌人”,賣藝不賣身,淪為青樓賣唱女。在妓院裏,董竹君認識了革命黨人夏之時,以心相許,逃出了妓院,與夏之時結婚,並隨夏之時一起來到日本。在日本,董竹君如飢似渴的學習知識和文化。四年後,她隨夏之時回到成都,夏之時就任四川都督後,她成了四川省都督夫人。然而,家庭裏的封閉與落後,使剛剛開始新生活的董竹君感到窒息,最終與丈夫夏之時離婚,帶着四個女兒離開了四川,來到上海。歷經無數難以想象的艱苦,闖過無數無法逾越的難關,她周旋於上海警備司令楊虎黃金榮杜月笙等權貴們之間,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氣,創立起了錦江菜館和錦江茶室。1949年後,又在人民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創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國賓的錦江飯店。1997年12月6日,董竹君安然去世,享年97歲。 [2-9] 
中文名
董竹君
外文名
Dong Zhuju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通州東灶港閘橋村(今屬南通市海門區包場鎮) [14]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12月6日
畢業院校
東京女子師範學校
主要成就
上海首家可以接待國賓的錦江飯店創始人,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
出生地
江蘇上海洋涇浜畔(今屬上海市) [14] 
代表作品
《我的一個世紀》
職    務
全國政協委員等

董竹君人物生平

董竹君少年

少年董竹君 少年董竹君
董竹君(1900年—1997年),出生在江蘇上海(今上海市洋涇浜畔的一個貧民窟裏,父親董同慶,江蘇省南通縣六甲鄉人,長相英俊,為人忠厚善良、耿直自尊,以拉黃包車為生。母親姓李,勤儉能幹,因為家計艱難,喜歡叫苦連天。父母雖窮,但是還是把她送到了私塾中唸書。後由於父親患了傷寒症,無奈之下,她只有中途輟學。由於父親身體直落千丈,無奈之下把她押給青樓做三年“清倌人”。 [6]  [14] 

董竹君結婚

夏之時和董竹君 夏之時和董竹君
兩年後,她裝病逃出淫窟,與常在青樓出沒以掩護革命活動的革命黨人夏之時結婚。前赴日本留學,入讀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10] 
1915年夏之時奉命回四川,臨行前,他給了董竹君一把槍,叫她防賊。若是做了對不起他的事。則用它自殺。他還急召在上海南洋中學讀書的四弟到日本陪二嫂讀書。用意無非是監視她的一舉一動,以免她獲得自由就紅杏出牆。1917年秋,董竹君從東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師畢業後,原想補習法文,前往巴黎留學,但夏之時一定要其返回四川合江。
1919年,由於夏之時在四川派系鬥爭中錯跟了人,被解除了公職。於是他吸食了鴉片,脾氣越來越壞。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個月裏,他從未去看望她。
在苦悶的心境下,董竹君依然自強不息。她開辦了“富祥女子織襪廠”和出租黃包車的“飛鷹公司”。後因為經營不善,導致慘慘淡關門。 [11] 

董竹君離婚

1929年,兩人開始了長達5年的分居。1934年兩人宣佈離婚。 [12]  她只提出了兩點要求:其一,夏之時不要斷絕撫養費;其二,一旦她有個三長兩短,請夏之時念及情分,培養四個女兒大學畢業。但是後來夏之時並沒有履行,還強迫其交出孩子。董竹君予以拒絕。
離婚後的最初幾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是典當行。1930年春末辦起了小規模的羣益紗管廠。董竹君經過高人指點,遠涉重洋,招回了一萬元股資。1932年1月28日,侵華日軍進攻上海閘北,羣益紗管廠遭到炮擊,被迫停工。
董竹君作品:我的一個世紀 董竹君作品:我的一個世紀
1935年3月15日,錦江川菜館正式掛牌營業。開門便是滿堂紅,上海灘青幫、洪幫的頭面人物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是這裏的常客。南京及上海軍政要員也經常出沒於此。卓別林訪問中國時,曾在此品嚐了香酥鴨子。1936年初,董竹君辦了錦江茶室。
1940年冬,董竹君前往菲律賓,後與大女兒國瓊被誤認為日本間諜,幸虧友人相助,才脱離險境。1945年初,董竹君回到上海,但是當時的錦江兩店已被代理人張某某弄得面目全非。董竹君戰戰兢兢,見機行事,方才化險為夷。上海解放後,她遵照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的指令,以錦江兩店人員為班底,創立了錦江飯店。董竹君將自己含辛茹苦十六年所賺得的十五萬美元全部奉獻給了國家,還交出了自己的花園住宅,她只保留了郭沫若書寫的《沁園春》詞和一套文房四寶

董竹君策反楊虎

董竹君策反楊虎,為營救張瀾、羅隆基立下頭功 [13] 
1949年5月,中共上海地下黨負責人吳克堅根據周恩來、李克農的指示精神,展開了營救張瀾、羅隆基工作。吳克堅認為,營救張羅,楊虎是個關鍵人物 [13]  ,因為他在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中有得力的部下閻錦文
董竹君 董竹君
吳克堅同董竹君商定,通過國民黨軍官郭春濤約楊虎到董竹君的家(愚園路1320弄1號)秘密會晤,開始楊虎對營救張羅有些為難 [13]  。 吳克堅見狀便對楊虎説:“請楊司令再考慮考慮,如果實在為難,就算了。”當場,楊虎沒有表態…… [13] 
1945年2月,在吳克堅通過楊春濤認識楊虎後,他曾通過董竹君多次做楊虎的工作 [13] 
董竹君先是同中共上海局的張執一同志聯繫,後才同吳克堅同志聯繫。她住邁爾西愛路期間,曾受吳克堅指示,把此處作為地下工作者碰頭的密點 [13] 
吳克堅和董竹君在鬥爭的風雨中結成了革命友誼,他們在策反楊虎,營救民主人士,掩護革命同志中有不少傳奇故事 [13] 
一天晚上,楊虎來到董竹君凡爾登花園31號家中探望她。董竹君見楊虎一進門就愁容滿面地坐在沙發上,就趁機和他談局勢 [13] 
“楊虎,現在形勢變化很大,你應分清局勢,為自己以後想想。”楊虎點點頭,沒有言語 [13] 
董竹君 董竹君
董竹君接着説:“像你這樣的地位、資歷、名望,完全可以為國家、老百姓做些有益的事 [13]  。”
楊虎還只是點點頭,並説:“我只知道你對企業有興趣,不問政治,想不到你把局勢分析得很清楚 [13]  。”
“這是由於愛國心的關係,中國人嘛 [13]  !”董竹君回答道。
那次雖沒有深談,但董竹君已知楊虎是位可以利用的人物。她將這些情況及時向吳克堅作了彙報 [13] 
之後,吳克堅多次約楊虎到董竹君的住處深談,使楊虎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13] 
楊虎在董竹君護送青年男女去蘇北淮陰解放區,虎口救出游擊隊員等工作中都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在營救張羅行動的關鍵時刻吳克堅想起楊虎 [13]  。正是楊虎和閻錦文的出面才保證了營救行動的成功。

董竹君去世

1997年,與世紀同齡的董竹君97歲,在其住所接受《讀書時間》欄目的專訪。主持人感佩她坎坷一生、屢經磨難卻一直健朗如初。該專訪節目播出56分鐘之後,董竹君因患感冒不治去世。 [11] 

董竹君家庭成員

董竹君的子女詳情:與夏之時兩人1914年在上海結婚,1929年分居,1934年在上海離婚。育有4女1子,
長女 夏國瓊 1917年出生(美國籍)
次女 夏國琇 1920年出生(已過世)
三女 董(夏)國瑛 1921年出生
四女 夏國璋 1922年出生 (美國籍)
一子 夏大明 1926年出生 [11] 

董竹君個人生活

董竹君 董竹君
四川是個封建意識很濃厚的地方。長女出麻疹時,她騰出一間房子,進行消毒後放兩張牀,日夜看護40多日,直到女兒完全康復。丈夫對此很不高興,認為她不該為了一個女孩的病對其他事情全然不顧。她初到上海時生活很苦,住在一間小屋內,但她帶了女兒每天把房間擦洗得乾乾淨淨,連樓梯過道也不放過。
她的女兒們也因此養成了注重清潔衞生的習慣。她從四川毅然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女兒的教育。丈夫認為;女孩子無需多讀,她卻認為必須讓她們受高等教育。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她帶着女兒獨闖上海灘,即使在窮困得靠典賣衣物度日時,決心仍不動搖。董竹君上海東借西湊,又到菲律賓去招股,辦起了一家紗管廠。廠務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個女兒送到蘇州一家教會學校的附小寄讀。她知道教會學校教學比較嚴格,但又怕孩子們們受帝國主義思想毒害,所以緊緊抓住了放“風箏”的線。每逢週末、假期,就給她們講些人生和愛國的道理,找些進步文藝讀物給她們看,要她們學做家務、熱愛勞動,培養她們善良熱誠、助人為樂、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還讓她們多接近大自然,養成胸懷開朗和愛美的興趣習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兒女的中心內容。
董竹君像 董竹君像
有一次,魯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學校演講,題目是《上海文藝之一瞥》,她就帶了四個女兒去聽,明知她們都聽不懂,但為了讓她們在進步思想的氛圍中受到薰陶,還是讓她們坐在最後一排乖乖地聽着。回來的路上孩子們不斷地問七問八,做母親的心裏特別高興。
她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讓只有12歲的女兒從上海乘火車去南京,送一筆錢接濟一位親戚。但當孩子到達南京下關時,城門已經關緊,她不敢亂花錢,就在城門腳下睡了一晚。女兒回來告訴她這番經歷時,她既覺得心疼又感到高興。 [11] 
她常説孩子是潔白無邪的,決不能讓“風箏”斷線,迷失了方向。女兒在外地讀書,她書信不斷。一次次教育她們:為人做事要有責任感,要光明正直;處理事情宜感情通過理智,對客觀事物應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觀,切忌任性……她在錦江飯店當女老闆時,決不讓孩子們隨便走進店裏;她自己要會見朋友,除非是進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讓到家裏來,只有在錦江會晤。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防止孩子們沾染十里洋場的社會惡習。真可謂用心良苦。
她的心血沒白費,五個兒女個個成材,也個個敬重母親。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