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筍帖

鎖定
懷素《苦筍帖》,絹本墨跡,兩行十四字。書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書風,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精彩之筆。清吳其貞《書畫記》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
作品名稱
苦筍帖 [1] 
作    者
懷素 [4] 
創作年代
[8] 
收藏地點
上海博物館 [5] 
材    質
絹本墨跡 [11] 
規    格
縱25.1釐米,橫12釐米 [6] 
字    數
2行,14字 [12] 
字    體
草書 [7] 

苦筍帖作者簡介

懷素雕像
懷素雕像(2張)
懷素,生於公元737年,卒年未詳。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錢起的外甥。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曾將棄筆堆積埋之於山下,號稱“筆冢”。又廣種芭蕉,用蕉葉加以揮灑,即稱其居曰“綠天庵”。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嶽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傳世墨跡有《自敍帖》、《小草千字文》紙本、《神蹟帖》、《聖母帖》和《論書帖》等。 [1-2]  [21] 

苦筍帖作品特徵

懷素《苦筍帖》和《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賞析 懷素《苦筍帖》和《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賞析
懷素《苦筍帖》和《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作比較,在筆性方面有共同性的,提按點畫之間流露的勁爽氣韻是完全一致,使轉調鋒絲毫畢現,用筆技法往往體現在這些細節上。可以看到,懷素寫狂草與小草一樣氣勢磅礴。 [20] 

苦筍帖作品評價

苦筍帖歷代集評

項元汴跋《苦筍帖》雲:“餘僅得宋秘府所藏《苦筍》一帖,其用筆婉麗、出規入矩,未有越於法度之外,疇昔謂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於奇、藴真於草、含巧於樸、露筋於骨,觀其以懷素稱名,藏真為號,無不心會神解。若徒視形體,以點劃求之,豈能窺其精妙,升堂入室?學者必以餘言維則,庶乎得其門矣。此書世之希有者,可不寶之,墨林項元汴敬題。”(徐邦達撰《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82頁)。
清代永瑆題《苦筍帖》:“千年《苦筍帖》,草法見藏真。食肉全無相,參禪有後人。平原論釵股,長史脱冠巾。遺蹟俱寥貌,唯斯獨傳神。”
徐邦達評《苦筍帖》:“草中帶行,用筆圓渾精勁,細箸入骨而不枯硬;結構謹嚴不作狂態,出於右軍而加以變化,自成一家;其中如‘常佳’等字還能看到一些王氏法度。生平所見懷素書,斷以此卷為真跡無疑。”(徐邦達撰《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83頁)
朱關田評價懷素《苦筍帖》、《食魚帖》等墨跡諸種,“堪近禪心,不愧為其晚期書法之代表作”(朱關田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第三章第三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120頁)。 [3] 

苦筍帖佛門茶書

《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的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也是禪茶一味的產物。苦筍與茶的性狀,同佛道中人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懷素通過書法充分體現了茶與禪的種種緣分。《苦筍帖》“狂詭”姿態弱,而盡顯清逸之態,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4] 

苦筍帖作品簡介

《苦筍帖》曾刻入《大觀帖》、《三希堂續帖》、《詒晉齋帖》等匯帖。
《苦筍帖》墨跡書於絹上,徐邦達考證:“唐人寫信用絹,是當時的習俗。盧仝詩云:‘口雲諫議送書至,白絹斜封三道印’,可為佐證。” [5-6] 

苦筍帖作品內容

苦筍帖釋文

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7] 

苦筍帖大意

苦筍和茗茶兩種物品異常佳美,那就請直接送來吧。懷素敬上。 [8] 

苦筍帖註解

苦筍圖片
苦筍圖片(2張)
“筍”和“徑”字在《苦筍帖》中分別作“筍”(繁體)和“逕”。筍,《説文》:竹胎也。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今字作筍。“茗”,説文:茶芽也。即茶樹的嫩芽,早採為“茶”,晚採為“茗”。後泛指茶。“逕”,同徑。《集韻》:直也。“徑直、直接”之意。
苦筍是一種蔬菜。古時湘一帶多有發展。筍肉色白,一樣尋常做法為炒、拌、泡。清噴香微苦,回口爽甜(這種口感與喝茶很相似)。宋代黃庭堅的行楷書墨跡《苦筍賦》,有“餘酷嗜苦筍”、“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温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句。黃庭堅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筍萌於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而春則不食”。
關於僧禪與茶筍,蘇軾有詩云:“攢金盧橘塢,散火楊梅林。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 [9] 

苦筍帖作品賞析

苦筍帖章法形式

《苦筍帖》“用筆速度較快,揮灑自如,且增加了提按對比,比如‘筍’與‘常’,二字反差鮮明,但無論其速度變化還是輕重變化,都基本上控制在中鋒運行的狀態上,故其線條細處輕盈而不弱,重處厚實而不拙。其次,字形上也相應增加了外形輪廓大小對比和內部空間疏密對比。整體性觀照,則全文上疏下緊、上輕下重、上放下收,形成一種‘兩段式’的視覺感受,這種章法形式頗具特色,極顯‘個性’”。 [10] 

苦筍帖分組軸線

邱振中《苦筍帖》分組軸線分析 邱振中《苦筍帖》分組軸線分析 [11]
懷素《苦筍帖》的書寫具有空間節奏特徵,即字與字的穿插爭讓關係已進入到兩字之間的字內空間。邱振中在《章法的構成》(1985年)中分析如下:在王羲之的行、草書作品中,“二三字連書已成為常見的現象,非連書的單字,書寫時的停頓、起止也隨機安排,靈活多變。這種運動節奏的變化,引起兩字之間過渡空間(字內空間)性質的改變——它們開始向單字內部空間滲透,如《初月帖》中的‘遣此’、‘遣信’、‘去月’等處。時間節奏的變化就是這樣影響到空間節奏的”;“經過唐代張旭、懷素,宋代黃庭堅,明代祝允明徐渭王鐸等人的發展、開拓,這一構成方式形成與單字軸線連綴系統並峙的又一大潮流。這種構成方式以粉碎字內空間、重新安排空間節奏為特點。它謀求空間與時間節奏在新的基礎上的統一。這是與單字軸線連綴系統完全不同的一個基礎”。上述構成方式稱為“分組線構成”,它的典型狀態如懷素《苦筍帖》。
在“分組線構成”系統中,空間節奏完全不受單字制約,能夠較好地適應用筆節奏的自由變化。它再也不以單字為空間節奏段落,而以密度相近的一組連續空間為空間節奏段落,作品便由這些不同密度的節奏段落綴續而成。段落在空間上自成一組,這便是“稱之為分組線的由來。這種分組不一定與運筆的起止相對應,空間節奏發生顯著變化時,筆畫仍可能保持持續,這便產生時間節奏與空間節奏的錯位。這種錯位從來就是保持作品連續性和緊張感的一個因素,只是在分組線系統中,由於空間節奏獲得了充分自由,時間節奏和空間節奏可能形成更為複雜的對位關係。” [12] 

苦筍帖點畫氣韻

《苦筍帖》通篇“用筆婉麗,出規入矩,未有越於法度外疇”(明代項元汴跋語)。點畫粗細濃淡,結字大小正斜,線條柔中寓剛,神采飛動。揮寫時的動作猶清晰可按,如“茗”字,草頭逆勢起筆,取險成勢,“茗”字下部偏旁“名”字果敢鋪毫,尤其“口”字寫為兩個點,神完氣足,可聞金石之聲。作品於不經意中,體現了書家深厚的功力。寥寥十四字,在鈎連拗鐵、簡潔捷速和驚絕的筆畫中,給人感受到的不僅是跳動流淌的旋律、非凡的氣勢,還譯讀到了書家知茶、愛茗之情,又需要茶(《苦筍帖》亦被稱為懷素“乞茶帖”)。書伴茶香,怡然自得。可謂“香茶苦筍異常佳,帖中感惠留佳話。” [13] 

苦筍帖精練流逸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字雖不多,但技巧嫺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黃庭堅《山谷題跋》)。從《苦筍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儘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 [14] 

苦筍帖乾隆御跋

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白 此卷前有瘦金書箋和璽 疑曾入御府而書譜不載 豈偶遺之耶 董香光謂以澹 古為宗之為宗論目書 釋文如右 甲戌夏 御書

苦筍帖遞藏著錄

《苦筍帖》宋時曾入紹興內府收藏,後歷經元歐陽玄,明項元汴,清安岐、乾隆內府、永瑢永瑆奕訢、戴瀅等收藏。
《苦筍帖》作品無年款。字幅前有清乾隆題簽並書引首“醉僧逸翰”。字幅後有宋米友仁工部侍郎聶子述,明項元汴,清李佐賢陸潤癢等題識。另有宋“寶慶改元(1225)九月九日重裝,松題記”款,疑為《蘭亭續考》編者俞松所書。
鈐有“宣和”、“政和”、“紹興”、“歐陽玄印”、“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儀周珍藏”、“士奇之印”、清乾隆諸印,“皇十一子”、“永瑆之印”、“正誼書屋珍藏首書”、“埼之印”等鑑藏印。《清河書畫舫》、《妮古錄》、《書畫記》、《平生壯觀》、《大觀錄》、《墨緣匯觀》、《書畫鑑影》等書著錄,曾刻入《三希堂續帖》、《大觀帖》、《詒晉齋帖》。 [15] 

苦筍帖相關閲讀

苦筍帖茶與僧侶一

茶本菩提樹,佛光悟處開。自古茶與僧侶結下不解之緣。傳晉代名僧慧遠,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淵明,話茶吟詩,敍事談經,通宵達旦。及至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713年至741年),泰山靈巖寺高僧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轉相仿效,逐成風俗(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即後來所言“山僧活計茶三畝”是也。僧人打坐,講究凝神靜氣,務求不寐、不發,大徹大悟,唯茶體證禪心,深飲必悟。可謂“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韋應物詩句),“破睡見茶功”(李白句),“苦茶久食益意思”(《華佗食經》)。禪僧早起第一件事是飲茶,後禮佛,飯後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坐禪時,每焚完一炷香,就要飲茶。明人樂純在開列僧人每日“清課”內容時,把“煮茗”排在第二位(《雪庵清史》)。僧人藉助於茶完成佛事活動中的坐禪;茶給清靜的出家生涯,增添了難得的滋味。 [16] 

苦筍帖茶與僧侶二

由於寺廟與道觀多藏於高山或密林中,與大自然息息相通,故有“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説法。
中國最早種植茶樹是西漢時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吳理真,他將七棵茶樹植於清峯,被當地人稱為仙茶(唐代在此地建立唐明皇的御購茶園,“蒙山頂上茶”由此聞名),這是佛教與茶最早的記載了。飲茶對人體有諸多裨益,而茶本身的淡與雅,又為人的修身養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
佛教禪宗主張靜氣養性,提倡坐禪。暮鼓晨鐘裏誦經唸佛,不免人睏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腦,茶便理所當然成為僧人的伴侶。僧人也由此與茶結下了緣分,千百年來,僧人們長期種茶、製茶、泡茶、品茶,總結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於茶在世間的廣泛普及性,茶同時也成為寺門僧人聯繫世俗、接待施主説天道地、講經説法的一種媒介物。蘇東坡佛印和尚的種種趣話、禪談便是最典型的一個例證。品茶人須戒驕狂浮躁,心靜如水,方能品出茶之高低。這與佛教的為人講究同理。修為較高的僧人,對人對事懷寬容惜憫之心,不做過頭事,不圖虛名小利,得到的卻是整個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態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17] 

苦筍帖茶與禪對聯

一、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蘇東坡;
二、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
三、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四、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裏弄神靈。——上饒陸羽泉聯。 [18] 

苦筍帖茶與禪詩賦

一、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代)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二、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代)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19] 
參考資料
  • 1.    作者簡介來源:個人縮寫自朱關田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115-118頁。
  • 2.    珍稀!懷素唯一傳世的《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  .中國文物網[引用日期2019-11-03]
  • 3.    歷代集評來源:個人彙編。資料所出文獻在“歷代集評”正文列出。
  • 4.    佛門茶書來源:李昊、尚論聰主編《中國茶文化》,外文出版社,2010.8,196-197頁。
  • 5.    百科名片來源:沈樂平《新編草書入門五十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54頁。
  • 6.    作品信息來源:個人彙編自徐邦達撰《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6,82頁。
  • 7.    作品釋文來源:個人彙編自徐邦達撰《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82頁。
  • 8.    作品大意來源:個人撰寫。
  • 9.    作品註解二來源:黃庭堅資料引自徐邦達撰《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98-299頁,蘇軾詩為《參寥上人初得智果院會者十六人分韻賦詩軾得心字》,載《蘇軾詩集》,中華書局,2007.4。
  • 10.    章法形式來源:沈樂平《新編草書入門五十講》,54頁。
  • 11.    圖片二來源: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125頁。
  • 12.    分組軸線來源:個人編寫自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中《章法的構成》一章,125-126頁。
  • 13.    點畫氣韻來源:個人編寫自《茶墨俱香——懷素與茶書法〈苦筍帖〉》。
  • 14.    精練流逸來源:《懷素書法全集》,中國畫報出版社,2001.11,107頁。
  • 15.    遞藏著錄來源:個人編寫自徐邦達撰《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82頁。
  • 16.    茶與僧侶一來源:《茶墨俱香——懷素與茶書法〈苦筍帖〉》。
  • 17.    茶與僧侶二來源:個人編寫自《品茶之道與僧人的修身之道》。 
  • 18.    茶與禪對聯來源:《茶心即佛心,詩意即禪意》。 
  • 19.    茶與禪詩賦來源:個人節選自《茶心即佛心,詩意即禪意》。
  • 20.    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發現5週年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07-22]
  • 21.    懷素《神蹟帖》孤本被學者發現 古稱“神蹟難得”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11-22]
展開全部 收起